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劍居士的生平與志業
一、突然間的噩耗
中華民國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創會會長、佛門大德陳慧劍居士,于民國九十年四月十二日--辛巳歲叁月十九日下午七時許,在臺北榮民總醫院舍報往生。距出生民國十四年乙醜歲六月一日,享年七十七歲。近幾個月來,佛門大德先慧劍居士往生者,已有傳悔、惟明、廣仁、開證諸位長老,及知潤和宏修兩位尼法師。如今慧劍居士也舍報生西,爲佛門奉獻心力、弘揚正法的大德又少了一位。
慧劍師兄(我們同是雪廬老人李炳南的受業弟子,他長我一歲,我一向如此稱呼他)去年十二月間,到福建泉州,出席“弘一大師一百二十周年紀念會”,回來後就感到身體不適,但還不影響工作。他曾到幾幾家醫院檢查,找不出病因,後來他告訴我說,到振興複健院檢查,證明是食道炎,用藥後已漸好轉。今年叁月,他又去了一趟香港,去查閱搜集資料,回來後病情又加重了。我們常通電話,四月十二日我在臺北授課,下午四點多鍾一陣心血來潮,往他家中撥電話,撥了兩次沒有人接,我想“也許到醫院去了”。十叁日在玄奘學術研究院授課,晚間回到臺中,十四日早上接到弘一大師紀念會廖碧婷小姐的電話,她說:“陳老師于十二日晚間往生了”。一時之下,我驚愕莫名的愣住了:“事情何以如此突然?”不久又接到慧劍師兄長公了弱水的電話,也是告知我他父親往生的經過。
下一周我到臺北授課時,特別提早到臺北,先到弘一大師紀念會的靈堂行禮,再向會中秘書長廖麗玉居士詢問慧劍師兄往生經過,及喪事辦理情形。這時廖秘書長說希望我寫一篇紀念的文字。我告訴他:“我們四十年的交誼,這篇文字我是義不容辭的要寫。”這是我寫這篇文字的動機。後來我想,與其寫我兩人數十年交往的經過,不如爲他寫一篇完整的傳記,將來編入我撰輯中的《民國佛教學人傳》中,做爲永久的紀念。所以采用了(陳慧劍居士的生平與志業)這個題目。
二、生逢亂世、少年從軍
陳慧劍居士,本名陳銳、字劍慧、法名妙悟,後來以陳慧劍之名行世。他是江蘇省泗陽縣人,民國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辛巳歲叁月十九日,出生于陳圩鄉。他出身于書香世家,父名陳海涵,上海大夏大學畢業,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母諱史廣才,父爲秀才,她亦知書達禮,溫順賢淑。慧劍自稱出身于“破落戶式的地主家庭”,但在陳圩鄉中,他家仍算是大戶人家。那時蘇北匪盜橫行,慧劍六歲時爲土匪擄去,叁個月後,家中以六百銀元把他贖回來。他在匪窟中受到虐待,得了胃病,此後終生時爲胃疾所苦。由匪窟回家後,進入泗陽縣立實驗小學就讀。民國二十六年于泗陽太平莊小學畢業,報考泗陽縣立初中落第,依塾師讀線裝書二年,讀過論語、孟子、唐語、幼學瓊林,奠下一些國學基礎。
當時是抗戰期間,蘇北淪陷後,他展轉逃難,讀了幾個初中都沒有畢業,叁十二年逃難到福建崇安,進入“淪陷區失學失業青年招訓所”,月余後見招訓所中學生病亡相繼,不敢再留下去,乃投入二十六軍特營從軍,當了一名草鞋名,是年他十八歲。入營未幾,報名軍部幹訓班受訓,以後隨軍展轉各地。叁十四年九月抗戰勝利,他也在幹訓班畢業,分發在步兵營當中士階的見習官。叁十五、六年間,隨軍作戰,升爲少尉排長。叁十八年五月,他隨軍撤退到舟山群島,在工兵連任上尉指導員,駐防岱山島。
叁、駐防海島、得入佛門
岱山島有一座靜觀禅寺,寺中有一位靜安老和尚,在大殿側的小房中閉“生死關”,並且已經閉了十四年。慧劍認識了靜安老和尚,和老和尚隔窗對談,並向老和尚借佛書看。前後叁個月的時間,他讀了上百冊的佛書。至此,他在是年佛成道日,皈依于靜守老和尚座下,法名妙悟,成爲一名佛子--這是他進入佛門之始。
叁十九年四月底,他隨軍撤退到高雄,此後駐防恒春。四十年底當選第叁屆“克難英雄”,受到國防部表揚,及蔣中正總統的召見。此後展轉駐防各地,職務上調任過營指導員、政工官。但直到四十八年退役爲止,官階仍是上尉。因爲他“出身行伍”,沒有學曆。不過在這十年之間,他結識了不少的佛門缁素人士,也發表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他拜谒過大醒、煮雲、星雲、廣慈諸位法師,認識了鍾石盤、李正平(即後來出家的聖開法師)、朱斐、唐湘清、莫佩娴、劉國香諸位居士。更由朱斐的介紹,拜識了淨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在軍中,他自圖書館借得古今名家著作,讀了大量文史哲及佛學書刊,那些年間,他埋頭苦讀,手不釋卷。四十叁年,他的文藝小說(作家與茶女)在公論報副刊發表,此後在佛教刊物“人生”、“菩提樹”、“佛教青年”上發表佛學文章。
