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年来居士佛教的发展

  百年来居士佛教的发展

  于凌波

  【 一、杨仁山首开风气组织居士社团 】

  两千五百年前,印度原始佛教的僧伽Sangha,是由四种人组成的,那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二者是出家众,後二者是在家众,出家众着杂染之衣、称为缁众,在家众着白色服装,称为白衣(印度古代习俗,高贵种姓身着白色服装)。优婆塞、优婆夷,在中国称为男居士、女居士。居士梵语迦罗越,意思是居家学道之士。在中国, 居家学道者代不乏人,例如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刘遗民、雷次宗等就是白莲社的社员。南北朝时代的的傅翕,唐代的裴休、白居易,宋代的张商英、明代的袁了凡以及清代的彭绍升、魏源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居士。不过这些大居士,都是个别的居家修学。到了清季末年,研究佛学在士大夫阶层成为一种风气,学佛的人多了,进一步组织社团,扩大影响,这就形成了「居士佛教」--最早的居士社团,是石埭杨仁山居士在南京成立的「佛学研究会」。

  杨仁山(一八三七~一九一一),名文会,仁山其字,晚年人尊之为深柳法师,安徽池州石埭县人。他的父亲朴庵公,道光十八年进士,与曾国藩同榜,在北京任官。咸丰二年,仁山十六岁时,朴庵公带他回家乡完婚。这时洪秀全已在广西金田村起事,太平军由广西进入湖南,自岳州顺流而东,咸丰三年攻下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这时仁山一家受战事影响,由安徽避乱杭州。同治二年,仁山的父亲朴庵公病逝,家庭生活担子落在仁山身上。曾公念旧,檄委他主持米谷局事。同治三年曾国荃攻克南京,太平天国灭亡。隔年,李鸿章署两江总督,当时南京城残破不全,委任杨仁山「董江宁工程之役」。这样,杨仁山负起了修复南京城及两江总督衙门的重任。

  他先前在杭州时,以读《大乘起信论》而信仰佛教,在佛经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及至主持江宁工程局期间,局中有一位同事王梅叔先生,於佛学颇有研究,二人一见如故,彼此切磋佛学。洪杨之乱过後,江南文物荡然无存,社会上欲买一本佛经而不可得。同治五年,仁山约集了十多位同志,分别劝募经费,创办「金陵刻经处」。选觅善本,刻印经书。以後四十馀年间,刻印了经典两千馀卷,先後流通经书百万馀册,这对於当时没落的佛教,有着振蔽起衰的作用。仁山晚年,追随他学佛的弟子为数颇多,如谭嗣同、桂伯华、李证刚、黎瑞甫、蒯若木、孙少侯、梅撷芸、欧阳渐等,是其着者。

  光绪三十四年,仁山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式教育的佛教学堂--祗洹精舍,招了十多名僧俗青年,施以新式的佛学教育。民国时代的几位高僧,如太虚、智光、仁山等,都是出自祗洹精舍的学僧。

  宣统二年,杨仁山在南京组织了中国第一个佛学社团--「佛学研究会」,这是社会上高级智识分子学佛的组合,名流学者如夏穗卿、陈三立、张尔田、沈增植、欧阳渐、梅撷云、荆若木、黎端甫、李证刚等皆为会员。公推老居士为会长,会 址即设在金陵刻经处内。「杨仁山居士事略」中称:「宣统庚戌,同人创立佛学研究会,推居士为会长。月开会一次,每七日讲经一次,听者多欢喜踊跃。」 宣统三年辛亥岁的八月十七日,杨仁山老居士因病辞世,世寿七十五岁。老居士一生对佛教的贡献,以创设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设立祗洹精舍培育僧材,及组织佛学研究会这三件事最为显着。在百年前民智未开时代,这些全是「开风气之先」的创举。有了金陵刻经处,才有入民国後各地刻经处和佛经流通处的设立;有了祗洹精舍,才有入民国後各地佛学院的设立;有了南京的「佛学研究会」,才有民国後各地相继成立的佛教社团。

  【 二、上海是居士社团的中心 】

  在杨仁山居士逝世後的二十馀年间,全国各地的刻经处、佛经流通处,僧学堂,及居士组织的佛教社团,如雨後春笋似的相继成立。以江南地区而言,最早受到杨仁山居士影响而组织佛学社团的,是浙江嘉兴的范古农居士。范古农是浙江嘉兴人,宣统二年自日本学成归国,在嘉兴创办嘉兴商业学校,自任校长。他於每星期日上午为学生讲佛学,他任校长十六年,佛学课程从不间断。他在嘉兴组织「佛学研究会」,会址设於嘉兴精严寺内,每月集会两次,由古农演讲佛法,青年学子及社会人士向化者甚众。古农以嘉兴佛学社为基础,以後数年间,於平湖、嘉善、海盐,以及杭州、绍兴、松江、上海等地,都成立了佛学研究会,古农於寒暑假期间,奔走各地,到佛学社讲经说法。

  後来南京、无锡等地也慕名来请,他是有请必往,从不拒绝。这时,江浙一带最受信徒敬仰的大德,出家众有谛闲、印光、太虚诸法师;在家众除了在南京讲学的欧阳竟无居士外,再有就是在各地弘化的范古农居士了。由於古农的广为弘化,以後江南地区的佛教社团,莫不直接间接受到他的影响。而最早受到影响的,是上海的信佛居士佛教。

