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誘愚民四萬人,擅度僧四千八百余人,獲鈔四萬余錠,诏汰其徒。文宗至順二年(1331)以白雲宗田還給白雲宗僧沈明琦。白蓮社妄撰僞經《妙義歸空集》、《達磨血脈血沙論》等。庶俗妄稱活佛如來,婦人擅號佛母大士,夜聚明散,密傳生死(《蓮宗寶鑒》)。元時禁止甚厲。頭陀教亦頗流傳。成宗大德二年(1298)以李溥先爲頭陀禅師頭目。
第二十節 明代的佛教(1368—1644)
僧伽管理製度 明代管理僧伽製度主要定于洪武年間,其後很少變更。洪武五年(1372)造周知冊,頒行天下寺觀。凡遇僧道到處,即與對冊。其父母籍,告度年月與冊不符,即爲僞僧。洪武十年(1377)命天下僧徒講《心經》、《楞伽》、《金剛》叁經。洪武十四年(1381)設僧道衙門,在京設僧錄司,掌管天下僧教事,左善世掌印,右善世封印,正六品;左闡教、右闡教督修坐禅,從六品。左講經、右講經接納各方施主,發明經教,正八品;左覺義、右覺義簡束諸山僧行,不入清規者以法繩之,從八品。各府僧綱司,掌本府僧。教事,都綱一員,從九品,副都綱一員。各州僧正司,掌本州僧教事,僧正一員;各縣僧會司,掌本縣僧教事,僧會一員。僧凡叁等,禅、講、教。禅者不立文字。必見性者方是本宗,講者明經義旨,教者利濟衆生,消業除愆。各司置文冊,開寫某僧姓名,年甲,某布政司某府某州某縣籍,某年于某寺出家,受業某師,先爲行童幾載,至某年某施主披剃,某甲給度開報。各處有額寺院須寫明本寺始于何朝何僧啓建,或何善人施舍。僧道各司衙門全依宋製,官不支俸,吏與皂隸合用人數全以僧道及佃仆爲之。僧道錄司體統與欽天監相同,出入用本品傘蓋,遇高官則斂之。各處寺觀住持,從本處僧道衙門保舉申送本管衙門,轉僧錄司(道錄司)考試中式,具申禮部奏聞。各府州縣未有度牒僧道,許本管僧道衙門具名申解僧綱司(道紀司)轉僧錄司(道錄司)考試。能通經典者具申禮部奏聞出給。僧衆不守戒律及自相爭訟者,聽僧道衙門究治,有司不許幹預。如犯奸盜非爲,與軍民相涉,在京申禮部酌審,情重者送問。在外聽有司斷理。洪武十五年(1382)天下僧道的田土不許出賣。十六年(1383)製定瑜伽顯密法事儀式及諸真言密咒成規,行于天下,諸山寺院永遠遵守,凡持瑜伽教僧,經過試驗,通習成規儀式者方許爲僧。二十四年(1391)禁止僧人不入叢林,與民間雜處。私有眷屬,潛住民間者枭首示衆,容隱窩藏者流叁千裏。瑜伽僧赴應每日每僧五百文,主磬、寫疏、召請叁執事各一千文。陳設經像香燈,供給阇黎等項勞役一千文,文書除一表叁申叁牒叁帖叁疏叁榜,不得妄費紙劄。民間世俗不得仿僧瑜伽呼爲善友,違者罪以遊食。洪武二十五年(1392)試經給僧度牒。洪武二十七年(1394)榜示僧教條例,僧人犯罪,須預去僧服以受擒拿。賜田稅糧全免,常住田雖有稅糧,仍免雜役僧人差役。僧有妻者,許人捶辱索錢,打死勿論。願還俗者聽。洪武二十八年(1395)設上中下叁種考試沙門。叁十年(1397)命所有寺院俱建禅堂,安禅集衆。
此後一切製度均依洪武舊規,只有武宗自稱大慶法王,正德二年(1507)度僧四萬人。世宗好道,嘉靖元年(1522)曾毀拆京師佛寺,十四年(1535)又毀宮中佛像。
