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中的涅槃义(王开府)

  阿含经中的涅槃义

  王开府

  一、涅槃的词义

  涅槃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佛说:“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说法。”(杂阿含110经) 可见涅槃在佛法中地位的重要。

  “涅槃”一词,必须追溯它们梵文和巴利文的原义来作初步的了解。以下根据《梵英字典》(Monier Monier-Williams)、《梵和大辞典》(荻原云来)、《巴英字典》(T. W. Rhys Davids & William Stede)、和《巴利语辞典》(水野弘元) 作综合的说明。

  “涅槃”的梵文是 nirvā

  a,有吹熄、熄灭、下沉、镇静、安静、驯服、死、失去、消失、沉浸、陷入、不动等义。它的字首 nir- 由nis 变来,nis 表:出于、离开、向外、否定、缺乏、完全、彻底。至于 vā

  a 有四种可能来源:vā

  a, va

  a, vāna, vana。以下分别说明。

  1. vā

  a 来自字根 va

  ,常写作 bā

  a,有声音、音乐、箭矢等义。则 nir + vā

  a 应表寂静、无 (箭) 伤。

  2. va

  a 表声音、噪音。则 nir + va

  a 也表寂静。

  3. vāna 表:吹、香料、芬芳、生活、去、移动、滚动、(潮)水的起伏(特别是印度河的高浪) 。这字是来自字根 vā。由字根 vā 形成的动词 vāti,有:吹 (如风);(由吹)得到;散发香味;嗅;伤害等义。nirvāti 有不吹、吹熄、熄灭之义,这是比较消极的意义;也有镇静、恢复精神、有生气等积极的意义。

  梵文有 va 一字,为阳性,有空气、风;手臂;海洋,水;演说;尊敬;安抚;幸运;住处;老虎;织品等义。而其阴性作 vā,有:去;伤害;箭矢;织;织者等义。字根 vā 的衍生字还有 vāyati, vayati。vāyati 释作疲劳、吹、剥夺,其过去受动分词 vāna,释为干燥;不过,这个 vāna也可能来自字根 vai。 vayati 释为织、构成,其过去受动分词也是 vāna;不过,这个 vāna 也可能来自字根 ve。

  综合上述,nir + vāna 可表不吹、吹熄、无伤、静止、不去、不住、不夺、不干燥、不织、无倦,而其积极义则为镇静、有生气等。

  vāna 又有:在屋墙上的洞、智者两义。跟 nirvā

  a 应无关系。

  4. 上述的 vāna 也释为密林,或与住在森林有关的,这是由 vana 变来。vana 释作森林、丛林、丰富、远方、云、热望等。因此 nir + vana 可表离开密林、没有渴望。梵文有 nirvana, nirva

  a 二字,都表没有森林、离开森林、在空旷的乡野之义。

  “涅槃”的巴利文是 nibbāna。字首 ni- 表动作的向下、反转,行为的目标。ni- 也作 nis- (或 nir-),有出于、离开、完成、相反、缺乏、消失(有如英文的 un-, dis-, -less)。nis- 的 s 常被后接的子音同化,如接 v时,变成 vv,而 vv进一步变成 bb。所以 nibbāna 应是由 nis + vāna 构成。而 vāna 有四种可能来源:vāna, vana, vā

  a , va

  a 。以下分别说明。

  1. vāna 由字根 vā 来,有裁缝;填塞 (床或长椅) 之义。

  2. 上述之 vāna 也可能来自 vana,而与之同义。vana 义为森林,指娱乐、运动之处,危险、可怖之处,或适于孤独修行之处。

  vana 的另一义是由字根 van形成。van 形成动词为 vanati 和 vanoti,义为热望。所以 vana 也释作渴望、热望。巴利语源学视 vana (密林) 为与 ta

  hā (渴爱) 同义的譬喻性表达。

  巴利文有 nibbana 一字,为形容词,表没有森林;或视为来自 nibbāna 的抽象词,表渴望。

  3. 巴利文没有 vā

  a 字,也没有 bana, ba

  a, bāna,但有 bā

  a 字,义为箭矢。

  4. 巴利文的 va

  a 是伤害、苦痛。

  综合上述,就语源来分析,nibbāna 有不缝、不塞、无怖、无渴望、无伤、无苦等义。《巴英》则认为:“这个字系由字根 vā 与 v

   结合,用为灭火之义,这是此字在佛教的普遍概念。……对巴利语源学者来说,此字字义的主要关涉是字根 v

   (to cover) 而非 vā (to blow)。……本土的注释家从未以“吹”来解释 nibbāna;却常用nis + vana来解释。”(p.362)《巴英》以 nibbāna 之义为:

  1.熄灯或火(通常的意义);

  2.健康,身体的安祥(可能起先是指由热病、失眠病愈);

