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結集與佛教流傳
于淩波居士
一 佛經結集
一代聖哲釋迦牟尼世尊,在拘屍那城外的牛角沙羅林涅中,于沙羅雙樹下大般涅槃,經典上說: [ 大地震動,流星晝現,諸方熾然,于是虛空中諸天擊鼓...... ]。
佛陀涅槃,隨行的弟子,大多數傷感異常; 只有少數證果的弟子靜坐冥想,默念佛陀教法: [ 成者必壞,盛者必衰,生者必死,合者必離。] 感歎著雖佛陀亦不能逾此法則。這時有一個名叫跋難陀的比丘,他是 [六群比丘] 中的一個,竟當衆宣稱: [ 諸位同修們呀! 不必悲傷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時時以戒律約束我們,使我們不得自由,如今佛陀不在了,從現在起,我們可以隨心所欲了。]
當時心情悲傷的衆比丘聽了都保緘默,而上座弟子大迦葉聽到卻十分憂心。他恐僧團戒律廢弛,[ 如來甚深妙法成灰燼 ],應把佛陀遺教,結集製爲成典,庶可永久做弟子們的指導,于是在爲佛陀治喪完畢後,發起遺教結集。此事得到摩揭陀國阿阇世王的支持,僧團中也選出五百名上座比丘,在王舍城郊外的畢波羅窟進行結集。
結集,我們想像中是[ 編輯 ]的意思,事實不然,那是五百比丘共集一堂,選出一名比丘,背誦佛陀說過的教法或戒律。一段一段的背誦出來,由上座長老鑒定無誤,再由全體合誦,如無異議,就算[ 定稿 ]。在這次結集中,由大迦葉任[ 主席 ],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原始聖典< 四阿含經 > (即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 。爲期叁月結集完成。此稱爲五百結集或上座部結集。
據說,在畢波羅窟結集進行之際,未與斯選的千余比丘,亦別爲集會,由師婆迦主,另行結出了經、律、論、雜、禁咒五藏,此稱爲窟外結集,或大衆部結集。
佛陀滅度後,僧團由大迦葉領導。大迦葉苦行第一,齒德俱尊,衆無異言。二十年後,迦葉傳法于阿難。阿難這時已七十多歲,他多聞第一,衆人翕服。這以後,阿難傳法于末田地,末田地傳法于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傳法于優婆鞠多。佛經上說: [ 百年之間,五師相傳,法水一味。] 僧團仍然維持著佛陀住世時的教風。但在佛陀滅度後一百一十年的時候,由于[ 十事非法诤 ]事件,教團開始了第一次分裂。
----近代學者稱未分裂前的教團爲原始佛教,亦有稱佛陀住世時的教團爲根本佛教。而分裂後的佛教,後世稱之爲部派佛教。
十事非法诤事件件,發生在毗舍離城,是該城比丘在戒律上的偏差行爲。毗舍離城的比丘,于每月的八日、十五日等幾天,持著盛了水的缽,站在街頭向路人募化,聲稱投錢入水者可獲吉祥。路人有投錢者,亦有非議出家人不該向人募化財物者。據說的耶舍長老途經該地,獲知此種情形,不以爲然,乃加以製止。該城比丘不服,反而共逐耶舍。耶舍奔走各地,欣諸上座長老。諸長老一致譴責,毗舍離比丘也遙爲聲辯。
事實上,毗舍離城比丘違犯戒律的行爲不止這一件,計有十項之多。< 五分律 >中記戴著[ 十事非法诤 ]的內容,其名稱是: 一,鹽姜合共宿淨。二,兩指抄食淨。叁,複坐食淨。四,越聚落食淨。五,酥油蜜石蜜和酪淨。六,飲阇樓伽酒淨。七,作坐具隨意大小淨。八,習先所習淨。九,求聽淨。十,受畜金銀淨。
以上十條,都是不合戒律的,違犯者是不淨。而這些比丘們認爲是 "淨" ,那就是化非法爲合法。那時佛滅未久,竟有比丘提出這種主張,就難怪上座部長老們認爲事態嚴重。最後雙方協議重行結集,以論是非。這次結集在毗舍離城召開,與會者七百人,由耶舍長老主持,雙方各舉出四人爲審辯,會中重誦戒律,逐事審辯,結果斷定毗舍利城比丘非,上座長老獲得勝利。據說該城比丘不服,另行集合了上萬人自行結集,自此僧團分裂爲上座、大衆兩部,各行其是。
又過了一百二十多年----西元前二五一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時代,又有第叁次結集的舉行。原來阿育王崇信佛教,對僧伽的供養十分豐厚,一般外道窮于衣食者,也改換僧裝,混入僧團,一方面獲得衣食供養,同時把外道的教義混入佛法經義中。阿育王爲辨別真僞,乃有第叁次結集之舉。地點在國都華氏城----即早年的波吒離邑。由長老目健連子帝須主持,千名精通叁藏的比丘參加。據說,這一次結集,會中誦出經、律、論叁藏,目健連子帝須以會中辯論的記錄,編輯爲一部 <論事> ,計有千條之多,記下了正反面辯論的意見。後來有兩百六十多條傳下來,這時上座部大衆部又各自分裂, <論事> 中已有化地部、犢子部的名稱。
在佛陀入滅後六百年間,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時代,還有一次第四次結集。以世友菩薩爲上首,有五百大德比丘及五百菩薩( 在家優婆塞 )參加,造出注釋經律論叁藏的釋文各十萬頌----即< 優婆提>十萬頌以注镦一釋經藏,< 毗奈耶毗婆沙 >十萬頌以注釋律藏,<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十萬頌以注釋論藏。後來只有< 大毗婆沙論 >流傳下來,其他的已失傳了。