民國四十四年駐防新化期間,與女友楊小孟在高雄結婚--小孟原在空軍醫院任護士,婚前辭職,後來受聘于花蓮糖廠醫院任護士長。此後數年間,長子弱水、女無憂、次子陳筆相繼出生。四十八年五月,慧劍以胃病退役,名義是“自謀生活”,領了兩萬余元的退役金,十五年的軍旅生活至此化爲雲煙。離開軍營,四顧茫然,不知何適。虧得小孟有一分安定的工作,使慧劍無內顧之憂。翌年,他受聘爲中央日報駐花蓮記者,還擔任花蓮光複國小代課教師。
四、《弘一大師傳》問世的因緣
四十九年六月,李炳南老居士在臺中啓建在家菩薩戒法會,菩提樹雜志發行人朱斐通知慧劍,慧劍自花蓮趕到臺中,在慈光圖書館受爲時七日的菩薩戒。戒壇叁師是證蓮、戒德、龍泉叁位長老,戒子一千二百余人,包括佛門大德蔡念生、顧法嚴、許炎墩等在內。戒期圓滿,慧劍寫長文《滿戒缤紛錄》長文在菩提樹雜志發表。受戒之後,精進修行,早晚禮佛課誦。此外筆耕不辍,文稿散見于中央日報及佛教刊物。
五十一年元月,受菩提樹雜志朱斐居士之邀,到臺中編輯李炳南老居士的《佛學問答類編》。在臺中,他住在和平街菩提樹雜志社社址的木樓上。他晝以繼夜的忙了十多日,閱讀、分類、編輯,把菩提樹雜志連載十年的“佛學問答”編輯上下二冊。
編完之後,他寫了一篇《智能的燈》附于《佛學問答》書後。在此期間,他納贽拜于李炳南老師門下爲受業弟子(李老師的住所在菩提樹雜志同一幢木樓上)。就在這段時間,我和慧劍師兄見面締交。我是四十九年九月納贽入李老師門下受業,較慧劍早了年余,但他年長于我一歲,我一向稱他爲師兄。在此之前,他讀過《弘一大師年譜》,他對朱斐說他想寫一本《弘一大師傳》,朱斐鼓勵他要寫馬上就寫,慧劍才思敏捷,當下即寫出《弘一大師傳》第一章︿降生﹀,二月份開始在菩提樹雜志連載。我的第一本佛學著作《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那時也在菩提樹連載,朱斐居士說,這兩篇文章很受讀者喜愛。
五十一年春,慧劍應星雲法師之邀,出任﹁覺世旬刊﹂主編,舉家由花蓮遷居臺北。編了十期覺世,辭職後又應道安法師之邀,編了幾期“獅子吼”月刊。十一月間由朱斐居士之薦,爲菲律賓隱秀寺的自立法師編印“慈航季刊”。此時他的夫人楊小孟進入省立臺北育幼任護士,此後一家人生活日漸安定下來。是年慧劍參加國軍軍官轉業考試,考取了甲種人事行政人員同〈高考及格〉,但這只是資格考試,並未分發工作。到了五十四年,有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是他成名之作的《弘一大師傳》,在菩提樹雜開始連載叁年余,他重新整理全書,是年二月由他自費出版。此書一出,洛陽紙貴,佳評如潮,銷路極佳,這多少改善了他一家的生活。他捐資精印弘一大師手寫《金剛經》叁千冊,贈送流通。
五、取得教師資格、轉任教育工作
五十七年叁月,慧劍參加“國軍退除役官兵轉業初中教師考試”,在五千余報考者中錄取了叁百人,慧劍榜上有名,分發到臺北縣立淡水初級中學任國文教師。是年慧劍四十四歲,他自嘲是名符其實的“老師”,因爲師大分發的老師,多是二十二叁歲。此後二十余年,他一直在“老師”的崗位上,傳道、授業、解惑。到六十二年他又參加“中等教師檢定考試”,取得高中國文教師資格,以後在臺北高級商業職校任教,並在大專兼任講師,直到七十七年屆齡退休爲止。
五十九年,當時他服務的淡水國中,以《弘一大師傳》一書,推薦他參加“中華文化學術基金會”文學獎的選拔,獲得該會的﹁傳記文學獎﹂。這是一項難得的殊榮,也是他多年努力自學的成果,可說是實至名歸。是年十一月十一日,頒獎典禮在中山堂光複廳舉行。慧劍自基金會董事長王雲五先生手中接下獎章、獎狀及五萬元獎金,觀禮席上掌聲如雷爲他祝賀。翌日各大報紙報導獲獎人事迹、照片、受獎經過,繼而電視臺訪問,爲他製作了半小時節目,一時之間陳慧劍之名譽滿臺灣。
慧劍任教,多數是在夜間部授課,這無礙于他對佛教工作奉獻心力。他編輯“慈航季刊”近十年,民國六十年夏,菲律賓實施軍事管製,禁止中文刊物發行,慈航停刊,慧劍得卸仔肩。是年暑假他應水裏蓮因寺忏雲法師之邀,到法師創辦的“齋戒學會”,主講李炳南老居士撰著的《佛學十四表講》。以後又去過兩次。六十四年九月,應了中法師之約,到北投法藏佛學院任教一年。六十六年九月,李雲鵬居士初創天華文化事業公司,邀請慧劍出任公司總編輯。他在天華公司任職七年有余,至七十叁年叁月辭職時,共編印出佛學、文學書籍一百五十種,爲天華基下基礎。
七十叁年叁月離開天華,在家中以半年時間埋首于佛籍中,譯注出《法句譬喻經今譯》一書。事實上,慧劍的著述工作,多年不曾間斷,如《寒山子研究》、《入聲字箋論稿》、《維摩诘經譯注》、《當代佛門人物》等書,都是在工作之暇完成的。
其中《入聲字箋論》一書,于六十六年獲中國語文學會獎章;並且以著述因緣,入選臺北亞太國際出版公司印行的“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七十叁年十月,應臺北叁民書…
《陳慧劍居士的生平與志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