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談《雜阿含經》的涅槃思想(明遠)

  雜談《雜阿含經》的涅槃思想

  --兼談《雜阿含經》的雜中之序

  明遠

  內容提要:

  本文探討的是北傳佛教《雜阿含經》的涅槃思想。大致分兩部分:

  一、涅槃本質是什麼:是叁毒之掃除;是諸法之碩果;是修行之果位;是心靈之淨化;是人生之至樂;是生命之解脫;是生死之坦然;是佛陀之理想;是流轉之無礙。

  二、趨向涅槃的途徑:正觀五蘊、正觀六入、思維四谛、觀緣起生滅、行八正道、念四念處、修七覺支、正受四禅。

  另從諸天偈頌經群分析了涅槃思想的人間性。

  關鍵詞: 涅槃 經群 雜阿含經

  --------------------------------------------------------------------------------

  "四阿含"中《雜阿含經》爲最後譯出。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1譯于建康。中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羅口宣梵本,寶雲傳譯,慧觀筆受,50卷。與其它叁部阿含不同的是,《雜阿含經》不是靠背誦(或者說不只是靠背誦)譯出,它有梵文底本。《佛國記》載,東晉法顯西行求法,在師子國得到《彌沙塞律》及《長阿含經》、《雜阿含經》和《雜藏》的梵本,使此次翻譯有了文字依據。所以梁啓超認爲"此本與”塞部”當有關系。”塞部”本盛于南天竺,則師子國宜受其影響。求那東渡之前,固亦久淹師子也。"2

  大概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時代使然,《雜阿含經》的譯本似未得到很好的整理和保存,使現存本卷次不順,並佚去兩卷,而誤以求那跋陀羅所譯的《無憂王經》編入3。

  《雜阿含經》是由針對不同的對象所說的法而分類整理的,《雜阿含經》的聽衆、教授、文句無不顯出"雜"的特點,計有1362經之多。這就給我們的閱讀、研究帶來了很多困難。而研究《雜阿含經》又有特殊的意義:《雜阿含經》是在佛涅槃後叁個月的第一次結集時,由阿難誦出的,在"四阿含"中也是誦出最早的,此後在印度各派中代代相傳,體現了原始佛教的重要精神,龍樹菩薩判爲"第一義悉檀",《法華玄義·卷十》說它"明諸禅定",印順導師認爲《雜阿含經》以"甚深法義爲主",無上甚深法義由此出4。

  《雜阿含經》的文義如此甚深殊勝,而研讀又如此困難,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筆者在粗讀、細讀相結合的基礎上,發現從《雜阿含經》的有關"涅槃"的內容入手,理出相關經群不失爲研讀之捷徑。

  一、有關"涅槃"的名相

  《雜阿含經》中出現"涅槃"558次,分布于254經當中,相關的表述有20多個,它們的所指、意義往往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有時甚至是名異而義同,聯系上下文,要搞清它們的具體意義還是不難的,研讀時不必爲名相表述的不同而困惑。現大致列出分布情況:

  1、涅槃(36、110、490等)

  2、般涅槃(35、110、237、249、266、271、365、1025、1212等)

  3、自得涅槃(32、269等)

  4、自覺涅槃(33、34、39、46、60、64、76、84、85、104等)

  5、見法涅槃(28、170等)

  6、正向涅槃、非正向涅槃(407、550)

  7、安隱涅槃、無上安隱涅槃(36等)

  8、增上樂涅槃(254)

  9、不順涅槃(407)

  10、不向涅槃(409)

  11、無余涅槃、有余涅槃(311、1177、1242等)

  12、現法智有余涅槃(738、740)

  13、無行涅槃、有行涅槃(866)

  14、甘露涅槃(932)

  15、轉趨涅槃、轉向涅槃(866)

  16、中般涅槃(866)

  17、生般涅槃(866)

  18、上流涅槃(736)

  19、第一義涅槃(170)

  20、涅槃道迹(219)

  21、似趨涅槃道迹(220)

  22、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後住涅槃)(200、220、545、568、

  694、964、1173、1174)

  二、涅槃是什麼

  涅槃爲梵語Nirv

  na的音譯,從語言學上看,v

  爲動詞詞根,意爲吹;nir爲否定性前綴。Nirv

  na意爲吹滅。在《雜阿含經》中"涅槃"的基本意義爲圓寂,是佛陀或大德肉身死去的代稱。

  例一:如來涅槃後七日,尊者阿難往支提所……(1197經)

