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33;傅偉勳,《道元》,頁20-24。
注140此段參考自Masao Abe, A Study of Dogen, pp.30-33。
注141〈辦道話〉篇,頁68。
注142〈現成公案〉篇,頁236。
注143同上,頁238。
注144「批判佛教」導源于日本曹洞宗發生的「町田氏事件」。曹洞宗秘書長町田宗夫于一九七九年召開的第叁屆世界宗教與和平會議中,否認日本社會中存在著社會差別待遇和種族歧視,因此遭至「部落解放同盟」的強烈抗議。曹洞宗的學者們開始反省,並且積極地在佛典中找出各種歧視的理論根源,批判如來藏(本覺)思想于茲展開。谷憲昭有關「批評佛教」的代表作有:(1)《本覺思想批判》(1989年),(2)《批判佛教》(1990),(3)《道元佛教:十二卷本《正法眼藏道元》(1992)。松本史朗的代表作,則有:(1)《緣起空:如來藏思想批判》(1989年),(2)《禅思想之批判的研究》(1994)。以上均爲「大藏出版社」所出版。
注145北美佛教學術界于一九九叁年的「美國宗教學年會」(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中,特別舉辦一場有關「批判佛教」的討論會。Jamie Hubbard和Paul Swanson二位教授收集了二十叁篇有關「批判佛教」的論文,于一九九七年出版Pruning the Bodhi Tree-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注146參閱谷憲昭,〈「和」反佛教性佛教反戰性〉,收于《批判佛教》,頁275-304。
注147參閱Sallie B.Jing, “The Doctrine of Buddha-nature Is Impeccably Buddhist,”收于Pruning the Bodhi Tree-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pp.174-192。
注148參閱谷憲昭,〈差別事象生出思想的背景關私見〉,收于《本覺思想批判》,頁134-158。此文之英譯收于Pruning the Bodhi Tree-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pp.339-355。
注149舉例言之,谷認爲由于宇宙本源平等一如,正即偏、偏即正的說法,導至差別即平等、平等即差別的結論。如運用在現實生活,就會造成無異議地接受社會中歧視性的, 差別待遇。谷的這這種看法,最多也只能說是部份正確。因爲如果正確地被運用的話,如來藏平等無差別的思想,正可以導至社會平等、正義的結果。因此,如來藏思想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正確地被運用才是問題。
注150有關十二卷本的研究,參閱鏡島元隆、鈴木格禅合編,《十二卷本正法眼藏諸問題》,大藏出版社,1991。
注151Steven Heine, “The Dogen Canon: Dogen”s Pre-Shobogenzo Writings and the Question of Change in His Later Works,” Japanese 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 vol.24, No.1-2, Spring,1997, pp.39-85。
注152Carl Bielefeldt, “Recarving the Dragon: History and Dogma in the Study of Dogen,” in Dogen Studies, William La Fleur, e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pp.21-53。
注153Heinrich Dumoulin, Zen Buddhism:A History, vol.Ⅱ, New York: Macmillan, 1990, pp.62-104。
注154傅偉勳,《道元》,頁265。
注155Steven Heine, “Critical Buddhism and Dogen”s Shobogenzo: the Debate Over 75-Fascicle and 12-Fascicle Texts,” in Pruning the Bodhi Tree, pp. 251-285。
注156〈深信因果〉篇,《全書》卷9,頁335。
注157同上,頁336。
注158宏智禅師有一則有關因果的頌古:「一尺水一丈波,五百生前不奈何。不落不昧商量也,依然撞入葛藤窠。」道元認爲其後二句有誤認「不落及不昧可同」之嫌。(〈深信因果〉篇,頁338。)
注159圜悟禅師頌古曰:「魚行水濁,鳥飛毛落,至鑒難逃,大虛寥廓,一往迢迢五百生,只緣因果大修行,疾雷破山風震海,百煉精金色不改。」道元批評此頌「猶有撥無因果,更有常見」的旨趣。(〈深信因果〉篇,頁339。)
注160大慧禅師頌曰:「不落不昧,石頭土塊,陌路相逢,銀山粉碎,拍手呵呵一場,明州有一憨布袋。」道元批評大慧之「見解未及佛法施權旨,有自然見解趣矣。」(〈深
信困果〉篇,頁340。)
注161〈四禅比丘〉篇,《全書》卷9,頁380。
注162〈禮拜得髓〉篇,《全書》卷1,頁456-457。
注163〈歸依叁寶〉,《全書》卷9,頁312。
注164谷憲昭,《本覺思想批判》,頁143。
注165〈深信因果〉篇,頁338。
注166〈辦道話〉篇,頁77-78。
注167谷憲昭,《本覺思想批判》,頁147。
注168松本史朗,《緣起空》,大藏出版社,1990,頁1-9。
注169參閱Sallie B.Jing, “The Doctrine of Buddha-nature Is Impeccably Buddhist,” 收于
Pruning the Bodhi Tree, pp.174-192。
注170《佛性論》,《大正藏》卷31,頁678下。
注171鈴木格禅.河村孝道等校訂.注釋,《道元禅師全集》第七卷,春秋社1990,頁6-7。
注172 〈身心學道〉篇,《全書》卷五,頁391。
注173〈佛性〉篇,頁297。
注174〈佛性〉篇,頁276。注175 Masao Abe, A Study of Dogen-His Philophy and Religion, pp.47-48。
《道元禅師的佛性思想(釋恒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