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谈《杂阿含经》的涅槃思想(明远)

  杂谈《杂阿含经》的涅槃思想

  --兼谈《杂阿含经》的杂中之序

  明远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的是北传佛教《杂阿含经》的涅槃思想。大致分两部分:

  一、涅槃本质是什么:是三毒之扫除;是诸法之硕果;是修行之果位;是心灵之净化;是人生之至乐;是生命之解脱;是生死之坦然;是佛陀之理想;是流转之无碍。

  二、趋向涅槃的途径:正观五蕴、正观六入、思维四谛、观缘起生灭、行八正道、念四念处、修七觉支、正受四禅。

  另从诸天偈颂经群分析了涅槃思想的人间性。

  关键词: 涅槃 经群 杂阿含经

  --------------------------------------------------------------------------------

  "四阿含"中《杂阿含经》为最后译出。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1译于建康。中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口宣梵本,宝云传译,慧观笔受,50卷。与其它三部阿含不同的是,《杂阿含经》不是靠背诵(或者说不只是靠背诵)译出,它有梵文底本。《佛国记》载,东晋法显西行求法,在师子国得到《弥沙塞律》及《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和《杂藏》的梵本,使此次翻译有了文字依据。所以梁启超认为"此本与”塞部”当有关系。”塞部”本盛于南天竺,则师子国宜受其影响。求那东渡之前,固亦久淹师子也。"2

  大概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时代使然,《杂阿含经》的译本似未得到很好的整理和保存,使现存本卷次不顺,并佚去两卷,而误以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无忧王经》编入3。

  《杂阿含经》是由针对不同的对象所说的法而分类整理的,《杂阿含经》的听众、教授、文句无不显出"杂"的特点,计有1362经之多。这就给我们的阅读、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而研究《杂阿含经》又有特殊的意义:《杂阿含经》是在佛涅槃后三个月的第一次结集时,由阿难诵出的,在"四阿含"中也是诵出最早的,此后在印度各派中代代相传,体现了原始佛教的重要精神,龙树菩萨判为"第一义悉檀",《法华玄义·卷十》说它"明诸禅定",印顺导师认为《杂阿含经》以"甚深法义为主",无上甚深法义由此出4。

  《杂阿含经》的文义如此甚深殊胜,而研读又如此困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在粗读、细读相结合的基础上,发现从《杂阿含经》的有关"涅槃"的内容入手,理出相关经群不失为研读之捷径。

  一、有关"涅槃"的名相

  《杂阿含经》中出现"涅槃"558次,分布于254经当中,相关的表述有20多个,它们的所指、意义往往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有时甚至是名异而义同,联系上下文,要搞清它们的具体意义还是不难的,研读时不必为名相表述的不同而困惑。现大致列出分布情况:

  1、涅槃(36、110、490等)

  2、般涅槃(35、110、237、249、266、271、365、1025、1212等)

  3、自得涅槃(32、269等)

  4、自觉涅槃(33、34、39、46、60、64、76、84、85、104等)

  5、见法涅槃(28、170等)

  6、正向涅槃、非正向涅槃(407、550)

  7、安隐涅槃、无上安隐涅槃(36等)

  8、增上乐涅槃(254)

  9、不顺涅槃(407)

  10、不向涅槃(409)

  11、无余涅槃、有余涅槃(311、1177、1242等)

  12、现法智有余涅槃(738、740)

  13、无行涅槃、有行涅槃(866)

  14、甘露涅槃(932)

  15、转趋涅槃、转向涅槃(866)

  16、中般涅槃(866)

  17、生般涅槃(866)

  18、上流涅槃(736)

  19、第一义涅槃(170)

  20、涅槃道迹(219)

  21、似趋涅槃道迹(220)

  22、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后住涅槃)(200、220、545、568、

  694、964、1173、1174)

  二、涅槃是什么

  涅槃为梵语Nirv

  na的音译,从语言学上看,v

  为动词词根,意为吹;nir为否定性前缀。Nirv

  na意为吹灭。在《杂阿含经》中"涅槃"的基本意义为圆寂,是佛陀或大德肉身死去的代称。

  例一:如来涅槃后七日,尊者阿难往支提所……(1197经)