  例二:(世尊)般涅槃已,雙堅樹尋即生花……

  例叁: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時,尊者須跋陀羅先般涅槃已,然後世尊般涅槃。(979經)

  在《雜阿含經》中"涅槃"的意義決非僅此而已,現一一以例說之。

  1、涅槃是叁毒之掃除: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雲何爲涅槃?"舍利弗雲:"涅槃者,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490經)

  2、涅槃是諸法之碩果: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quot;

  3、涅槃是修行之果位:

  "若比丘習此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爲七?謂現法智有余涅槃,及命中時;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740經)

  4、涅槃是心靈之淨化:

  佛告諸比丘:"惟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39經)

  5、涅槃是人生之至樂:

  佛告難提:"……有身之欲,亦複無常、變壞之法,有行滅、涅槃、出離之樂,汝當舍離有身顧念,樂于涅槃之樂爲上、爲勝……"

  6、涅槃是生命之解脫:

  佛告比丘:"……于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28經)

  7、涅槃是生死之坦然:

  (富樓那)爲五百優婆塞說法,建立五百僧伽藍,繩床、臥褥、供養衆具悉皆備足。叁個月已,具足叁明,即于彼處入無余涅槃。(311經)

  (陀骠摩羅子)即于空中,內身出火,還自焚其身,取無余涅槃,消盡寂滅,令無遺塵。(1076經)

  8、涅槃是佛陀之理想:

  世尊涅槃時至,告尊者阿難:"汝爲世尊于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中夜于無余涅槃而般涅槃5。"(979經)

  9、涅槃是流轉之無礙:

  爾時,世尊觀察恒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答曰:"已見,世尊!"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至大海否?"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言:"比丘亦複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6涅槃。"(1174經)

  伽摩比丘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順趣于離、流注于離、浚輸于離,順趣于出、流注于出、浚輸于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7。"(568經)

  總而言之,在《雜阿含經》中,涅槃的含義是多姿多彩的,表述方式也是靈活多變的。從本質上說,涅槃是和平甯靜、清涼安樂的心理境界;是究竟解脫、完全無我的理想境界。從這方面看,原始佛教不是神秘的,而是人生的佛教,是人間的佛教。

  其實,涅槃的概念並非佛教的專利,在佛教出現之前和同時的婆羅門教、耆那教等也有涅槃之說。婆羅門教將"梵我合一"的境界稱爲"梵涅槃";耆那教認爲涅槃是擺脫諸業、靈魂升至世界的頂端、享受絕對的安樂。外道認爲涅槃是我之享樂,而佛教所說的是無我的、不執著的和無自性的,這一點在《中阿含經》和大乘佛典中表述得殊爲詳實,所以說涅槃也是發展的概念。8

  叁、正觀五陰(蘊)見法涅槃、自覺涅槃、自得涅槃

  經群28、32-36、39、46、60、64、76、109-121、125、129、268、269。

  例一:佛告比丘:"于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于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28經)

  例二:"聖弟子于此五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于諸世間,無所授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32經)

  例一解釋了何爲見法涅槃:對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都産生厭離之心、滅絕之心,以至于不起煩惱、獲得心靈的超脫。例二則指出觀想方法:要觀五蘊自性爲空--非我、非我所,那麼聖弟子處于既不攝取,也不付出的心境,就沒有了自我的執著,就證得涅槃了。

  四、正觀六入無可取而自覺涅槃、正向涅槃

  例一:尊者阿難語純陀言:"……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見芭蕉樹,謂堪材用,斷根、截葉、斫枝、剝皮,求其堅實,剝至于盡,都無堅處。如是多聞聖弟子正觀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當自觀時,都無可取;無可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248經)

  例二:"……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多聞聖弟子于此六入處觀察非我、非我所;觀察已,于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274經)

  例叁:世尊告諸比丘:"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觀察非我;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說,是名如實知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是名六六法經。"(304經)

  例一用形象的譬喻說明六根如樵夫,六塵如芭蕉,六識如利斧,重在揭示"六塵"無所用,故修禅者當正觀之而自覺涅槃。例叁重在揭…

《雜談《雜阿含經》的涅槃思想(明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