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史▪P30

  ..续本文上一页上都岁作佛事百六十五所为百四所。顺帝元统二年,兴和路起建佛事,费钞万三千五百三十余匹。佛事布施较世祖时岁增金三十八锭,银二百三锭四十两,缯帛六万一千六百余匹,钞二万九千二百五十余锭。每修佛事,屡释重囚。因有杀人及妻妾杀夫者,利用机会指名释放。

  僧官和僧伽的制度 元代各帝例奉番僧为国师,从受灌顶。宪宗以僧那摩为国师,总领天下释教。世祖以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命制蒙古新字,封为DB法王。至元十六年(1279)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治佑国如意DB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其年八思巴卒,弟怜真亦嗣继为帝师,怜真亦卒,答儿麻八列乞列嗣。二十三年(1286)卒,亦摄思连真嗣。三十一年(1294)卒,乞刺斯八斡节儿嗣,大德七年(1303)卒,辇真监藏嗣。九年(1305)卒,都家班嗣。皇庆二年(1313)卒,相儿加思嗣。延佑三年(1323)卒,旺出儿监藏嗣。泰定二年(1325)卒,公哥列思八畔纳思监藏班藏r、嗣。其年卒,辇真乞喇思嗣。又大德七年国师赡巴卒,追赠大觉普惠广照无上赡巴帝师,至顺二年(1331)赠必兰纳识里为普觉圆明广照弘辩三藏国师。元代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其来时中书大臣驰驿往迎,至京用法驾半仗以导,帝后妃主为之膜拜。卒则归舍利,百官祭饯,大臣护送,赙金五百两,银千两,币帛万匹,钞三千锭。皇庆二年(1313)加赙金五千两,银一万五千两,绮彩一万七千匹,其昆弟子侄往来,官吏亦供应无数。弟子号司空、司徒、国公佩金玉印章者前后相望,其徒怙势恣睢,气焰熏灼,为害四方不可胜言。至元十三年(1276)禁吐蕃僧持军器。十九年(1282)禁吐蕃僧给驿。至大四年(1311)命西番僧非奉玺书驿卷及西番宣慰使文牒者勿辄至京。

  元代僧官创立于宪宗时,命僧海云掌释教事。世祖时立宣政院,掌释教僧徒及吐蕃诸族之事。天下寺院曰禅、曰教、曰律。各守其业。至元初立总制院,以国师领之。至元二年(1265)命总统所僧人通五大部经者为中选,以有德业者为郡僧录、判、正副都纲等官。各路设三学讲,三禅会。四年(1267)禁僧官侵理民讼。十四年(1277)置江南总摄,掌释教。十七年(1280)立都功德使司,从二品,掌奉帝师所统僧人并吐蕃军民等事。二十年(1283)立总教院,秩正三品。二十八年(1291)置诸路释教都总统,成宗大德三年(1299)罢。武宗至大元年(1308)复立白云摄所,秩从一品,设官三员。二年(1309)罢,立湖广头陀禅录司。四年罢总统所及各路僧录、僧正、都纲司以及白云宗、头陀教等各衙门。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文宗至顺二年(1331)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凡十六所,京畿山后道、河东山右道、辽东山北道、河南荆北道、西淮江北道、湖南湖北道、浙西江东道、浙东福建道、江西广东道、广西两海道、燕南诸路、山东诸路、陕西诸路、甘肃诸路、四川诸路、云南诸路,秩正三品。设达鲁碣齐、总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员。总管以僧为之。惠宗元统二年(1334)罢总教总管府十六处,置行宣政院于杭州。

  元代度牒初不收费。至元二十九年令有通晓经文,或能诗颂书写,或习坐禅,稍有一能,由本寺住持耆老人等保明申院,以凭给据披剃,不得将孛兰奚逃驱避役军民、来历不明人等影射朦胧请给文凭披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平户丁多差役不缺及有昆仲侍养父母者方许簪剃。文宗天历二年(1329)僧还俗者听复为僧。惠宗元统二年(1334)禁私创观庵院,僧道入钱五十贯给度牒,方准出家。

  至元二十三年(1286)定僧服色,讲主红袈裟红衣服,长老黄袈裟黄衣服,余外僧人茶褐袈裟茶褐衣服。元代僧侣多有家室,不持戒律,迭经禁止,自世祖至元七年(1270)令占籍为民,十九年(1282)敕河西僧道有妻室者同民纳税,三十年(1293)罢僧官总统以下有妻室者,成宗大德七年(1303),英宗至治二年(1322),泰定四年(1327),文宗天历二年(1329),顺帝至元元年(1335)迭令有妻室之僧还俗为民。成宗大德元年(1297)僧道犯奸盗重罪者县有司鞫问,六年(1302)令僧官僧人犯罪,御史台与内外宣政院同鞫。宣政院官徇情不公者,听御史台治之。

  各宗情况 自元代以后,天台宗学者多与禅净合流,止观之道全废。间有一二杰出之士也只是用四教之旨判释诸经,而于祖籍很少敷扬。有元一代有宗印之法曾孙怀则,撰《天台传佛心印记》一卷,初述性具三千,三谛三观等说,破禅宗教外别传见性成佛,慈恩宗定性二乘,三论宗佛性即空等义,以明台宗教行宗极。至大三年(1310)又撰《净土境观要门》一卷。又有怀坦之法孙蒙润撰《天台四教仪集注》。蒙润从古源永清学《止观》、《金刚锌》、《十不二门》,能了大义。永清卒后,侍者竹堂传,修请《观音忏》,心眼益明。后主当阳德藏寺,长夏讲{法华经》,听众千人。屡主诸寺,修念佛三昧,讲止观妙旨,修《法华》、《金光明》、《大悲》、《净土》诸忏。至正二年(1342)集弟子示止观安心之法而卒,年六十八。

