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在中土的流傳▪P3

  ..續本文上一頁霜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叁人,集于廬山之陰,般若雲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這是晉安帝元興元年(四○二年)的事,是年遠公六十九歲。

  自東晉道安、慧達二師以後,彌勒的兜率淨土,與彌陀的西方淨土,兩種信仰同時在中土流傳。彌勒淨土的信奉者,除了道安大師師徒外,以後則有法顯,及唐代玄奘、窺基等知名高僧;而彌陀淨土的信奉者,自慧遠大師廬山結社後,到東魏、隨、唐、則有昙鸾、道綽、善導、懷感、承遠、法照等淨宗大德。這些高僧大德,都是信奉兼弘揚的人。不過根據史料探究,在南北朝時代,是彌勒兜率淨土的全盛時期,而彌陀的西方淨土尚沒有成爲民間普遍的信仰。隨代統一以後,彌陀的西方淨土日漸盛行,而彌勒的兜率淨土就日趨衰微了,這可從雲崗及龍門的石窟造像,看得出二者間的消長。

  早在雲崗造像之前,彌勒像即在中土出現。梁代寶亮(名僧傳鈔)載:“……元嘉十六年(四叁九),龍花寺道矯,罄率衣資,造夾苎彌勒佛倚像一軀,高一丈六尺。”而寶唱的(比丘尼傳)載:道瓊于元嘉八年(四叁一)在瓦官寺造彌勒行像一軀,寶蓋璎珞。山西雲崗造像,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間(四六○至四六五)。當時在雲崗鑿窟造像,以叁世佛爲主要題材。叁世佛,過去佛是多寶佛,現在佛是釋迦佛,未來佛是彌勒佛。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四九四),在洛陽伊水的龍門山上,營造龍門石窟,仍繼承雲崗造像的傳統,以叁世佛爲主,所造之像以釋迦及彌勒居多。到隨唐時代(公元七世紀開始)彌陀信仰日漸盛行,此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淨土法門,就成爲民間信仰的主流。而龍門石窟的造像,也隨著民間信仰的轉移,阿彌陀佛的造像超過其他造像。

  當代學問僧幻生法師,在其(彌勒信仰及其應化事迹)一文中,列有龍門石窟造像的分期統計表,表中分爲北魏時代(自孝文帝遷都洛陽始至北魏滅亡止的四十年間,即四九五年至五叁五年),唐代----自唐高宗永徽元年,至武後久視元年計五十五年(六五○年至七○四)。在北魏時代的四十年間,龍門石窟的造像,釋迦佛四十叁尊,彌勒佛叁十五尊,無量壽佛八尊,阿彌陀佛無。在唐代的五十五年間,釋迦佛九尊,彌勒佛十一尊,無量壽佛無,阿彌陀佛一百十尊。造像數字的消長,可以看出民間信仰的趨向。不過此處有一點要加以說明的,唐代以前的彌勒造像,全是瘦身立像,印度、中土皆然。在龍門石窟十多萬尊的刻像中,沒有後世布袋和尚那種形式的坐像。

  以上是北魏的情形。在南朝,有名的傅翕傅大士的故事(梁武帝時代的尊宿,寶志和尚共稱梁代二大士,號稱彌勒下生。)在佛教中家喻戶知,此處就不再贅述。在南北朝盛行一時彌勒信仰,到了隨代統一後,在民間忽然消沈下來,人們不再信奉了。盛行兩百年的彌勒淨土信仰,何以會突然衰微下去呢?探究其原因,當與南北朝後期,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間,冀州沙門法慶,利用“彌勒下生”之說,組織從事判亂活動的彌勒教有關。法慶曲解(彌勒下生經),宣稱“新佛出世”,聚衆作亂。這以後,假藉彌勒下生之說從事判亂活動的事件史不絕書。此處以篇幅所限,這一段史實就不再往下敘述了。

  彌勒信仰在民間式微,是受野心家曲解經義的影響,但無礙于高僧大德的信仰。像法顯、玄奘、窺基諸大師,都是彌勒菩薩的信仰奉者,祈求往生兜率內院等人。此外,唐末後梁時代,布袋和尚的應化事迹,限于篇幅,也不再往下細說了(五代以後以至現在,寺院中的彌勒坐像,實在是布袋和尚的像)。

  五、隨唐二代彌陀淨土發展爲全民信仰

  西元五八一年,北周滅亡,隨文帝統一天下,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于此結束。四十年後,唐朝取代了隨朝,佛教自此進入昌隆的黃金時代。這時隨著彌勒信仰的式微,弘揚彌陀淨土的高僧輩出,遂使此一念佛法門成民間普遍的信仰。

