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專介淨土--念佛法門

  專介淨土--念佛法門

  于淩波

  一、淨土意義

  修持的方法,如參禅、修密、觀心、念佛。但在這些法門中,若求其叁根普被, 利鈍全收,適合末法時期衆生根性的,則惟有持名念佛的淨土法門,故特將此一法門, 在此作一較詳細的介紹。

  念佛法門,何以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法門呢?因爲其他修持法門,最初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能有所成就;倘若教理不明,盲修瞎煉,若非得少爲足,便是著魔發狂。縱然深明教理,精進不懈,然倘煩惑絲毫未盡,依舊不脫生死輪回。所以這些法門,稱之爲仗持自力修持的法門。

  而念佛法門,不論上智下愚,利根鈍根,但能持名念佛,求生淨土,縱然不明教理,未斷惑業,□要信深願切,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淨土法門,是仗持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門。仗持自力的法門,好比出門旅行,不乘舟車,惟靠兩足之力,故其行也慢;仰仗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門,好比駕車遠行,以自力駕駛,加機器的動力前進,故其行也速。故被尊爲蓮宗十叁代祖師的印光大師,在淨土問答並序一書中稱揚土曰: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爲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當遜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曆劫修證者,當仰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禅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證大菩提。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是以華嚴海衆,盡尊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如斯大力用,諸佛共宣揚,若此極發揮,諸祖皆如是。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譚,一乘無上之大教也!

  所謂淨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稱爲穢土者比較而言的。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稱爲『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按娑婆義爲堪忍,因爲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雖受衆苦逼迫,仍安忍不求出離,故稱堪忍;西方世界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稱極樂。

  西方淨土的由來,載在佛說無量壽經。經中說:世自在王如來住世時,有國王因聞佛法,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出家修道,號曰法藏。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下了四十八條度生大願,普度有情。這四十八願的十八、十九、二十願,說的是:『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其後法藏比丘,請世自在王佛,爲其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情狀作爲藍本,經五劫之久,以大願力創造了這個極樂世界,法藏此丘成佛後號阿彌陀佛,就是這極樂世界的教主。

  西方極樂世界,國土清淨平坦,氣候溫和適中,萬物光麗,宮殿莊嚴,六時雨花,寶蓮充滿,寶樹發音,化鳥演法,是一個微妙莊嚴的清淨國土。而極樂世界的衆生,身相端嚴,壽命無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辯才,得無生忍,道心不退,不墮惡道,這就是此西方世界所以稱爲極樂,也所以稱爲淨土的原因了。

  

  二、淨土宗史

  釋迦牟尼世尊住世之時,於耆崛山說無量壽經,於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於只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說明西方淨土的情狀,及阿彌陀佛以大願力創造此極樂世界的因果,開示此衆生念佛往生的方便法門。

  世尊滅度後,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勸生淨土;世親菩薩造淨土往生論,並爲弘揚。此外諸大乘經中,多有贊揚。故佛法傳入中國後,此淨土法門即有流布,然大弘此宗,實地修持者,首推東晉彗遠大師。

  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與大德居士劉遺民周續之等一百二十叁人,共結蓮社,六時念佛,專倡淨土法門。遠公居盧山叁十年,足不出山,倡勵聖教,後世尊爲蓮宗初祖。其後北魏有仁兌法師,受菩提流文之淨土論,盡力弘化念佛法門,法澤遠被四方。著有淨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等。昙鸾之後,唐有道綽大師,上繼昙鸾之教,專修淨土, 日誦阿彌陀佛名號七萬聲,爲化有緣道俗,講觀無量壽經將二百遍。從之者甚衆。

  道綽之後,則有善導大師,清涼大師,永明大師,自行化他,大弘此宗。宋代以後,禅宗諸大宗匠,如長蘆、天衣、圓照、大通、中峰、天如、楚石諸祖師,雖弘禅宗,亦弘淨土。此後明代的蓮池、藕益、截流、省庵、夢東諸大師,亦弘揚淨土,不遺馀力。尤以近代的印光大師,一生專弘淨土,從化者無算,一部印光法師文鈔,風行天下,發行至數百十萬部之多,可見影響之大,弘化之廣了。

  東晉慧遠大師結社念佛的時候並未標明開宗立派之意,但期同願,無取傳承,故千馀年來,本宗雖弘布日廣,並無師資授受的系統。至宋代四明曉法師,以異代同修淨業,而功德高盛的幾位大師立爲七祖。這七祖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 常等七位大師。

