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P3

  ..续本文上一页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这是晋安帝元兴元年(四○二年)的事,是年远公六十九岁。

  自东晋道安、慧达二师以后,弥勒的兜率净土,与弥陀的西方净土,两种信仰同时在中土流传。弥勒净土的信奉者,除了道安大师师徒外,以后则有法显,及唐代玄奘、窥基等知名高僧;而弥陀净土的信奉者,自慧远大师庐山结社后,到东魏、随、唐、则有昙鸾、道绰、善导、怀感、承远、法照等净宗大德。这些高僧大德,都是信奉兼弘扬的人。不过根据史料探究,在南北朝时代,是弥勒兜率净土的全盛时期,而弥陀的西方净土尚没有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随代统一以后,弥陀的西方净土日渐盛行,而弥勒的兜率净土就日趋衰微了,这可从云岗及龙门的石窟造像,看得出二者间的消长。

  早在云岗造像之前,弥勒像即在中土出现。梁代宝亮(名僧传钞)载:“……元嘉十六年(四三九),龙花寺道矫,罄率衣资,造夹苎弥勒佛倚像一躯,高一丈六尺。”而宝唱的(比丘尼传)载:道琼于元嘉八年(四三一)在瓦官寺造弥勒行像一躯,宝盖璎珞。山西云岗造像,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四六○至四六五)。当时在云岗凿窟造像,以三世佛为主要题材。三世佛,过去佛是多宝佛,现在佛是释迦佛,未来佛是弥勒佛。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四九四),在洛阳伊水的龙门山上,营造龙门石窟,仍继承云岗造像的传统,以三世佛为主,所造之像以释迦及弥勒居多。到随唐时代(公元七世纪开始)弥陀信仰日渐盛行,此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净土法门,就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而龙门石窟的造像,也随着民间信仰的转移,阿弥陀佛的造像超过其他造像。

  当代学问僧幻生法师,在其(弥勒信仰及其应化事迹)一文中,列有龙门石窟造像的分期统计表,表中分为北魏时代(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始至北魏灭亡止的四十年间,即四九五年至五三五年),唐代----自唐高宗永徽元年,至武后久视元年计五十五年(六五○年至七○四)。在北魏时代的四十年间,龙门石窟的造像,释迦佛四十三尊,弥勒佛三十五尊,无量寿佛八尊,阿弥陀佛无。在唐代的五十五年间,释迦佛九尊,弥勒佛十一尊,无量寿佛无,阿弥陀佛一百十尊。造像数字的消长,可以看出民间信仰的趋向。不过此处有一点要加以说明的,唐代以前的弥勒造像,全是瘦身立像,印度、中土皆然。在龙门石窟十多万尊的刻像中,没有后世布袋和尚那种形式的坐像。

  以上是北魏的情形。在南朝,有名的傅翕傅大士的故事(梁武帝时代的尊宿,宝志和尚共称梁代二大士,号称弥勒下生。)在佛教中家喻户知,此处就不再赘述。在南北朝盛行一时弥勒信仰,到了随代统一后,在民间忽然消沉下来,人们不再信奉了。盛行两百年的弥勒净土信仰,何以会突然衰微下去呢?探究其原因,当与南北朝后期,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冀州沙门法庆,利用“弥勒下生”之说,组织从事判乱活动的弥勒教有关。法庆曲解(弥勒下生经),宣称“新佛出世”,聚众作乱。这以后,假藉弥勒下生之说从事判乱活动的事件史不绝书。此处以篇幅所限,这一段史实就不再往下叙述了。

  弥勒信仰在民间式微,是受野心家曲解经义的影响,但无碍于高僧大德的信仰。像法显、玄奘、窥基诸大师,都是弥勒菩萨的信仰奉者,祈求往生兜率内院等人。此外,唐末后梁时代,布袋和尚的应化事迹,限于篇幅,也不再往下细说了(五代以后以至现在,寺院中的弥勒坐像,实在是布袋和尚的像)。

  五、随唐二代弥陀净土发展为全民信仰

  西元五八一年,北周灭亡,随文帝统一天下,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于此结束。四十年后,唐朝取代了随朝,佛教自此进入昌隆的黄金时代。这时随着弥勒信仰的式微,弘扬弥陀净土的高僧辈出,遂使此一念佛法门成民间普遍的信仰。