  自遠公大師于廬山結社念佛之後,彌陀淨土法門就在民間流傳。南北朝時代的末期,東魏昙鸾(四七六年至五六二)大師出世,他是彌陀淨土承先啓後的人物。昙鸾是山西大同雁門人初學仙術,曾赴江南訪隱士陶宏景,陶授他以仙經十卷,他攜之北歸。後來在洛陽遇到譯經的叁藏法師菩提流支,他詢問有沒有勝過仙經的長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授他以(觀無量壽經),囑之曰:“依此修行,便能解脫生死。”昙鸾乃燒去仙經,從此即精修淨業,自行化他,逐漸得到許多人的皈依,隨他修念佛法門。東魏主孝靜帝尊稱他爲“神鸾”,並敕住太原大寺。昙鸾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衆講經,繼續弘闡念佛法門。昙鸾著述頗多,主要者有(淨土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等。當時昙鸾是在東魏境內的西弘化,故此一念佛法門尚未成爲全國性的信仰。

  昙鸾寂後,弘揚淨土法門的,先後有慧遠(此爲隨代淨影寺慧遠)、智顗、吉藏等,各有關于淨土教藏等著述。如慧遠者有(無量均經疏)二卷,(觀經義記)一卷;智顗著有(觀經疏)二卷,(阿彌陀經義記)一卷。吉藏著有(無量壽經義疏)等。不過繼承昙鸾大師弘揚淨土念佛行持者,是唐初的道綽大師。

  道綽大師(五六二年至六四五),是唐初淨土宗的開拓者。他是山西太原人,俗家姓衛,北周武帝保定二年生,十四歲出家,廣習經論,精于(涅槃經),曾開講涅槃經二十四遍。隨炀帝大業五年,他到汾州玄中寺,玄中寺是昙鸾所建,道綽見到記載昙鸾念佛往生種種瑞應的碑文,極爲感動,遂中止“涅槃”,講說,轉而信仰淨土,修念佛法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觀想禮拜,精勤不懈。是年他已四十八歲,此後他日誦佛號七萬聲,前後講(觀無量壽經)二百遍以上,到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八十叁歲的時候始安詳往生。道綽著有(安樂集)上下二卷,這是他講說(觀無量壽經)時的別記,此書義趣有叁,一爲摧破異見邪執,二爲對破諸師謬解,叁爲開示未來要路。

  繼承道綽弘化事業的是善導大師(六一叁年至六八一)。善導是山東臨淄人,俗家姓朱,幼年從密州明勝出家,習誦(法華經)及(維摩經)。偶讀(觀無量壽經),覺得此觀念法門最易超脫,遂轉修淨土。他常依(觀經)修十六觀,並親赴廬山,訪東林遺迹。以後周遊各地,參訪高德。及聞道綽在山西弘揚淨業,即赴山西玄中寺相訪。道綽授他以(觀經)奧義,善導即在玄中寺依道綽修行。貞觀十九年道綽圓寂,善導乃赴長安盛弘念佛法門。他以赆資所得,雇人書寫(阿彌陀經)數萬卷分贈各方,又畫“淨土變相”叁百余壁。善導持戒嚴謹,尊佛製日事乞食,澡浴以外,不脫叁衣。他每日合掌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善導于唐高宗開耀元年示寂,著有(觀無量壽經疏)四卷、(往生禮贊偈)一卷、(淨土法事贊)二卷、和(觀念法門)一卷。(觀無量壽經疏),亦稱(觀經四帖疏),主要敘述淨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故又稱教相分或解義義分。

  善導的弟子懷感,生卒年代不詳,原爲長安千福寺沙門,初學法相,博通經論。及谒善導,奉命入念佛道場,精誠念佛不懈,叁年後得念佛叁昧。他撰有(釋淨土群疑論),通釋關于往生淨土的諸種疑難,書未成而示寂,同門懷恽繼成之(注宋高僧傳卷六)。懷感之後有少康,也是唐代淨土宗高僧。少康是缙雲仙都人,七歲出家,十五歲受戒,廣誦經論,後來在洛陽白馬寺讀到善導的(西方化導文),乃專修淨土。他將募化所得之錢,令孩童念阿彌陀佛一聲,即與一錢,一年後凡男女見康,皆合掌稱念阿彌陀佛,時人稱爲“後善導”。他曾與文谂共撰(往生西方瑞應刪傳),集自東晉慧遠至唐邵願保四十八人之事迹……唐代淨土宗高僧還有承遠大師(七一二年至八○二),俗家姓謝,四川廣漢人。他初在衡山的一處大岩石下修行,躬負薪樵,贏形垢面,所居的茅舍稱爲“彌陀臺”,他在茅舍中專修般舟叁昧。久之遠近風聞,從之受教化數以萬計,代宗時代的法照國師也是他們下弟子,代宗也嘗參禮遇他,賜其道場名爲“般舟道場”,及賜以“彌陀寺”之額。他于貞元十八年入寂,世壽九十一。柳宗元爲他撰寫碑文,之石于寺門。他們下弟子千余人,以法照、日悟、知明、惠诠等最爲著名。

  法照又稱五會法師,其生卒年代及籍貫不詳,唐代宗永泰年間,入廬山修念佛叁昧,一日于禅定中蒙佛開示,乃往南嶽彌陀臺師事承遠,每夏九旬勤修般舟叁昧。他後來創“五會念佛”之法,往來于五臺山及長安之間,致力弘揚念佛法門,受到代宗皇帝的尊崇,故自宮廷以至民間,皆廣行念佛。他示寂後,敕谥大悟和尚。撰者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叁卷、(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