  後人又列入蓮池、藕益、截流、省庵、徹悟,合稱蓮宗十二祖,近人更公推已故之印光大師爲蓮宗第十叁祖。然此亦不過景仰先德,後世推定者,與他宗之師資相承者有所不同。

  叁、起信發願

  念佛法門,是個易行難信的法門,尤其是對智識分子來說,說是西方有個極樂淨土,念佛可以轉生西方,脫離輪迥,驟聽之下,頗難使人接受。然這種不能接受,是我們拘於成見,妄測聖境,並不是沒有這個極樂世界,或釋迦世尊以此方便說法的。

  佛經裏告訴我們,我們要證實一件事情的真實性,可以依照叁個標准來衡量,這叁個標准是現量,比量,聖教量。

  量是量度,如秤之於輕重,尺之於長短,我們親眼看見的事實,對於它的存在毫不懷疑的,叫做現量。現量具有現在、現有、現露叁義,不須推測判斷,能直覺親證到這種境界的。例如我面前有一張桌子,我手中有一冊書等。但有些事,我們雖沒有親眼看見,然根據常識的推測判斷,也可相信它的真實性的,叫做比量。例如望見炊煙之處知其下必有火,在室內聞馬達聲知有汽車經過,這些都是用比量判斷的。

  但在現量比量之外,尚有很多事情,我們既不能目擊其存在,又不能以常識經驗來判 斷的,那麽我們就應該相信聖教量。

  聖是聖人,教是教法,因聖人文教而知的事物,叫聖教量。史書所載古時有文武周公孔孟,對這些人物我們雖未目睹,但卻應信其存在。科學家說地球是圓的,月球較地球爲小,對這兩個星球的大小我們雖未能親自比較一下,但因相信科學家不會謊言欺衆,所以也就相信這種結論。釋迦牟尼世尊,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佛說妄語是基本五戒之一,豈有佛戒人妄語,而自己先以妄語造出一個極樂世界來?

  西方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親眼所見,親口所說,在淨土叁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中,反覆宣示出阿彌陀佛的願力,極樂淨土的因果,以及念佛求生西方的方法。佛的一切經,皆是真理,我們若對佛的經教深信不疑,自然就相信西方淨土的真實性了。

  或者說,爲什麽我們不能親證西方淨土的存在?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姑不知春秋。』蟻的目中無全象,我們的眼光怎能洞悉宇宙?但這並不說我們永遠不能證得,這是修持上的程度問題,學加減乘除時不能了解微積分,但到能了解的程度時自能了解也。因此,對此淨土法門,我們不當懷疑,也無須懷疑。

  淨土法門,是以信願行爲叁個往生的條件,由起信而發願,由發願而實行,叁者具備 必定往生。

  信者,一信釋迦世尊的聖教量,世尊說淨土叁經,決非虛假:二信我人所居娑婆國土之外,確定西方極樂世界:叁信阿彌陀佛弘願無量,我今發願求生西方,臨終必得蒙佛接引.

  起信之後,繼以發願。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假如一個學佛的人,相信有個西方淨土,及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條弘願接引衆生。信雖是信,但他信佛的本意□希求人天福報,或希求生其他佛土,這與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所以信雖是信,因無願力故不能往生。必須起信發願。以此願力爲往生的資糧,彌陀願接,行人願往,兩願具全,自力與佛力兼備,就具備了往生的條件。

  發願前有發願的儀式,通常是在佛前拈香禮拜後,跪在佛前發願,並恭讀發願文。經過佛前發願,這一願力佛菩薩悉知悉見,就等於在阿彌陀佛前備了案。

  關於發願文,有讀古德遺留的,也有目己撰寫的,內容不外說明行者願於此生報盡命 終,祈佛接引,往生西方之意。

  有一篇慈雲忏主的發願文,內容頗爲詳善,今抄錄如下,以做參考;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 爲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衆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衆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佛及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衆生,滿菩提願,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密。

  起信發願之後,再接著下一個步驟,就是行的問題了。

  行是實行.也是行持。行持有二,稱正助二行。正是持念六字洪名的正因,助是廣行衆善福德的助綠,此二行,有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釋迦世尊在觀無量壽經中曾說:『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這叁福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修此叁福,再加上深信切願,持名…

《專介淨土--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