  自远公大师于庐山结社念佛之后,弥陀净土法门就在民间流传。南北朝时代的末期,东魏昙鸾(四七六年至五六二)大师出世,他是弥陀净土承先启后的人物。昙鸾是山西大同雁门人初学仙术,曾赴江南访隐士陶宏景,陶授他以仙经十卷,他携之北归。后来在洛阳遇到译经的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他询问有没有胜过仙经的长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授他以(观无量寿经),嘱之曰:“依此修行,便能解脱生死。”昙鸾乃烧去仙经,从此即精修净业,自行化他,逐渐得到许多人的皈依,随他修念佛法门。东魏主孝静帝尊称他为“神鸾”,并敕住太原大寺。昙鸾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众讲经,继续弘阐念佛法门。昙鸾着述颇多,主要者有(净土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等。当时昙鸾是在东魏境内的西弘化,故此一念佛法门尚未成为全国性的信仰。

  昙鸾寂后,弘扬净土法门的,先后有慧远(此为随代净影寺慧远)、智顗、吉藏等,各有关于净土教藏等着述。如慧远者有(无量均经疏)二卷,(观经义记)一卷;智顗着有(观经疏)二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吉藏着有(无量寿经义疏)等。不过继承昙鸾大师弘扬净土念佛行持者,是唐初的道绰大师。

  道绰大师(五六二年至六四五),是唐初净土宗的开拓者。他是山西太原人,俗家姓卫,北周武帝保定二年生,十四岁出家,广习经论,精于(涅槃经),曾开讲涅槃经二十四遍。随炀帝大业五年,他到汾州玄中寺,玄中寺是昙鸾所建,道绰见到记载昙鸾念佛往生种种瑞应的碑文,极为感动,遂中止“涅槃”,讲说,转而信仰净土,修念佛法门,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观想礼拜,精勤不懈。是年他已四十八岁,此后他日诵佛号七万声,前后讲(观无量寿经)二百遍以上,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八十三岁的时候始安详往生。道绰着有(安乐集)上下二卷,这是他讲说(观无量寿经)时的别记,此书义趣有三,一为摧破异见邪执,二为对破诸师谬解,三为开示未来要路。

  继承道绰弘化事业的是善导大师(六一三年至六八一)。善导是山东临淄人,俗家姓朱,幼年从密州明胜出家,习诵(法华经)及(维摩经)。偶读(观无量寿经),觉得此观念法门最易超脱,遂转修净土。他常依(观经)修十六观,并亲赴庐山,访东林遗迹。以后周游各地,参访高德。及闻道绰在山西弘扬净业,即赴山西玄中寺相访。道绰授他以(观经)奥义,善导即在玄中寺依道绰修行。贞观十九年道绰圆寂,善导乃赴长安盛弘念佛法门。他以赆资所得,雇人书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分赠各方,又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善导持戒严谨,尊佛制日事乞食,澡浴以外,不脱三衣。他每日合掌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善导于唐高宗开耀元年示寂,着有(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和(观念法门)一卷。(观无量寿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主要叙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称教相分或解义义分。

  善导的弟子怀感,生卒年代不详,原为长安千福寺沙门,初学法相,博通经论。及谒善导,奉命入念佛道场,精诚念佛不懈,三年后得念佛三昧。他撰有(释净土群疑论),通释关于往生净土的诸种疑难,书未成而示寂,同门怀恽继成之(注宋高僧传卷六)。怀感之后有少康,也是唐代净土宗高僧。少康是缙云仙都人,七岁出家,十五岁受戒,广诵经论,后来在洛阳白马寺读到善导的(西方化导文),乃专修净土。他将募化所得之钱,令孩童念阿弥陀佛一声,即与一钱,一年后凡男女见康,皆合掌称念阿弥陀佛,时人称为“后善导”。他曾与文谂共撰(往生西方瑞应删传),集自东晋慧远至唐邵愿保四十八人之事迹……唐代净土宗高僧还有承远大师(七一二年至八○二),俗家姓谢,四川广汉人。他初在衡山的一处大岩石下修行,躬负薪樵,赢形垢面,所居的茅舍称为“弥陀台”,他在茅舍中专修般舟三昧。久之远近风闻,从之受教化数以万计,代宗时代的法照国师也是他们下弟子,代宗也尝参礼遇他,赐其道场名为“般舟道场”,及赐以“弥陀寺”之额。他于贞元十八年入寂,世寿九十一。柳宗元为他撰写碑文,之石于寺门。他们下弟子千余人,以法照、日悟、知明、惠诠等最为着名。

  法照又称五会法师,其生卒年代及籍贯不详,唐代宗永泰年间,入庐山修念佛三昧,一日于禅定中蒙佛开示,乃往南岳弥陀台师事承远,每夏九旬勤修般舟三昧。他后来创“五会念佛”之法,往来于五台山及长安之间,致力弘扬念佛法门,受到代宗皇帝的尊崇,故自宫廷以至民间,皆广行念佛。他示寂后,敕谥大悟和尚。撰者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