各宗情況 明代天臺只在晚明始有真覺、傳燈、智旭叁世相承,重興叁觀十乘之學。真覺,號百松,于萬曆中申明性具理毒之旨,判《楞嚴》爲方等實相教,有《楞嚴百問》一卷。其弟子傳燈于萬曆十五年(1587)于天臺山教授學徒,兼習禅淨。撰《楞嚴玄義》、《天臺方外志》、《楞嚴圓通疏》、《性善惡論》、《彌陀經圓中鈔》、《維摩經無我疏》等。常修法華、大悲、彌陀、楞嚴諸忏。智旭與真可、株宏、德清稱爲明末四大師。智旭(1598—1654)幼好儒學,誓滅佛老。十七歲偶讀襪宏《日知錄》及《竹窗隨筆》有所反省。二十四歲出家。叁十歲撰《毗尼事義集要》及《梵室偶談》,谙宗門流弊,決意弘律。崇祯叁年(1630),年叁十二,究心臺宗,但以近世臺宗、禅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故不肯爲臺宗子孫。著《靈峰宗論》及各經注解凡六十八部二百二十九卷。
明代賢首宗多兼慈恩,自元南山真萃下分兩系。一系是真萃——獨溪蘭——德岩淨行——能仁——清——玉峰永琛——石庵德姬——南中定興——虎丘青——汾陽清遠——高原明昱,撰《相宗八要解》、《成唯識論俗诠》等。另一系是真萃——青谷元遇——別峰大同——汴梁古峰——棲岩慧進——達庵廣通——寄庵普泰。泰撰《百法明門論解》、《八識規矩補注》。泰傳遍融而至株宏(1506—1586)。宏著《彌陀疏鈔》,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又以戒爲根本,著《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等。錄古德機緣中語,爲《禅關策進》以示參究之訣,謂禅淨雙修,不出一心,所著經疏及《竹窗叁筆》等凡二十余部。普泰的另一弟子悟勤傳雪浪洪恩及憨山德清。雪浪撰有《楞嚴科判》、《雪浪集》等,德清著有《楞伽筆記》、《法華通議》、《夢遊集》等凡十二部。
律宗自元季以至明代中葉,荒廢不行;至明未經如馨(1541—1615)而中興。如馨因往禮五臺,頓悟五篇叁聚心地法門,視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出。南歸後中興戒法,專持梵律,皎若冰霜。”萬曆中開戒于棲霞、甘露、靈隱、天甯諸刹。世稱爲中興律祖,著《布薩儀軌》。馨傳寂光(1580—1645),光初從雪浪洪恩習賢首教觀,後受業于如馨。如馨弘戒于五臺,光助其教授,曆遊諸方,重興寶華山隆昌寺。明末又有弘贊弘揚律學于廣東鼎湖,著有《四分律如義標釋》、《四分戒本如釋》等經戒疏解二十部。
明代承宋元禅淨一致之說,禅教諸德多提倡念佛,禅宗臨濟如景隆恕中無愠、笑岩德寶,曹洞宗如無明慧經、湛然圓澄,賢首宗如憨山德清,天臺宗如幽溪傳燈、蒲益智旭等贊揚淨土爲最著。景隆有淨土詩一百八首。傳燈有《淨土生無生論》,融會叁觀闡揚淨土法門。智旭著《彌陀要解》,用一心叁觀之法以釋念佛法門。唯有蓮池襪宏,世尊之爲蓮宗第八祖。
明代曹洞宗于洪武中有天界道成大弘曹洞宗乘。嘉靖之世義學紛纭,禅宗落寞。少室一支,流人評唱;斷橋一派,幾于平沈。至明未有無明慧經之提撕,有弟子元來、元賢、元鏡、元谧等,一時曹洞之風大振。慧經(1547—1617)隱居峨峰,躬自耕作,鑿石開田,不憚勞苦,二十年如一日。弟子博山元來(1575—1630)有《參禅警語》,足窺知其家風。又有淨土詩一百八首。鼓山元賢(1568—1657)爲諸生時,嗜周程張朱之學。年二十五得《楞嚴》、《法華》、《圓覺》叁經,始歸釋氏。因看乾屎橛話有省,投慧經落發。著有《洞上古轍》、《五位圖說》、《叁玄叁要說》等,發明濟洞二宗之旨。又撰《補燈錄》以補《五燈會元》之阙。有《建州弘釋錄》、《淨慈要語》、《楞嚴略疏》、《金剛略疏》、《禅錄內外集》、《四分戒本解義》、《律學發轫》等。又修《鼓山志》。臨濟宗名德有恕中無愠、呆庵普莊、慧山紹琦,而笑岩德寶稱爲中興,再傳有天童圓悟、磬山圓修大弘此道。無愠(1309—1386)設叁問以勘禅客:一、穩坐家堂,因甚主人猶不識
