..续本文上一页,也就是迷和悟的不同。“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30)“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35)迷和悟的区别,决定了众生和佛的不同。佛就是悟了自性的众生,众生就是还未启悟自身的佛性,还未观照自性所具有的般若之智者。那么,怎么会造成这种“迷”和“悟”的区别的呢
慧能是通过“心”和“性”的不同属性来加以说明的。他认为“心”是妄,“性”是净,这虚妄之心就是还未悟其本性的众生所具之心。众生不悟,使心贪著于外境,从而引起“妄念浮云盖覆”本心,使本来清净具足,如日月常明之自性不能自明,因而堕入迷妄之中。如果一旦“吹却迷妄,内外明彻”,那么就能“于自性中,万法皆见,”就能明了“一切法自在性”,彻见自身所具“清净法身”。(20)于是众生即为佛。因此他认为,佛与众生,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差别只是在于对佛性的认识上。“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12)如果悟了,众生就是佛。“佛性本亦无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为智。”(12)而迷、悟只是一念之别。一念之迷悟,决定了佛与众生的区别。只要一念能悟,当下众生就可成佛。由此,慧能的佛性论,为顿悟成佛说奠定了基础。
从来修行成佛,要经过漫长的修行过程。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只是证得罗汉,即使要想成佛,也需经过累劫修行才有可能。大乘佛教虽然将成佛作为自己的修行目标,但要想成佛,也要经过累世修行,而且要经过许多阶段,才有可能,而其中的艰难,当然更不用说了。但如今慧能创立的禅宗南宗学说,不仅提出了众生成佛的可能性,而且还将成佛的过程大大简化,既不需要累世修行,也不必经过许多阶段,只要一念觉悟,当下即能成佛,自然受到大家欢迎。中唐以后,南宗能够取得禅宗的正统地位而广为流行,应该说与六祖所创的这种顿悟成佛说有很大关系。
慧能强调“佛性本来具有,本自具足”。亦就是说,成佛的根据,本来就在各人自性中,众生的自性中就具备了成佛的依据。因而“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要想成佛,只能依靠自己,要从内心发现自己的自性,因此他提出成佛应当“自度”。他说,众生应当“各于自身自性自度”(21)。什么叫“各于自身自性自度”呢
他解释道,“白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21)在这里,慧能强调修行成佛,只能依靠自己,依靠自己自性所具有的般若智慧,除却愚痴迷妄,证得觉悟的本性,这就叫“于自身自性自度”。
相传慧能从五祖得法后,当夜离开黄梅。五祖送至九江驿,并要摇橹渡他过江。慧能对五祖说,请和尚坐着,应当由我来摇。弘忍对他说,应当是我渡你。这时慧能回答道: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慧能生在边远地区,因语音不正,所以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就应当自性自度。五祖听了他一番话,边说是啊是啊。这一则故事也说明了慧能一直强调体悟自性,必须依靠自己,即所谓自性自度。
为了强调必须自身自性自度,慧能还提出“大善知识”的说法,来强调成佛证悟必须依靠自己。佛教所说的所谓“善知识”,并不仅仅指具有广博知识的人,而往往是指那些能够指导和帮助别人认识佛教之道,并能使别人在佛教修行方面有所得益者。如《法华经》中说,所谓善知识,是能化导众生“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此《法华文句》中解释:“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故而在佛教经典中,善知识有些又称作善友。但是,慧能所说的“大善知识”,并不是指这个意思。他所谓的“大善知识”,又叫“自心内善知识”。其实这个“自心内善知识”,或者叫做“大善知识”,就是众生本具之般若智慧,也就是清净具足之自性,或者说是众生本具之佛性。慧能对弟子们解释说:我在五祖弘忍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现在要将所悟之法流行后代,使后来学道者能顿悟菩提,使自本性顿悟。如果学者不能自悟的话,就要寻找“大善知识”示道见性。
什么是“大善知识”呢,慧能解释说,能够解得最上乘法,直示正路的,即是大善知识。接着慧能解释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本来就在众生本性中都具有的,如果能够“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由此可见,所谓“大善知识”,实际上就是众生本来就有的自性清净具足之本心,亦就是佛性。“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真正善知识”。这里更是明白无误地表示他所说的大善知识,就是般若智慧。他还说“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为了强调自性自度,强调觉悟自性必须依靠自己,他还警告说,“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31)这就是说,如果谁希望不依靠自性具足之智慧来顿悟自己的真如本心,那就永远不可能得到觉悟。他说,如果自心处于迷妄状态的话,不是依靠自性去悟得本性,即使另外有善知识来帮助,也无法获得自悟,“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
慧能关于自性自度的主张,他以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为自心内善知识的说法,可从两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这种主张强调在宗教修行方面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大大加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强调了个人自我在宗教修行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一点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佛教传人中国,学佛者总是被告知,如要修行,必须依靠佛、法、僧,必须经过长期的诵经礼佛,必须守持各种清规戒律,必须经过种种修造阶段,等等。至于以简便易行为特点的净土宗,更是主张他力往生,认为在此五浊恶世,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解脱。但慧能却在此宣称,成佛之道,不能依靠外在的因素,只能通过自心的领悟,由自心本来所具的般若智慧去体悟自己所有的清净圆满自性,只要一悟,即能当下即刻成佛,而不必通过繁琐的修行,更不必借助他力。此说无疑对当时的佛教修行者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对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厂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慧能的这一主张强调,觉悟自性必须依靠自心中本来具备的般若智慧,宗教的修行实践,只是需要认识和发现自己的圆满具足之本性,而要认识和发现自己的本性,又需要由自性所具之般若智慧。也就是说,慧能所说的识见本心,或者说体悟自性,是一个自性体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外界的参与,也不需要对外在的客观世界进行认识,而仅仅是一个内心自我认识和自我体悟的过程,是自己本身所具的佛性的自我认识体悟过程。其体悟的主体和对象都是自性,也就是佛性本身。这样,他在认识和实践方面形成了一个自我内在的体系。
慧能的佛性论思想,是他整个禅学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他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平等,心、性、佛、人生没有差别。人生修行成佛的过程,也就是体悟自身所具有的佛性的过程,他还强调在体悟佛性过程中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成了他禅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六祖慧能的佛性论思想(业露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