  自清朝末年开始,十里洋场的上海就是江南佛教中心。并且,上海有所谓「名流居士」这个名称。这些人有社会名流、教育学者、或商场闻人,以至於退休或下野的军政要人。他们热心於社会慈善事业,护持佛法,对社会及佛教均有相当的贡献。上海开埠以来最早的佛教居士团体,是「上海佛教居士林」。民国八年,上海名流居士关昼之、王与楫、沈辉等,发起组织「上海佛教居士林」,宗旨在於:「集在家善信,薰习佛法,力行善举,宏扬佛教,自利利他为宗旨。」成立之初,推王与楫为第一任林长,并在爱义文路自建了演法堂、图书流通部等房舍,并成立了莲社、放生会、布教团、慈善布施团等组织。演法堂分别请法师讲经、居士演讲;莲社的主要活动是定期集会念佛。布教团的工作是到各地弘法;慈善布施团的工作是救济灾民难民,慈善布施的工作做的最有成效,民国九年华北五省大水灾,简照南居士独捐银元十万元赈济灾民,其他善行不胜枚举。至於图书流通部,是关昼之、沈辉、游知止等在居士林中所设置,主要功用是流通佛书经典。

  民国十年,关昼之与王与楫辑、沈辉等计议,以上海是华洋杂居之地,龙蛇混杂,浊恶冠於全国,非另辟念佛道场,专修净业,不足以化导末法时代的众生。经过协商,於民国十一年将居士林一分为二,关昼之、沈辉等在爱义文路原址,成立「上海佛教净业社」;而王与楫与李经纬、朱石僧等,另行组织「世界教居士林」,林址迁至海宁路锡金公所 。成 立之初,选出周舜卿为林长,丁云轩为副林长,林长下分设宏化、总务两大部门,由王与楫、李经纬分任部长。宏化部下设宣讲团、编辑部、图书馆、莲社、禅定室、放生会等机构;总务部下设款产处、会计处、交际处、文牍处、庶务处等机构。

  民国十三年举行第二届改选,施省之当选林长,王一亭、周肇甫当选副林长,林长之下分设各部门办事。後来由於林友日多,会务日繁,原有房舍不敷使用,乃有另建新林址之议。乃募得基金四万馀元,在闸北新民路购得两亩多土地,乃开工兴建新林址。此後林务日益开展,弘化事业也日益增进。另一方面,由上海佛教居士林改组而成的「上海佛教净业社」,先组织了董事会,推举施省之为董事长,关昼之、黄涵之等为董事。社章规定暂不设社长,即以董事管理社务。演法堂经常请法师讲经说法,当时大德如谛闲、印光、兴慈、月禅、静修等,都曾在社中讲经或开示。又自普陀山请得法师,长驻社中领众念佛。每逢佛诞节令,举办佛七、放生等活动,由是信仰入社者日多,以至於原社址不敷使用,後来乃迁社址於常德路的「南园」。南园本为简照南居士与其弟简玉阶的私产,占地广大,有水木清华之胜,园西南隅有佛堂名曰「菩提精舍」,後来捐出来做为净业社的社址,并改名为觉园。

  民国二十三年,班禅大师(班禅额尔德尼九世·确吉尼玛)莅临上海,上海的名流居士段祺瑞、屈映光、王一亭、史量才、陈元白、韩大载,及赵夷午、叶香金等,组织了一个修学密乘的佛教团体--「菩提学会」,奉班禅大师为会长,段祺瑞为理事长,请持松法师为导师。持松法师在觉园上海净业社的静室,为赵夷午、叶金香等传法,历时一载有馀。又在上海清凉寺,为蒋维乔居士等授十八契印。这个团体人数不多,对社会影不大。影响较大的是晚期成立的上海佛教青年会,而创立青年会的中心人物是方子藩居士。

  【 三、居士社团蓬勃发展 】

  方子藩浙江宁波人,出身於佛教家庭。他一向在上海工作,因而接触了许多佛教大德,也与学佛的青年朋友相聚研究佛学。他们讨论组织一个以青年为对象的社团,扩大影响,来接引更多的青年学佛。乃於民国三十五年春成立了筹备委员会,由方子藩为主任委员,郑颂英、张孝行为副主任委员。罗永正、陈海量、赵朴初、王兆基、蔡惠明等为筹备委员。他们积极推动筹备工作,是年八月二十五日,「上海市佛教青年会」召开成立大会,推举方子藩为理事长,余伯贤、郑颂英、叶竹青为副理事长,以及陈海量、李行孝、蔡惠明 、罗永正等为理事。同时发行会刊「觉讯」。佛青会在方子藩的领导下,活动范围颇为广泛,包括着弘法、修持、福利、康乐等方面。在弘法方面开设有星期佛学讲座,上海许多知名的法师和居士,都在讲座作过演讲。

  民国七年,上海名流居士王一亭、章太炎、蒋作宾、陈元白等,共成立居士弘法团体,名曰「觉杜」,以出版专着、编发丛刊、演讲佛学、实习修行为宗旨。由太虚法师主编「觉社丛刊」,此丛刊即「海潮音」月刊的前身。此外,还有蒋维乔、江味农、朱光琪、范古农等组织的「省心莲社」,范古农晚年曾驻会弘法。在杭州方面,居士弘法团体有「杭州佛学会」、「佛学联合会」、「莲池海会」,主要人物为吴璧华居士;嘉兴的居士弘法团体为范古农主持的「嘉兴佛学会」,如皋有潘海观主持的「佛教利济…

《百年来居士佛教的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大马佛教概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