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年來居士佛教的發展

  百年來居士佛教的發展

  于淩波

  【 一、楊仁山首開風氣組織居士社團 】

  兩千五百年前,印度原始佛教的僧伽Sangha,是由四種人組成的,那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前二者是出家衆,後二者是在家衆,出家衆著雜染之衣、稱爲缁衆,在家衆著白色服裝,稱爲白衣(印度古代習俗,高貴種姓身著白色服裝)。優婆塞、優婆夷,在中國稱爲男居士、女居士。居士梵語迦羅越,意思是居家學道之士。在中國, 居家學道者代不乏人,例如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社念佛,劉遺民、雷次宗等就是白蓮社的社員。南北朝時代的的傅翕,唐代的裴休、白居易,宋代的張商英、明代的袁了凡以及清代的彭紹升、魏源等,都是曆史上有名的大居士。不過這些大居士,都是個別的居家修學。到了清季末年,研究佛學在士大夫階層成爲一種風氣,學佛的人多了,進一步組織社團,擴大影響,這就形成了「居士佛教」--最早的居士社團,是石埭楊仁山居士在南京成立的「佛學研究會」。

  楊仁山(一八叁七~一九一一),名文會,仁山其字,晚年人尊之爲深柳法師,安徽池州石埭縣人。他的父親樸庵公,道光十八年進士,與曾國藩同榜,在北京任官。鹹豐二年,仁山十六歲時,樸庵公帶他回家鄉完婚。這時洪秀全已在廣西金田村起事,太平軍由廣西進入湖南,自嶽州順流而東,鹹豐叁年攻下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這時仁山一家受戰事影響,由安徽避亂杭州。同治二年,仁山的父親樸庵公病逝,家庭生活擔子落在仁山身上。曾公念舊,檄委他主持米谷局事。同治叁年曾國荃攻克南京,太平天國滅亡。隔年,李鴻章署兩江總督,當時南京城殘破不全,委任楊仁山「董江甯工程之役」。這樣,楊仁山負起了修複南京城及兩江總督衙門的重任。

  他先前在杭州時,以讀《大乘起信論》而信仰佛教,在佛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及至主持江甯工程局期間,局中有一位同事王梅叔先生,於佛學頗有研究,二人一見如故,彼此切磋佛學。洪楊之亂過後,江南文物蕩然無存,社會上欲買一本佛經而不可得。同治五年,仁山約集了十多位同志,分別勸募經費,創辦「金陵刻經處」。選覓善本,刻印經書。以後四十馀年間,刻印了經典兩千馀卷,先後流通經書百萬馀冊,這對於當時沒落的佛教,有著振蔽起衰的作用。仁山晚年,追隨他學佛的弟子爲數頗多,如譚嗣同、桂伯華、李證剛、黎瑞甫、蒯若木、孫少侯、梅撷芸、歐陽漸等,是其著者。

  光緒叁十四年,仁山在南京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新式教育的佛教學堂--祗洹精舍,招了十多名僧俗青年,施以新式的佛學教育。民國時代的幾位高僧,如太虛、智光、仁山等,都是出自祗洹精舍的學僧。

  宣統二年,楊仁山在南京組織了中國第一個佛學社團--「佛學研究會」,這是社會上高級智識分子學佛的組合,名流學者如夏穗卿、陳叁立、張爾田、沈增植、歐陽漸、梅撷雲、荊若木、黎端甫、李證剛等皆爲會員。公推老居士爲會長,會 址即設在金陵刻經處內。「楊仁山居士事略」中稱:「宣統庚戌,同人創立佛學研究會,推居士爲會長。月開會一次,每七日講經一次,聽者多歡喜踴躍。」 宣統叁年辛亥歲的八月十七日,楊仁山老居士因病辭世,世壽七十五歲。老居士一生對佛教的貢獻,以創設金陵刻經處刻印佛經,設立祗洹精舍培育僧材,及組織佛學研究會這叁件事最爲顯著。在百年前民智未開時代,這些全是「開風氣之先」的創舉。有了金陵刻經處,才有入民國後各地刻經處和佛經流通處的設立;有了祗洹精舍,才有入民國後各地佛學院的設立;有了南京的「佛學研究會」,才有民國後各地相繼成立的佛教社團。

  【 二、上海是居士社團的中心 】

  在楊仁山居士逝世後的二十馀年間,全國各地的刻經處、佛經流通處,僧學堂,及居士組織的佛教社團,如雨後春筍似的相繼成立。以江南地區而言,最早受到楊仁山居士影響而組織佛學社團的,是浙江嘉興的範古農居士。範古農是浙江嘉興人,宣統二年自日本學成歸國,在嘉興創辦嘉興商業學校,自任校長。他於每星期日上午爲學生講佛學,他任校長十六年,佛學課程從不間斷。他在嘉興組織「佛學研究會」,會址設於嘉興精嚴寺內,每月集會兩次,由古農演講佛法,青年學子及社會人士向化者甚衆。古農以嘉興佛學社爲基礎,以後數年間,於平湖、嘉善、海鹽,以及杭州、紹興、松江、上海等地,都成立了佛學研究會,古農於寒暑假期間,奔走各地,到佛學社講經說法。

  後來南京、無錫等地也慕名來請,他是有請必往,從不拒絕。這時,江浙一帶最受信徒敬仰的大德,出家衆有谛閑、印光、太虛諸法師;在家衆除了在南京講學的歐陽竟無居士外,再有就是在各地弘化的範古農居士了。由於古農的廣爲弘化,以後江南地區的佛教社團,莫不直接間接受到他的影響。而最早受到影響的,是上海的信佛居士佛教。