  东晋远公大帅结社念佛之初,并未标明开宗立派之意,当时是但期同愿,无取传承。故千余年间,此一法门虽传布日广,但并没有师资授受的系统。到南宋时代的四明宗晓法师,以异代同修净业功德高盛的几位大师,立为莲宗(净土宗又有白莲宗之名)七袓,而以慧远大师为初袓。以上介绍的唐代几位大师,善导为莲宗二袓,承远为莲宗三袓,法照为莲宗四袓,少康为莲宗五袓。

  有唐一代,由于以上高僧大德的弘扬,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净土法门,乃传布于各地。盛唐时代,东西两京(长安与洛阳)及各大城市,“家家观世音,世世阿弥陀。”净土法门遂遍及于天下,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

  六、净土法门为当代佛教的主流

  自随文帝统一南北,到唐武宗李瀍当国,佛教已昌隆了两百五六十年。西元八四五年,是唐武宗会昌五年,李瀍因受道士赵归真、刘元靖等的影响,共谋摧毁佛教,敕令祠部取缔全国寺院,勒令僧尼还俗,这是佛教在中国的第三次法难。在这次法难中,破坏佛寺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者二十六万五百人。废寺中等钟磬铜像,交由盐铁使铸钱,铁像交本州改铸农具。这时唐代开国已逾两百年,如日中天等国势已成过去,国运如日薄西山。内则宦官擅权,外则藩镇割据,继之以黄巢判乱,终至于朱温篡唐,开启五代十国的乱局。在此百余年间,兵连祸结,烽火不息。后周时期,又发生了周世宗柴荣的法难,这对佛教犹如雪上加霜。这时寺院荒废,经籍散夫,昌隆了两百数十年的佛教,至此零落殆尽。在此期间,佛教各宗皆衰,唯有栖止山林的禅宗,及遍及民间的称念阿弥陀佛法门,犹能维持宗风于不坠。及至宋代统一,太祖太宗两朝,有意振兴佛教。太祖诏示天下,(周世宗)显德二年当废未毁之寺院听存,已毁寺院之佛像许移置保留,又度僧八千人,遣使赴益州刻印藏经。太宗当国,继太祖立志,诏度天下童子十七万人,遣内侍往五台山重修寺院,造金银文殊菩萨像奉安于真容院。时天竺沙门曼殊室利、施护、法天等来华,诏于太平兴国寺侧建译经院以居之。且于译经院旁增建印经院,梵经译出后即予刻印。无奈此时天竺已乏可供翻译的经典,中士也少阐释法藏等高僧,以致效果不彰。以后历宋、元、明、清数朝,佛教仍处于保守状态,无复随唐时代盛况。所教外别传的禅宗,念佛生西的净土宗,历千年而宗风不衰。尤以清末民初以来,禅宗净土,有逐渐融合的趋势。佛门四众,念佛者虽未必参禅,而参禅者率皆念佛;其他各宗,亦皆以念佛法门为行持,使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成为当代佛教的主流。

  尤值可述者,弥勒兜率净土的信仰,亦有复兴的趋势。民国高僧太虚大师,他就是弥勒净土的信奉者。大师撰有(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一文,其中有云:兜率净土之殊胜有三,一方净土,有愿皆得往生,但何方净土与此界众生最为有缘?未易行知。弥勒菩萨以当来于此土作佛,教化此界众生,则为与此界众生有缘可知。特现兜率净土,故应发愿往生以亲近之也。二者兜率净土,同在娑婆,且在欲界;此变化净土在同处同界故,与此界众生有缘,而此则专化此土欲界众生也。三者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十善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由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亦为创造人间净土也。

  太虚大师生前,住持奉化雪窦寺时,定雪窦寺为弥勒道场,与普陀、九华、峨嵋、五台并称为天下五大道场。现在奉化雪窦寺前,有碑大书“弥勒山”三字,并注明此为佛教第五名山。近代高僧中,慈航菩萨也是弥勒净土的信奉者;现在台北华严莲社董事长成一长老,也在提倡弥勒净土,着有(弥勒净土法门集)一书,风行甚广。行见未来,往生弥勒菩萨兜率内院,也是娑婆众生修持法门之一。

  历史上曾有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劣胜的比较,事实上,佛说十方净土,平等平等,无有差别。修持何种法门,无非是由各人的因缘而定罢了。

  (摘自于凌波佛学论文选集)

  中华宝筏 第二十三期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