二、掀翻大海,掴碎須彌,平地上因甚擡腳不起
叁、眼光爍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地,因甚不見
叁句內,一句外,不涉兩頭,有人道得,柱杖子兩手分付。普莊(1346—1403)著有《呆庵歌》,自敘其志,有《語錄》五卷。紹琦(1404—1473)以念佛爲公案。德寶(1568—1581)初以念佛人,有《淨土詩》、《笑岩集》行世。圓悟弟子漢月法藏于崇祯二年(1629)著《五宗原》,以圓相是千佛萬佛之祖,五宗各出圓相之一面,獨臨濟爲正。圓悟于崇祯七年(1634)作《九辟》,九年(1636)作《叁辟》嚴斥其非。法藏又作《智證傳提語》。圓悟斥其變臨濟宗風爲講席,法藏弟子潭吉弘忍作《五宗救》爲藏申辨,圓悟于崇祯十一年(1638)作《辟妄救略說》以駁之。又圓悟弟子費隱通容作《五燈嚴統》,以雲門法眼二派屬南嶽。叁宜明盂訴之于官以斷曲直。覺浪道盛、遠門淨桂亦罪責容,箬庵通問、遇翁弘儲爲之往複周旋以解之。通容有《辨天說》駁天主教,其別集中有《金粟辟謬》一文,攻擊共同門朝宗通忍;有《說木陳欺天童老和尚》一則,攻擊其同門木陳道態;有《判狂解》,攻擊玉琳通誘;《室中偶語》攻擊瑞白明雪,蓋亦好辯之徒。
第二十一節 清代的佛教(1644—1911)
僧伽管理製度 清代僧官,白天聰六年(1632)給僧道度牒,僧道不許買人爲徒,違者治罪。崇德五年(1640)新收僧人納銀給牒。順治二年(1645)停納銀之例,嚴禁私造寺像和私度。順治六年(1649)又敕僧道度牒每道納銀四兩。八年(1651)又免納銀。十五年(1658)更換發滿漢字度牒,已納銀者換牒,未納銀者納銀給牒。十七年(1660)又免納銀。康熙四年(1665)前代敕建寺廟各設僧道十名,私建者各以八、六、四、二名差等。本戶不及叁丁,不及十六歲者不許出家。康熙六年(1667)敕建寺廟六千七十叁,小寺廟六千四百九,私建大寺廟八千四百五十八,小寺廟五萬八千六百八十二;僧十一萬二百九十二,尼八千六百十五;道二萬一千二百八十二。共計寺廟七萬九千六百二十二,僧道十四萬一百八十九。十叁年(1674)依明代舊製設僧錄司,正副各一人,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左右覺義。府設僧綱,州設僧正,縣設僧會。各寺觀僧道令僧綱道紀按季造冊。各省士民捐置廟宇並給價買開各田地原賦糧額,均准核實題豁。十五年(1676)私度者杖八十爲民;頂名冒替者笞四十,度牒人官,僧道官革職還俗,並停止給牒。五十年(1711)以寺廟多占民田,以致民田減少,遊民充爲僧道,禁創建寺廟,乾隆元年(1736)恢複度牒,清查應付僧,止給本身度牒,不得招受生徒,願還俗者聽,婦女年未四十不許出家。各督撫歲終將所減實數具報。凡僧道娶妻,僧道犯奸,婦女人寺觀燒香,僧道奸誘婦女及軍民于寺觀奸誘婦女均依律治罪。自乾隆元年至乾隆四年(1736—1739)禮部頒發度牒已叁十四萬一百十二張。敕僧道凡有事故,原牒追繳,不許改名更替,如有隱匿影射情弊,官罰俸叁月,僧道勒令還俗,僧道年四十,方准受徒一人。年未四十受徒及受不止一人,官吏失察,罰俸叁月,所報徒勒令還俗。叁十九年(1774)敕永廢止僧道度牒。自此以後僧道只有各寺所給戒牒而無度牒。
