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中的涅槃義
王開府
一、涅槃的詞義
涅槃是佛教修行的終極目標,佛說:“世尊爲涅槃故,爲弟子說法。”(雜阿含110經) 可見涅槃在佛法中地位的重要。
“涅槃”一詞,必須追溯它們梵文和巴利文的原義來作初步的了解。以下根據《梵英字典》(Monier Monier-Williams)、《梵和大辭典》(荻原雲來)、《巴英字典》(T. W. Rhys Davids & William Stede)、和《巴利語辭典》(水野弘元) 作綜合的說明。
“涅槃”的梵文是 nirvā
a,有吹熄、熄滅、下沈、鎮靜、安靜、馴服、死、失去、消失、沈浸、陷入、不動等義。它的字首 nir- 由nis 變來,nis 表:出于、離開、向外、否定、缺乏、完全、徹底。至于 vā
a 有四種可能來源:vā
a, va
a, vāna, vana。以下分別說明。
1. vā
a 來自字根 va
,常寫作 bā
a,有聲音、音樂、箭矢等義。則 nir + vā
a 應表寂靜、無 (箭) 傷。
2. va
a 表聲音、噪音。則 nir + va
a 也表寂靜。
3. vāna 表:吹、香料、芬芳、生活、去、移動、滾動、(潮)水的起伏(特別是印度河的高浪) 。這字是來自字根 vā。由字根 vā 形成的動詞 vāti,有:吹 (如風);(由吹)得到;散發香味;嗅;傷害等義。nirvāti 有不吹、吹熄、熄滅之義,這是比較消極的意義;也有鎮靜、恢複精神、有生氣等積極的意義。
梵文有 va 一字,爲陽性,有空氣、風;手臂;海洋,水;演說;尊敬;安撫;幸運;住處;老虎;織品等義。而其陰性作 vā,有:去;傷害;箭矢;織;織者等義。字根 vā 的衍生字還有 vāyati, vayati。vāyati 釋作疲勞、吹、剝奪,其過去受動分詞 vāna,釋爲幹燥;不過,這個 vāna也可能來自字根 vai。 vayati 釋爲織、構成,其過去受動分詞也是 vāna;不過,這個 vāna 也可能來自字根 ve。
綜合上述,nir + vāna 可表不吹、吹熄、無傷、靜止、不去、不住、不奪、不幹燥、不織、無倦,而其積極義則爲鎮靜、有生氣等。
vāna 又有:在屋牆上的洞、智者兩義。跟 nirvā
a 應無關系。
4. 上述的 vāna 也釋爲密林,或與住在森林有關的,這是由 vana 變來。vana 釋作森林、叢林、豐富、遠方、雲、熱望等。因此 nir + vana 可表離開密林、沒有渴望。梵文有 nirvana, nirva
a 二字,都表沒有森林、離開森林、在空曠的鄉野之義。
“涅槃”的巴利文是 nibbāna。字首 ni- 表動作的向下、反轉,行爲的目標。ni- 也作 nis- (或 nir-),有出于、離開、完成、相反、缺乏、消失(有如英文的 un-, dis-, -less)。nis- 的 s 常被後接的子音同化,如接 v時,變成 vv,而 vv進一步變成 bb。所以 nibbāna 應是由 nis + vāna 構成。而 vāna 有四種可能來源:vāna, vana, vā
a , va
a 。以下分別說明。
1. vāna 由字根 vā 來,有裁縫;填塞 (床或長椅) 之義。
2. 上述之 vāna 也可能來自 vana,而與之同義。vana 義爲森林,指娛樂、運動之處,危險、可怖之處,或適于孤獨修行之處。
vana 的另一義是由字根 van形成。van 形成動詞爲 vanati 和 vanoti,義爲熱望。所以 vana 也釋作渴望、熱望。巴利語源學視 vana (密林) 爲與 ta
hā (渴愛) 同義的譬喻性表達。
巴利文有 nibbana 一字,爲形容詞,表沒有森林;或視爲來自 nibbāna 的抽象詞,表渴望。
3. 巴利文沒有 vā
a 字,也沒有 bana, ba
a, bāna,但有 bā
a 字,義爲箭矢。
4. 巴利文的 va
a 是傷害、苦痛。
綜合上述,就語源來分析,nibbāna 有不縫、不塞、無怖、無渴望、無傷、無苦等義。《巴英》則認爲:“這個字系由字根 vā 與 v
結合,用爲滅火之義,這是此字在佛教的普遍概念。……對巴利語源學者來說,此字字義的主要關涉是字根 v
(to cover) 而非 vā (to blow)。……本土的注釋家從未以“吹”來解釋 nibbāna;卻常用nis + vana來解釋。”(p.362)《巴英》以 nibbāna 之義爲:
1.熄燈或火(通常的意義);
2.健康,身體的安祥(可能起先是指由熱病、失眠病愈);
3.滅除心中的貪、嗔、癡叁火;
4.精神的安祥:安全、解脫、勝利、和平、解救、喜樂。
《巴英》的解釋,可以涵蓋涅槃在消極(如熄滅)和積極(如安祥、喜樂)兩面的意義。涅槃的最初詞義,應是指火或燈的熄滅。這不只是因爲在梵文詞源上可以找到“吹熄”作爲證據;在佛教文獻上也常見類似的譬喻。以下引幾處《阿含經》文來證明:
