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诱愚民四万人,擅度僧四千八百余人,获钞四万余锭,诏汰其徒。文宗至顺二年(1331)以白云宗田还给白云宗僧沈明琦。白莲社妄撰伪经《妙义归空集》、《达磨血脉血沙论》等。庶俗妄称活佛如来,妇人擅号佛母大士,夜聚明散,密传生死(《莲宗宝鉴》)。元时禁止甚厉。头陀教亦颇流传。成宗大德二年(1298)以李溥先为头陀禅师头目。
第二十节 明代的佛教(1368—1644)
僧伽管理制度 明代管理僧伽制度主要定于洪武年间,其后很少变更。洪武五年(1372)造周知册,颁行天下寺观。凡遇僧道到处,即与对册。其父母籍,告度年月与册不符,即为伪僧。洪武十年(1377)命天下僧徒讲《心经》、《楞伽》、《金刚》三经。洪武十四年(1381)设僧道衙门,在京设僧录司,掌管天下僧教事,左善世掌印,右善世封印,正六品;左阐教、右阐教督修坐禅,从六品。左讲经、右讲经接纳各方施主,发明经教,正八品;左觉义、右觉义简束诸山僧行,不入清规者以法绳之,从八品。各府僧纲司,掌本府僧。教事,都纲一员,从九品,副都纲一员。各州僧正司,掌本州僧教事,僧正一员;各县僧会司,掌本县僧教事,僧会一员。僧凡三等,禅、讲、教。禅者不立文字。必见性者方是本宗,讲者明经义旨,教者利济众生,消业除愆。各司置文册,开写某僧姓名,年甲,某布政司某府某州某县籍,某年于某寺出家,受业某师,先为行童几载,至某年某施主披剃,某甲给度开报。各处有额寺院须写明本寺始于何朝何僧启建,或何善人施舍。僧道各司衙门全依宋制,官不支俸,吏与皂隶合用人数全以僧道及佃仆为之。僧道录司体统与钦天监相同,出入用本品伞盖,遇高官则敛之。各处寺观住持,从本处僧道衙门保举申送本管衙门,转僧录司(道录司)考试中式,具申礼部奏闻。各府州县未有度牒僧道,许本管僧道衙门具名申解僧纲司(道纪司)转僧录司(道录司)考试。能通经典者具申礼部奏闻出给。僧众不守戒律及自相争讼者,听僧道衙门究治,有司不许干预。如犯奸盗非为,与军民相涉,在京申礼部酌审,情重者送问。在外听有司断理。洪武十五年(1382)天下僧道的田土不许出卖。十六年(1383)制定瑜伽显密法事仪式及诸真言密咒成规,行于天下,诸山寺院永远遵守,凡持瑜伽教僧,经过试验,通习成规仪式者方许为僧。二十四年(1391)禁止僧人不入丛林,与民间杂处。私有眷属,潜住民间者枭首示众,容隐窝藏者流三千里。瑜伽僧赴应每日每僧五百文,主磬、写疏、召请三执事各一千文。陈设经像香灯,供给阇黎等项劳役一千文,文书除一表三申三牒三帖三疏三榜,不得妄费纸札。民间世俗不得仿僧瑜伽呼为善友,违者罪以游食。洪武二十五年(1392)试经给僧度牒。洪武二十七年(1394)榜示僧教条例,僧人犯罪,须预去僧服以受擒拿。赐田税粮全免,常住田虽有税粮,仍免杂役僧人差役。僧有妻者,许人捶辱索钱,打死勿论。愿还俗者听。洪武二十八年(1395)设上中下三种考试沙门。三十年(1397)命所有寺院俱建禅堂,安禅集众。
此后一切制度均依洪武旧规,只有武宗自称大庆法王,正德二年(1507)度僧四万人。世宗好道,嘉靖元年(1522)曾毁拆京师佛寺,十四年(1535)又毁宫中佛像。
各宗情况 明代天台只在晚明始有真觉、传灯、智旭三世相承,重兴三观十乘之学。真觉,号百松,于万历中申明性具理毒之旨,判《楞严》为方等实相教,有《楞严百问》一卷。其弟子传灯于万历十五年(1587)于天台山教授学徒,兼习禅净。撰《楞严玄义》、《天台方外志》、《楞严圆通疏》、《性善恶论》、《弥陀经圆中钞》、《维摩经无我疏》等。常修法华、大悲、弥陀、楞严诸忏。智旭与真可、株宏、德清称为明末四大师。智旭(1598—1654)幼好儒学,誓灭佛老。十七岁偶读袜宏《日知录》及《竹窗随笔》有所反省。二十四岁出家。三十岁撰《毗尼事义集要》及《梵室偶谈》,谙宗门流弊,决意弘律。崇祯三年(1630),年三十二,究心台宗,但以近世台宗、禅宗、贤首、慈恩各执门庭,故不肯为台宗子孙。着《灵峰宗论》及各经注解凡六十八部二百二十九卷。