  自清朝末年開始,十裏洋場的上海就是江南佛教中心。並且,上海有所謂「名流居士」這個名稱。這些人有社會名流、教育學者、或商場聞人,以至於退休或下野的軍政要人。他們熱心於社會慈善事業,護持佛法,對社會及佛教均有相當的貢獻。上海開埠以來最早的佛教居士團體,是「上海佛教居士林」。民國八年,上海名流居士關晝之、王與楫、沈輝等,發起組織「上海佛教居士林」,宗旨在於:「集在家善信,薰習佛法,力行善舉,宏揚佛教,自利利他爲宗旨。」成立之初,推王與楫爲第一任林長,並在愛義文路自建了演法堂、圖書流通部等房舍,並成立了蓮社、放生會、布教團、慈善布施團等組織。演法堂分別請法師講經、居士演講;蓮社的主要活動是定期集會念佛。布教團的工作是到各地弘法;慈善布施團的工作是救濟災民難民,慈善布施的工作做的最有成效,民國九年華北五省大水災,簡照南居士獨捐銀元十萬元赈濟災民,其他善行不勝枚舉。至於圖書流通部,是關晝之、沈輝、遊知止等在居士林中所設置,主要功用是流通佛書經典。

  民國十年,關晝之與王與楫輯、沈輝等計議,以上海是華洋雜居之地,龍蛇混雜,濁惡冠於全國,非另辟念佛道場,專修淨業,不足以化導末法時代的衆生。經過協商,於民國十一年將居士林一分爲二,關晝之、沈輝等在愛義文路原址,成立「上海佛教淨業社」;而王與楫與李經緯、朱石僧等,另行組織「世界教居士林」,林址遷至海甯路錫金公所 。成 立之初,選出周舜卿爲林長,丁雲軒爲副林長,林長下分設宏化、總務兩大部門,由王與楫、李經緯分任部長。宏化部下設宣講團、編輯部、圖書館、蓮社、禅定室、放生會等機構;總務部下設款産處、會計處、交際處、文牍處、庶務處等機構。

  民國十叁年舉行第二屆改選,施省之當選林長,王一亭、周肇甫當選副林長,林長之下分設各部門辦事。後來由於林友日多,會務日繁,原有房舍不敷使用,乃有另建新林址之議。乃募得基金四萬馀元,在閘北新民路購得兩畝多土地,乃開工興建新林址。此後林務日益開展,弘化事業也日益增進。另一方面,由上海佛教居士林改組而成的「上海佛教淨業社」,先組織了董事會,推舉施省之爲董事長,關晝之、黃涵之等爲董事。社章規定暫不設社長,即以董事管理社務。演法堂經常請法師講經說法,當時大德如谛閑、印光、興慈、月禅、靜修等,都曾在社中講經或開示。又自普陀山請得法師,長駐社中領衆念佛。每逢佛誕節令,舉辦佛七、放生等活動,由是信仰入社者日多,以至於原社址不敷使用,後來乃遷社址於常德路的「南園」。南園本爲簡照南居士與其弟簡玉階的私産,占地廣大,有水木清華之勝,園西南隅有佛堂名曰「菩提精舍」,後來捐出來做爲淨業社的社址,並改名爲覺園。

  民國二十叁年,班禅大師(班禅額爾德尼九世·確吉尼瑪)莅臨上海,上海的名流居士段祺瑞、屈映光、王一亭、史量才、陳元白、韓大載,及趙夷午、葉香金等,組織了一個修學密乘的佛教團體--「菩提學會」,奉班禅大師爲會長,段祺瑞爲理事長,請持松法師爲導師。持松法師在覺園上海淨業社的靜室,爲趙夷午、葉金香等傳法,曆時一載有馀。又在上海清涼寺,爲蔣維喬居士等授十八契印。這個團體人數不多,對社會影不大。影響較大的是晚期成立的上海佛教青年會,而創立青年會的中心人物是方子藩居士。

  【 叁、居士社團蓬勃發展 】

  方子藩浙江甯波人,出身於佛教家庭。他一向在上海工作,因而接觸了許多佛教大德,也與學佛的青年朋友相聚研究佛學。他們討論組織一個以青年爲對象的社團,擴大影響,來接引更多的青年學佛。乃於民國叁十五年春成立了籌備委員會,由方子藩爲主任委員,鄭頌英、張孝行爲副主任委員。羅永正、陳海量、趙樸初、王兆基、蔡惠明等爲籌備委員。他們積極推動籌備工作,是年八月二十五日,「上海市佛教青年會」召開成立大會,推舉方子藩爲理事長,余伯賢、鄭頌英、葉竹青爲副理事長,以及陳海量、李行孝、蔡惠明 、羅永正等爲理事。同時發行會刊「覺訊」。佛青會在方子藩的領導下,活動範圍頗爲廣泛,包括著弘法、修持、福利、康樂等方面。在弘法方面開設有星期佛學講座,上海許多知名的法師和居士,都在講座作過演講。

  民國七年,上海名流居士王一亭、章太炎、蔣作賓、陳元白等,共成立居士弘法團體,名曰「覺杜」,以出版專著、編發叢刊、演講佛學、實習修行爲宗旨。由太虛法師主編「覺社叢刊」,此叢刊即「海潮音」月刊的前身。此外,還有蔣維喬、江味農、朱光琪、範古農等組織的「省心蓮社」,範古農晚年曾駐會弘法。在杭州方面,居士弘法團體有「杭州佛學會」、「佛學聯合會」、「蓮池海會」,主要人物爲吳璧華居士;嘉興的居士弘法團體爲範古農主持的「嘉興佛學會」,如臯有潘海觀主持的「佛教利濟…

《百年來居士佛教的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大馬佛教概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