  贤首宗的传承,是自南宋玉峰师会、本觉悟心、竹坡普悟三世相传。悟有得法弟子二人,无得讷与方山元介,讷传大德圆明,明传宝集妙文。元世祖命文居宝集寺。时禅学寖衰,教乘渐盛,性相二宗并驱海内,而相学之流囿于名相。文独振起圆机,融通寂照。延佑六年(1319)卒,年八十三。元介传珍林慧琼,琼传真觉文才。才于古今史籍无不精究。元世祖命主洛阳白马寺,成宗命主五台万寿寺,封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佑国寺住持。撰《华严悬谈详略》、《肇论疏》等。大德六年(1302)卒,年六十二。文才的同门有皎渊月,传与苍山普瑞,受南诏段氏的信奉,撰《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及《楞严纂要》、《金刚方语》、《华严心镜》、《玄谈辅翼》、《外集》等。文才的又一同门南山真华传宝觉简,简传大宁善学,行华严忏法,修净土五悔诸文,大弘贤首宗法。明洪武二年(1369)卒,年六十四。

  元代律学最为废弛。较为知名者有法闻律师,从温公学《法华》、《般若》、《唯识》、《因明》及《四分律》,历主台山、长安、京师诸寺。延枯四年(1317)卒,年五十八。又有四明演宗律寺心源省悟律师于泰定元年(1324)撰《律苑事规》,为律寺清规的准绳。

  净土一宗,创建于南宋子元,至元时而更臻完备。宋未有所谓左道四果香缘吃菜事魔之说,自称为白莲教、白莲社会等,农民借此以号召起义,如彰德的朱镇宝,广西的高仙道等。元时禁止白莲社甚严。燃一香、点一烛者,小吏巡军便加以犯禁之罪,拆堂毁像,甚至破家散宅。于是修净土者不得不建立莲宗以示区别。时有东岩圆应净日禅师住持东林十八年,常以念佛三昧开导僧俗。至元二十九年(1292)迁育王庆利禅寺,以开先寺悦堂阇禅师继席。元贞元年(1295)敕为白莲宗善法堂护持教法。元贞二年(1296)赐通慧大师白莲宗主。又有普度于大德九年(1305)撰《莲宗宝鉴》,请准予护持礼净土正忏,诵弥陀正经者。诏以普度为白莲宗头和尚。至顺初(1330)卒。宋元之际盛唱禅净一致之说。习天台贤首教观以及参禅者,无不盛赞念佛,栖心净土。如中峰明本,天如惟则,楚石梵琦,举扬净土尤力。明本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一百首。惟则着《净土或问》破诸疑惑,策进梵行。梵琦有《西斋净土诗》。天台宗的妙叶精研台教,专修念佛三昧,着《念佛直指》,其中《直指心要》一篇甚为精造。

  元代禅宗只有曹洞、临济两家。曹洞宗只承金代万松行秀之遗绪而已。其弟子雪庭福裕说法度生三十余年。临济宗的杰出人土有大慧派的行端和梵琦,虎丘派的祖钦、原妙、明本、惟则、清珙等。原妙初请益于断桥妙伦,教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胁不至席,口体皆忘。往参雪岩祖钦,教参“无”字。梦中忽忆妙伦室中所举万法归一话,疑情顿发,三昼夜不交睫,蓦然有省,得钦印可。住临安、武康等处,后迁天台师子岩,设三关以验学人:一、大彻悟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

  二、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有不明

  三、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

  元贞元年(1295)卒,年五十八。明本为原妙弟子,为吴兴赵孟nR说防情复性之旨,着《金刚略义》。至治三年(1323)自叙出家始末,作《六旬幻迹说》。着《信心铭辟义解》、《楞严或问》、《9U传觉心》、《幻住家训》、《山房夜话》及《语录》等。主张禅净合习,教禅一致以至调和儒释。明本弟子惟则承其遗绪,着《净土或问》、《十法界图说》。清珙(1272—1362)亦是原妙弟子,有语录传世。行端(1255—1341)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住径山,二十年足不越阃,大光大慧之道,门下法器甚多,楚石梵琦(1296—1370)号为瑚琏。着有《北游集》、《凤山集》、《西斋集》及和天台三圣、永明、陶潜、林逋诗等。

  元代于各宗外尚有白云宗、白莲社、头陀教等目。白云宗创始于宋徽宗时。洛阳宝应寺沙门清觉居杭州白云庵,攻击禅宗,遭禅宗之反对,流于恩州(广东江阳县)。清觉卒后,弟子奉其遗体归葬于余杭白云普安寺,遂成为白云宗之中心。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罢江南白云宗都僧录司,汰其民归州县,僧归各寺,田悉输租。至武宗至大四年(1311)以白云宗总摄所统江南僧之有发者,不养父母,避役损民,延佑四年(1317)禁白云宗总摄沈明仁佩司空印。六年(1319)白云宗总摄沈明仁强夺民田二万顷,诈…

《中国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