這一次結集有了文字記錄,據說是镂于銅片之上,封于石函之中,不許妄傳國外。
二, 部派佛教時代
由佛陀滅度後一百一十年,以[ 十事非法诤 ]導致佛教分裂( 另一說謂佛教分裂系大天五事所致 ),到西元一世紀中葉,這四百年左右,在佛教史上稱爲部派佛教時代。
在第一次結集時,就有上座部和大衆部名稱的出現,但真正分裂是第二次結集以後的事。所謂[ 上座 ]二字,是以比丘出家久暫計算的。由初出家到九年以內名曰下座,出家十至十九年名曰中座,二十年至四十九年名曰上座,五十年以上則稱長老。而上座比丘及長老,,多爲老成持重,思想較爲保守者; 至于[ 大衆 ]二字,則多爲下座年輕比丘,人數衆多,多爲思想較開明而進取者。最初分裂,只分爲上座大衆兩部,後來這兩部又各以對法義見解之不同,由大衆部中又分裂出八部,由上座部中又分裂出十部,加上座大衆本部,共有二十部之多,一般之爲小乘二十部。此處限以篇幅,不能一一細述,略舉具有代表性者如下:
在上座部中,以最早分裂出來的說一切有部爲代表。上座部本來是繼承大迦葉的遺教,首弘經教,次弘律論。佛陀入滅後叁百年間,長老迦多延尼子,爲對抗大衆部盛倡新說,強固本部理論,他主張首弘論藏,經、律爲次,以此與上座部分裂,自成說一切有部。他造< 阿毗達磨發智論 >,組織有部教義。第四次結集時所造的<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就是以< 發智論 >爲主依,< 六足論 >爲旁依而編纂完成的。有部哲學理論,主張[ 我空法有 ],並且是[ 叁世實有,法體恒有 ]。最具體扼要闡述有部理論的著作,是世親菩薩所造的< 阿毗達磨俱舍論 >,也就是中國俱舍宗所依的論典。
大衆部的理論,與上座部是對立的。例如該部最早分裂出來的一說部,認爲[ 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無實體 ]。而 "名" 就是 "說" ,故名一說。大衆部還分出了一個說出世部,認爲佛說的法,都是出世間之法,故名說出世部。大衆部還分出了一個多聞部,後來在多聞部出家的诃梨久跋摩,造< 成實論 >,其學說就是[ 我法皆空 ],也是後來中國成實宗所依的論典。
叁, 大乘思想的興起
佛陀滅度後五百年頃,大約在西元第一世紀間,大乘思想興起,大乘經典逐漸出現。所謂大小乘的 "乘" ,是
#092;載的意思。小乘是小的交通工具,如鹿車羊車,只能用以自載; 大乘如牛車象車,自載兼以載人。而所謂小乘,是大乘佛教興起後,所加給以前佛教貶抑性的名稱,而不是部派佛教自居爲小乘。
大乘思想的興起,自曆史觀點來看,仍是從部派佛教發展出來的。當然並不是由部派佛教演變爲大乘佛教,而是大乘佛教受到部派佛教的影響,這其間,受到大衆部的影響尤大。大乘思想的特征,在于其利他精神----即所謂菩薩乘的精神。照大乘學者看,小乘之所以爲小,在于其思想保守,墨守成規,對經典的解釋固定化,對戒律的條文一成不變。
具有大乘思想的無名學者認爲:與其追求經典文字表面的意義,無甯追求經典文字背後的精神。在這種觀念思想影響下,大乘經典逐漸出現,而最早出現的是般若一系的經典。如此說來,大乘經典豈不是非佛陀所說了麼
#092;然如此,[ 大乘非佛說 ]不是新課題,它在國際學界已討論了數百年之久。不過,當初編纂經典,冠以 "佛說" 的那些無名天才學,他們並沒有僞造經典的意識,他們充M信心的認爲:唯有這樣說,才是佛陀的本懷。在出現于四、五世紀間的< 大乘莊嚴經論 >卷二中稱:[ 有人嶷此大乘經典非佛所說,雲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決彼疑網,成立大乘真是佛說.....]。論中列舉出了八點理由,其中有一條大意說:如此深廣的妙法,不是佛說,誰能說得出呢
本來,佛法不一定須由佛親口所說,因爲宇宙間本然的理則,是佛所證悟,而非佛所製定。佛陀曾說:[ 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法住,法界安住。] 佛說的法,是宇宙真理,佛弟子與佛所證的真理,程度上雖有不同,而真理的本質無異。佛弟子以其所證悟的真理對衆宣說,也可稱之爲佛法。因此,佛經中載有佛法系由五種人所說,即佛說,佛弟子說,天人說,神鬼說,化人說。
不過,編纂大乘經典的學問僧們,以婆羅門種姓出身的學者居多,他們自幼都受過婆羅門教育,以後才皈依佛教出家,所以後世的佛經有明顯的 "梵化" 傾向。並且對佛陀的聖化也逾趨明顯,這就馍糊了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
四, 中觀學派與瑜伽學派
西元第一世紀興起的大乘佛教,一般都把他分爲叁期。首先是大乘經典次第出現,繼般若…
《佛經結集與佛教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