  例二:(世尊)般涅槃已,双坚树寻即生花……

  例三:我不忍见佛般涅槃,我当先般涅槃,时,尊者须跋陀罗先般涅槃已,然后世尊般涅槃。(979经)

  在《杂阿含经》中"涅槃"的意义决非仅此而已,现一一以例说之。

  1、涅槃是三毒之扫除: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涅槃者,云何为涅槃?"舍利弗云:"涅槃者,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490经)

  2、涅槃是诸法之硕果: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quot;

  3、涅槃是修行之果位:

  "若比丘习此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果。何等为七?谓现法智有余涅槃,及命中时;若不尔者,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不尔者,得生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无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上流般涅槃。"(740经)

  4、涅槃是心灵之净化:

  佛告诸比丘:"惟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39经)

  5、涅槃是人生之至乐:

  佛告难提:"……有身之欲,亦复无常、变坏之法,有行灭、涅槃、出离之乐,汝当舍离有身顾念,乐于涅槃之乐为上、为胜……"

  6、涅槃是生命之解脱:

  佛告比丘:"……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28经)

  7、涅槃是生死之坦然:

  (富楼那)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三个月已,具足三明,即于彼处入无余涅槃。(311经)

  (陀骠摩罗子)即于空中,内身出火,还自焚其身,取无余涅槃,消尽寂灭,令无遗尘。(1076经)

  8、涅槃是佛陀之理想:

  世尊涅槃时至,告尊者阿难:"汝为世尊于双树间敷绳床,北首,如来今日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5。"(979经)

  9、涅槃是流转之无碍:

  尔时,世尊观察恒水,见恒水中有一大树,随流而下,语彼比丘:"汝见此恒水中大树流不?"答曰:"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此大树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水底,不阂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败,当随水流,顺趣、流注、浚输至大海否?"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言:"比丘亦复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水底,不阂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败,当随水流,顺趣、流注、浚输6涅槃。"(1174经)

  伽摩比丘答言:"长者!入灭正受者,顺趣于离、流注于离、浚输于离,顺趣于出、流注于出、浚输于出,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7。"(568经)

  总而言之,在《杂阿含经》中,涅槃的含义是多姿多彩的,表述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从本质上说,涅槃是和平宁静、清凉安乐的心理境界;是究竟解脱、完全无我的理想境界。从这方面看,原始佛教不是神秘的,而是人生的佛教,是人间的佛教。

  其实,涅槃的概念并非佛教的专利,在佛教出现之前和同时的婆罗门教、耆那教等也有涅槃之说。婆罗门教将"梵我合一"的境界称为"梵涅槃";耆那教认为涅槃是摆脱诸业、灵魂升至世界的顶端、享受绝对的安乐。外道认为涅槃是我之享乐,而佛教所说的是无我的、不执着的和无自性的,这一点在《中阿含经》和大乘佛典中表述得殊为详实,所以说涅槃也是发展的概念。8

  三、正观五阴(蕴)见法涅槃、自觉涅槃、自得涅槃

  经群28、32-36、39、46、60、64、76、109-121、125、129、268、269。

  例一: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28经)

  例二:"圣弟子于此五阴正观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观于诸世间,无所授受。无摄受者,则无所著;无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32经)

  例一解释了何为见法涅槃:对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产生厌离之心、灭绝之心,以至于不起烦恼、获得心灵的超脱。例二则指出观想方法:要观五蕴自性为空--非我、非我所,那么圣弟子处于既不摄取,也不付出的心境,就没有了自我的执着,就证得涅槃了。

  四、正观六入无可取而自觉涅槃、正向涅槃

  例一:尊者阿难语纯陀言:"……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见芭蕉树,谓堪材用,断根、截叶、斫枝、剥皮,求其坚实,剥至于尽,都无坚处。如是多闻圣弟子正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当自观时,都无可取;无可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248经)

  例二:"……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于此六入处观察非我、非我所;观察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274经)

  例三:世尊告诸比丘:"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非我;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说,是名如实知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是名六六法经。"(304经)

  例一用形象的譬喻说明六根如樵夫,六尘如芭蕉,六识如利斧,重在揭示"六尘"无所用,故修禅者当正观之而自觉涅槃。例三重在揭…

《杂谈《杂阿含经》的涅槃思想(明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