  東晉遠公大帥結社念佛之初,並未標明開宗立派之意,當時是但期同願,無取傳承。故千余年間,此一法門雖傳布日廣,但並沒有師資授受的系統。到南宋時代的四明宗曉法師,以異代同修淨業功德高盛的幾位大師,立爲蓮宗(淨土宗又有白蓮宗之名)七袓,而以慧遠大師爲初袓。以上介紹的唐代幾位大師,善導爲蓮宗二袓,承遠爲蓮宗叁袓,法照爲蓮宗四袓,少康爲蓮宗五袓。

  有唐一代,由于以上高僧大德的弘揚,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淨土法門,乃傳布于各地。盛唐時代,東西兩京(長安與洛陽)及各大城市,“家家觀世音,世世阿彌陀。”淨土法門遂遍及于天下,成爲民間普遍的信仰。

  六、淨土法門爲當代佛教的主流

  自隨文帝統一南北,到唐武宗李瀍當國,佛教已昌隆了兩百五六十年。西元八四五年,是唐武宗會昌五年,李瀍因受道士趙歸真、劉元靖等的影響,共謀摧毀佛教,敕令祠部取締全國寺院,勒令僧尼還俗,這是佛教在中國的第叁次法難。在這次法難中,破壞佛寺四萬四千六百余所,僧尼還俗者二十六萬五百人。廢寺中等鍾磬銅像,交由鹽鐵使鑄錢,鐵像交本州改鑄農具。這時唐代開國已逾兩百年,如日中天等國勢已成過去,國運如日薄西山。內則宦官擅權,外則藩鎮割據,繼之以黃巢判亂,終至于朱溫篡唐,開啓五代十國的亂局。在此百余年間,兵連禍結,烽火不息。後周時期,又發生了周世宗柴榮的法難,這對佛教猶如雪上加霜。這時寺院荒廢,經籍散夫,昌隆了兩百數十年的佛教,至此零落殆盡。在此期間,佛教各宗皆衰,唯有棲止山林的禅宗,及遍及民間的稱念阿彌陀佛法門,猶能維持宗風于不墜。及至宋代統一,太祖太宗兩朝,有意振興佛教。太祖诏示天下,(周世宗)顯德二年當廢未毀之寺院聽存,已毀寺院之佛像許移置保留,又度僧八千人,遣使赴益州刻印藏經。太宗當國,繼太祖立志,诏度天下童子十七萬人,遣內侍往五臺山重修寺院,造金銀文殊菩薩像奉安于真容院。時天竺沙門曼殊室利、施護、法天等來華,诏于太平興國寺側建譯經院以居之。且于譯經院旁增建印經院,梵經譯出後即予刻印。無奈此時天竺已乏可供翻譯的經典,中士也少闡釋法藏等高僧,以致效果不彰。以後曆宋、元、明、清數朝,佛教仍處于保守狀態,無複隨唐時代盛況。所教外別傳的禅宗,念佛生西的淨土宗,曆千年而宗風不衰。尤以清末民初以來,禅宗淨土,有逐漸融合的趨勢。佛門四衆,念佛者雖未必參禅,而參禅者率皆念佛;其他各宗,亦皆以念佛法門爲行持,使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成爲當代佛教的主流。

  尤值可述者,彌勒兜率淨土的信仰,亦有複興的趨勢。民國高僧太虛大師,他就是彌勒淨土的信奉者。大師撰有(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一文,其中有雲:兜率淨土之殊勝有叁,一方淨土,有願皆得往生,但何方淨土與此界衆生最爲有緣?未易行知。彌勒菩薩以當來于此土作佛,教化此界衆生,則爲與此界衆生有緣可知。特現兜率淨土,故應發願往生以親近之也。二者兜率淨土,同在娑婆,且在欲界;此變化淨土在同處同界故,與此界衆生有緣,而此則專化此土欲界衆生也。叁者彌勒淨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習十善福德成辦,即是使人類德業增勝,社會進化成爲清淨安樂;由此可早感彌勒下生成佛,亦爲創造人間淨土也。

  太虛大師生前,住持奉化雪窦寺時,定雪窦寺爲彌勒道場,與普陀、九華、峨嵋、五臺並稱爲天下五大道場。現在奉化雪窦寺前,有碑大書“彌勒山”叁字,並注明此爲佛教第五名山。近代高僧中,慈航菩薩也是彌勒淨土的信奉者;現在臺北華嚴蓮社董事長成一長老,也在提倡彌勒淨土,著有(彌勒淨土法門集)一書,風行甚廣。行見未來,往生彌勒菩薩兜率內院,也是娑婆衆生修持法門之一。

  曆史上曾有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劣勝的比較,事實上,佛說十方淨土,平等平等,無有差別。修持何種法門,無非是由各人的因緣而定罷了。

  (摘自于淩波佛學論文選集)

  中華寶筏 第二十叁期

  

《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在中土的流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