“如取涅槃者,如水滅于火。”(長阿含,大1-63a) (按長部相對章句無涅槃一詞)
“身壞命終壽命已訖,彼所覺一切滅息止,知至冷也。比丘,譬如燃燈因油因炷。彼若無人更增益油,亦不續炷,是爲前已滅訖,後不相續,無所複受。”(中阿含,大1-692a)
“于有得寂滅,大悲入涅槃,如薪盡火滅,畢竟得常住。”(雜阿含604經)
由這幾處可以看出,“熄滅”或用水,或因油盡、炷盡、薪盡,不必用風來吹,《巴英》反對以“吹”爲涅槃的語源,似乎也有些根據。不過在佛經中,涅槃常與寂靜連用,而且梵文的涅槃 nirv# 至于上述由語源上分析而得的其他詞義,在若幹經論中也有一些支持的例證,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曾舉十種涅槃義,其中有:“槃名稠林,涅名爲出,出蘊稠林,故名涅槃。複次,槃名爲織,涅名爲不,以不織故,名爲涅槃。如有縷者,便有所織,無則不然,如是若有業煩惱者,便織生死;無學無有業煩惱,故不織生死,故名涅槃。”(大27-147b)這裏以“出稠林”“不織”來說涅槃,可由上述梵文、巴利文的語源得到說明。此外,《大般涅槃經.德王品.卷二十叁》對涅槃也有十一種釋義,其中提到:“槃又言覆,不覆之義,乃名涅槃。(槃,原文作樂)”(大12-758c)這“覆”義和《巴英》以涅槃源自字根 v
(to cover),正可互證。
二、有關五種“現在涅槃”思想
由于對死後與彼岸 (理想世界) 的追求,形成印度古代宗教的普遍關懷。轉生與輪回的思想,以至對不死、甘露、天界的向往,孕育了印度各學派的涅槃思想。
反映各學派涅槃觀念的,有長部第一經 Brahmajāla sutta (梵網經)、《長阿含.梵動經》、吳支謙譯《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楞伽經.涅槃品》。《梵動經》中將外道的“現在涅槃”觀分爲五種,即以欲界之樂或初禅至四禅之造境爲現在涅槃。《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則把“現在涅槃”改爲“現在無爲”。(見大1-269c-270a)
叁、佛陀涅槃思想的特色
上述的五種現在涅槃觀,雖爲佛所反對,但“涅槃”一詞,用來表示感官欲樂或精神境界,具有積極意義,卻是五種現在涅槃觀的相同之處。所以“涅槃”不只是反面地指涉“熄滅”,也正面地指涉某種妙境。佛陀使用此詞,也同樣兼顧其正、反兩面或消極、積極兩面的含義。所以木村泰賢認爲:“涅槃一語決非僅爲消散之義。即置語源訓诂于不論,僅就用法言之,其爲于佛時代,用以表示最高妙樂之境者,亦不容辯。”(《原始佛教思想論》歐陽瀚存譯,p.339)
不過,佛陀主張的積極涅槃妙境,和上述五種截然不同,因爲不論就五欲或就四禅說的妙境,都沒有達到究竟的解脫。光有四禅的定境,固然無法解脫,即使四空定,也不能解脫。必須兼有“慧見諸漏已盡已知”才能有“俱解脫”(大1-751b),而“于無余涅槃果而般涅槃”(大2-804b)。這就是佛教與各學派涅槃觀的差別所在。
四、有余與無余涅槃
在《阿含經》中,“涅槃”與“般涅槃”二詞一般可以通用,都是指證阿羅漢果的境界。如佛說:“如實知色……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故,不樂著識。不樂著故,如是自知得般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268經)
上述引文末尾有“不受後有”之語,這是阿羅漢必得之果,爲《阿含經》極爲常見的用語。只要證得阿羅漢,必不再受後有。“後有”另有一意義相當的用語:“有余”,佛曾爲“有余”作一界說:
佛告婆蹉:“衆生于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于余處。當于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余。”婆蹉白佛:“衆生以愛樂有余、染著有余。唯有世尊得彼無余,成等正覺。”(雜阿含957經)
由此可知“有余”正是指“後有”,指未得涅槃的情況。反過來說,“無余”是指“不受後有”而證涅槃,佛就“無余”一詞也有界說:
“若彼色受陰永斷無余,究竟舍離、滅盡,離欲,寂沒,余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爲妙,是名寂靜,是名舍離一切有余、愛盡、無欲、滅盡、涅槃。”(雜阿含61經)
由佛以上的界說,明顯地是以五受陰身不再相續,爲“無余”;以此身命終,又生于余處,爲“有余”。依此,只要五受陰永斷,定…
《阿含經中的涅槃義(王開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