自明亡以後,民族起義多借用宗教團社的名義以資號召。因而清代對于會門的禁製,特別嚴苛。雍正十二年(1734)禁無爲、白蓮、焚香、聞香、混元、龍元、洪陽、白陽、圓通、大乘等教。乾隆九年(1744)河南叁教堂設佛老聖人像,男女禮禱。武涉二縣有叁十八處,淇縣、安陽、商邱等處次之,豫省總有叁教堂五百九十余處,而商邱石洞最爲宏壯。依律凡妄稱彌勒佛、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等會,爲首者絞,爲從者杖一百流叁千裏,凡傳習白陽、白蓮、八卦等教者亦同。至于紅陽教等並無傳習咒語,但供有飄高老祖,拜師授徒者發邊遠充軍。然而終清一代,農民利用會門以起兵反抗者未嘗斷絕。
各宗情況 清代傳賢首宗有柏亭續法、達天通理,居士中有周克複、彭紹升,乃至龔定庵、楊文會、譚嗣同都是習華嚴宗旨的。續法是明袾宏的四傳弟子,著有《楞嚴經灌頂疏》、《賢首五教儀》、《五教儀科注》等。通理(1701—1782)是明普泰的七傳弟子,乾隆四十五年封爲闡教禅師。著有《楞嚴指掌疏》、《法華指掌疏》、《五教儀增注》等。彭紹升撰《一乘決疑論》和《華嚴念佛叁昧論》。楊文會自稱:“教依賢首,行依彌陀。”創辦金陵刻經處,在國外訪求古佚經疏,對佛教的複興有極深的影響。
天臺宗在清代極少名德。律宗是以寶華山隆昌寺爲根本道場,自明末如馨、寂光提倡而後,人清有讀體、書玉、德基等相繼贊揚,五傳而後,仍歸衰竭。讀體(1601—1679)受寂光的囑付總持叁學,結界立規,率先躬行,是製必遵,非法必革。複安居之法。撰《毗尼止持會集》、《毗尼作持續釋》、《傳戒正範》、《毗尼日用切要》、《沙彌尼律儀要略》等。弟子德基(1633—1700)撰《毗尼關要》、《羯磨會釋》、《比丘尼律本會義》等。書玉(1645—1721)撰《梵網初津》、《羯磨儀式》、《沙彌述義香乳記》、《二部僧授戒儀》等。使寶華一派的戒法臻于完備。玉弟子福聚(1686—1765)入京住愍忠寺,著《寶華志余》、《南山宗統》等。自此以後逐漸弛懈。
清代淨土持名之法更爲普遍。其盛弘淨土者有省庵實賢(1694—1742),世稱爲蓮宗九祖,徹悟際醒,世稱爲蓮宗十祖。實賢于叁觀十乘之旨、性相之學無不貫通,傳天臺靈峰四世正宗,因參念佛是誰話,恍然契悟,曆主諸寺,每年佛涅槃日講《遺教》、《彌陀》二經,示是心是佛之旨,著有《語錄》等。際醒(1741—1810)亦習天臺教觀,棲心淨土,著有《語錄》、《念佛伽陀》。
清代禅宗只于清初時,曹洞宗有鼓山元賢及博山元來二系,臨濟宗有天童圓悟、磬山圓修二系較盛,其後即漸寂寞。元賢弟子以道霈爲最,元來弟子以道獨爲最,圓悟弟子以道志爲最,圓修弟子以通誘爲最。道霈有《秉拂語錄》、《餐香錄》、《還山錄》、《雪山法會錄》、《旅泊庵稿》等。道獨有《語錄》傳世。道態(1596—1674)于順治中曾人京爲世祖開示法要,著有《化遊錄》、《布水堂集》、《敦本避邪論》、《九會語錄》、《禅燈世譜》等。通誘(1614—1675)亦曾于順治中人京,在內廷說法。
《中國佛教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