  3.灭除心中的贪、嗔、痴三火;

  4.精神的安祥:安全、解脱、胜利、和平、解救、喜乐。

  《巴英》的解释,可以涵盖涅槃在消极(如熄灭)和积极(如安祥、喜乐)两面的意义。涅槃的最初词义,应是指火或灯的熄灭。这不只是因为在梵文词源上可以找到“吹熄”作为证据;在佛教文献上也常见类似的譬喻。以下引几处《阿含经》文来证明:

  “如取涅槃者,如水灭于火。”(长阿含,大1-63a) (按长部相对章句无涅槃一词)

  “身坏命终寿命已讫,彼所觉一切灭息止,知至冷也。比丘,譬如燃灯因油因炷。彼若无人更增益油,亦不续炷,是为前已灭讫,后不相续,无所复受。”(中阿含,大1-692a)

  “于有得寂灭,大悲入涅槃,如薪尽火灭,毕竟得常住。”(杂阿含604经)

  由这几处可以看出,“熄灭”或用水,或因油尽、炷尽、薪尽,不必用风来吹,《巴英》反对以“吹”为涅槃的语源,似乎也有些根据。不过在佛经中,涅槃常与寂静连用,而且梵文的涅槃 nirv#  至于上述由语源上分析而得的其他词义,在若干经论中也有一些支持的例证,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曾举十种涅槃义,其中有:“槃名稠林,涅名为出,出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槃名为织,涅名为不,以不织故,名为涅槃。如有缕者,便有所织,无则不然,如是若有业烦恼者,便织生死;无学无有业烦恼,故不织生死,故名涅槃。”(大27-147b)这里以“出稠林”“不织”来说涅槃,可由上述梵文、巴利文的语源得到说明。此外,《大般涅槃经.德王品.卷二十三》对涅槃也有十一种释义,其中提到:“槃又言覆,不覆之义,乃名涅槃。(槃,原文作乐)”(大12-758c)这“覆”义和《巴英》以涅槃源自字根 v

   (to cover),正可互证。

  二、有关五种“现在涅槃”思想

  由于对死后与彼岸 (理想世界) 的追求,形成印度古代宗教的普遍关怀。转生与轮回的思想,以至对不死、甘露、天界的向往,孕育了印度各学派的涅槃思想。

  反映各学派涅槃观念的,有长部第一经 Brahmajāla sutta (梵网经)、《长阿含.梵动经》、吴支谦译《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楞伽经.涅槃品》。《梵动经》中将外道的“现在涅槃”观分为五种,即以欲界之乐或初禅至四禅之造境为现在涅槃。《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则把“现在涅槃”改为“现在无为”。(见大1-269c-270a)

  三、佛陀涅槃思想的特色

  上述的五种现在涅槃观,虽为佛所反对,但“涅槃”一词,用来表示感官欲乐或精神境界,具有积极意义,却是五种现在涅槃观的相同之处。所以“涅槃”不只是反面地指涉“熄灭”,也正面地指涉某种妙境。佛陀使用此词,也同样兼顾其正、反两面或消极、积极两面的含义。所以木村泰贤认为:“涅槃一语决非仅为消散之义。即置语源训诂于不论,仅就用法言之,其为于佛时代,用以表示最高妙乐之境者,亦不容辩。”(《原始佛教思想论》欧阳瀚存译,p.339)

  不过,佛陀主张的积极涅槃妙境,和上述五种截然不同,因为不论就五欲或就四禅说的妙境,都没有达到究竟的解脱。光有四禅的定境,固然无法解脱,即使四空定,也不能解脱。必须兼有“慧见诸漏已尽已知”才能有“俱解脱”(大1-751b),而“于无余涅槃果而般涅槃”(大2-804b)。这就是佛教与各学派涅槃观的差别所在。

  四、有余与无余涅槃

  在《阿含经》中,“涅槃”与“般涅槃”二词一般可以通用,都是指证阿罗汉果的境界。如佛说:“如实知色……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故,不乐著识。不乐著故,如是自知得般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268经)

  上述引文末尾有“不受后有”之语,这是阿罗汉必得之果,为《阿含经》极为常见的用语。只要证得阿罗汉,必不再受后有。“后有”另有一意义相当的用语:“有余”,佛曾为“有余”作一界说:

  佛告婆蹉:“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婆蹉白佛:“众生以爱乐有余、染著有余。唯有世尊得彼无余,成等正觉。”(杂阿含957经)

  由此可知“有余”正是指“后有”,指未得涅槃的情况。反过来说,“无余”是指“不受后有”而证涅槃,佛就“无余”一词也有界说:

  “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杂阿含61经)

  由佛以上的界说,明显地是以五受阴身不再相续,为“无余”;以此身命终,又生于余处,为“有余”。依此,只要五受阴永断,定…

《阿含经中的涅槃义(王开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