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示六觸之感受爲虛妄,是假名,修禅者當如實觀照而正向涅槃。
五、思議四谛而正向涅槃
經群404、407-409、411、413、414。
例一:佛告比丘:"汝等比丘應如是議論:此苦聖谛、此苦集聖谛、此苦滅聖谛、此苦滅道迹聖谛。所以者何?如是議論,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是故,比丘!于四聖谛未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408經)
例二: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論,乃至不向涅槃。若論說者,應當論說:此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所以者何?此四聖谛以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quot;(411經)
這段經群中論說四聖谛與涅槃的關系,文句多大同小異。饒益:收益。文義較明確:議論四聖谛自有收益--正向涅槃。
六、觀緣起生滅而趨涅槃
經群293、308、347-349、351、468、470-473。
例一:世尊告諸比丘:"我今于此世作佛、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說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善逝、等正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349經)
例二:世尊告異比丘:"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爲、無爲。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寂滅涅槃。……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盡、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quot;(293經)
例一從還滅的角度說明無明滅則苦滅,則趨向涅槃。例二從緣生、緣滅正反兩方面說明有爲、無爲二法都歸趣涅槃,最後又描述了涅槃的心理境界。
七、行八正道直通涅槃
經群271、490、492、495、497。
例一:(閻浮車)複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quot;(490經)
例二:佛告低舍:"……從此道出,前見二道,舍左從右前行,複有澗坑渠流,複當舍左從右;複有叢林,複當舍左從右。汝當如是漸漸前行,得至某城……前左路者,謂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前行右路者,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坑澗渠流者,謂嗔恚、覆障、憂、悲;叢林者,謂五欲功德也;城者,謂般涅槃。"(271經)
例一通過閻浮車與舍利弗的問答,明確指出八正道是通向涅槃的大道。例二爲佛陀所說,強調舍左從右意在說明正見的重要--首先要知道選擇正確的道路。但涅槃之路是充滿荊棘的,要在右路上殺貪、嗔、癡叁毒,除色等五欲,最後才能直達涅槃的城堡。修習八正道是佛陀的重要思想,這段頗富文學色彩的譬喻把八正道與涅槃的聯系這一深刻的道理說得形象生動、淺顯明白,即使是佛學根基很淺的人也不能不信服佛法的殊勝。
八、念四念處求安隱涅槃
經群542、545、621、627、636、638。
例一: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若比丘在于學地,上求安隱涅槃心住,聖弟子雲何修習多修習,于此法律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當住四念處。何等爲四?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592經)
例二:佛告阿難
quot;若比丘住學地者,未得進上,志求安隱涅槃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于心;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621經)
例一明確指出欲求安隱涅槃心住,當住四念處。例二詳說身身觀念處,從說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勤修此四念處自然能不放逸于行,進而導歸正念正智的正道,寂靜于心就得安隱*9涅槃。
九、修七覺支轉趣涅槃
經群498、706、707、713、727、734、736、740、803。
例一:佛告諸比丘:"……若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爲目,增長智慧,爲明、爲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爲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旑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爲明、爲目,增長智慧,爲明、爲正覺,轉趣涅槃。"(706經)
例二:世尊告諸比丘:"……如此五蓋,爲覆爲蓋,煩惱于心,令智慧羸,爲障閡分,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若七覺支,非覆非蓋,不惱于心,增長智慧,爲明、爲正覺,轉趣涅槃。"(707經)
例一首尾說明七覺支的作用,直至轉趣涅槃。中間一句指出七覺支的具體內容。例二則有對比的方法:先說五蓋不轉趣涅槃,再說七覺支轉趣涅槃,也就說明了七覺支能破五蓋。趣,向。七覺支是令修習者轉向涅槃的方法。
十、正受四禅而寂滅涅槃
經群170、474、747、864、867、869、870。
例一:佛告阿難:"初禅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禅正受時,覺觀寂滅;第叁禅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禅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門寂滅。"(474經)
例二: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舍離,余愛盡、無欲、滅盡、涅槃。"(864經)
例一的經文直白如話,具體解釋四重天的心理境況爲:言語寂滅、覺觀寂滅、喜心寂滅和出入息寂滅,而二、叁、四禅天又是漸次對前一禅天心境的寂滅。例二先解釋初禅天如何觀想,最後總結初禅天之境界:舍離、余愛盡、無欲、滅盡、涅槃。867、869、870叁經分別說二、叁、四禅。474經是總說,864、867、869、870分別解說,在《雜阿含經》中這樣條理清晰、圍繞一個主題解說的經群還不算很多。
十一、諸天相應偈與涅槃
經群995-1022、1062-1070、1275-1299。
自995經之後,多爲諸天子與世尊的往複偈頌。內容涉及家庭、社會和王室的具體生活,結句偈大多是: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或:
離欲斷諸結,涅槃永不生;將此最後身,催伏衆魔軍。
從以上兩頌中,我們可以看出佛陀所說的涅槃是不怖不畏、斷除煩惱和超越世間恩愛的。從唱和問答的對象和內容看,涅槃思想完全是結合各階層人們的現世生活的,是針對各種思想疑惑的。所以涅槃思想不是一種玄想,而是一種人間思想。
以涅槃爲綱,以經群爲目,能較清楚地理出《雜阿含經》的雜中之序,弄清各經之間的關系,如總分關系、並列關系、連續反複關系、間隔反複關系。但佛陀的思想是博大而精深的,有的經在一經中所說的不一定是一個主題,將它歸于某一經群,還是重複歸類?那恐怕還是要從細微處入手,篇篇都不放過,那一定會發現更多閃光的珍珠,那時再重作整理,應該會更加合理。
注釋:
1、 梁啓超《說四阿含》定出書年爲劉宋元嘉24(434)年。後人多依其說。
2、 臺灣新文豐版《中國佛學研究史》P290。
3、 即宗教文化出版社版23、25卷計叁經:604、640、641經。另說,東方出版中心《中國佛教·雜阿含經》:"其中第23、25兩卷原已佚失,後人誤收晉法欽譯《阿育王傳》、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的部分以及另一典籍共叁經。"
4、 參楊郁文《阿含要略》P007,東初智慧海叢刊29。
5、 該句在979經中凡見四次,1197經中出現兩次。"于"應解作"爲了"。
6、 浚輸:高麗藏、聖院藏有作"後輸"、"後住"、"後輪"、"浚輪",版本之正誤另文詳考。從1174經看,"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宜整體理解,是互文現義的譯法。理解中道、直行、無礙即可。
7、 見6。
8、 與婆羅門教、耆那教的比較說采自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P192。
9、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隱通穩。"甚是。《法華經》:"不爲五濁人苦所危曰安,日倒暴風所不能動曰穩。"
《雜談《雜阿含經》的涅槃思想(明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