明代贤首宗多兼慈恩,自元南山真萃下分两系。一系是真萃——独溪兰——德岩净行——能仁——清——玉峰永琛——石庵德姬——南中定兴——虎丘青——汾阳清远——高原明昱,撰《相宗八要解》、《成唯识论俗诠》等。另一系是真萃——青谷元遇——别峰大同——汴梁古峰——栖岩慧进——达庵广通——寄庵普泰。泰撰《百法明门论解》、《八识规矩补注》。泰传遍融而至株宏(1506—1586)。宏着《弥陀疏钞》,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又以戒为根本,着《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等。录古德机缘中语,为《禅关策进》以示参究之诀,谓禅净双修,不出一心,所着经疏及《竹窗三笔》等凡二十余部。普泰的另一弟子悟勤传雪浪洪恩及憨山德清。雪浪撰有《楞严科判》、《雪浪集》等,德清着有《楞伽笔记》、《法华通议》、《梦游集》等凡十二部。
律宗自元季以至明代中叶,荒废不行;至明未经如馨(1541—1615)而中兴。如馨因往礼五台,顿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门,视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出。南归后中兴戒法,专持梵律,皎若冰霜。”万历中开戒于栖霞、甘露、灵隐、天宁诸刹。世称为中兴律祖,着《布萨仪轨》。馨传寂光(1580—1645),光初从雪浪洪恩习贤首教观,后受业于如馨。如馨弘戒于五台,光助其教授,历游诸方,重兴宝华山隆昌寺。明末又有弘赞弘扬律学于广东鼎湖,着有《四分律如义标释》、《四分戒本如释》等经戒疏解二十部。
明代承宋元禅净一致之说,禅教诸德多提倡念佛,禅宗临济如景隆恕中无愠、笑岩德宝,曹洞宗如无明慧经、湛然圆澄,贤首宗如憨山德清,天台宗如幽溪传灯、蒲益智旭等赞扬净土为最着。景隆有净土诗一百八首。传灯有《净土生无生论》,融会三观阐扬净土法门。智旭着《弥陀要解》,用一心三观之法以释念佛法门。唯有莲池袜宏,世尊之为莲宗第八祖。
明代曹洞宗于洪武中有天界道成大弘曹洞宗乘。嘉靖之世义学纷纭,禅宗落寞。少室一支,流人评唱;断桥一派,几于平沈。至明未有无明慧经之提撕,有弟子元来、元贤、元镜、元谧等,一时曹洞之风大振。慧经(1547—1617)隐居峨峰,躬自耕作,凿石开田,不惮劳苦,二十年如一日。弟子博山元来(1575—1630)有《参禅警语》,足窥知其家风。又有净土诗一百八首。鼓山元贤(1568—1657)为诸生时,嗜周程张朱之学。年二十五得《楞严》、《法华》、《圆觉》三经,始归释氏。因看乾屎橛话有省,投慧经落发。着有《洞上古辙》、《五位图说》、《三玄三要说》等,发明济洞二宗之旨。又撰《补灯录》以补《五灯会元》之阙。有《建州弘释录》、《净慈要语》、《楞严略疏》、《金刚略疏》、《禅录内外集》、《四分戒本解义》、《律学发轫》等。又修《鼓山志》。临济宗名德有恕中无愠、呆庵普庄、慧山绍琦,而笑岩德宝称为中兴,再传有天童圆悟、磬山圆修大弘此道。无愠(1309—1386)设三问以勘禅客:一、稳坐家堂,因甚主人犹不识
二、掀翻大海,掴碎须弥,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
三、眼光烁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地,因甚不见
三句内,一句外,不涉两头,有人道得,柱杖子两手分付。普庄(1346—1403)着有《呆庵歌》,自叙其志,有《语录》五卷。绍琦(1404—1473)以念佛为公案。德宝(1568—1581)初以念佛人,有《净土诗》、《笑岩集》行世。圆悟弟子汉月法藏于崇祯二年(1629)着《五宗原》,以圆相是千佛万佛之祖,五宗各出圆相之一面,独临济为正。圆悟于崇祯七年(1634)作《九辟》,九年(1636)作《三辟》严斥其非。法藏又作《智证传提语》。圆悟斥其变临济宗风为讲席,法藏弟子潭吉弘忍作《五宗救》为藏申辨,圆悟于崇祯十一年(1638)作《辟妄救略说》以驳之。又圆悟弟子费隐通容作《五灯严统》,以云门法眼二派属南岳。三宜明盂诉之于官以断曲直。觉浪道盛、远门净桂亦罪责容,箬庵通问、遇翁弘储为之往复周旋以解之。通容有《辨天说》驳天主教,其别集中有《金粟辟谬》一文,攻击共同门朝宗通忍;有《说木陈欺天童老和尚》一则,攻击其同门木陈道态;有《判狂解》,攻击玉琳通诱;《室中偶语》攻击瑞白明雪,盖亦好辩之徒。
第二十一节 清代的佛教(1644—1911)
僧伽管理制度 清代僧官,白天聪六年(1632)给僧道度牒,僧道不许买人为徒,违者治罪。崇德五年(1640)新收僧人纳银给牒。顺治二年(1645)停纳银之例,严禁私造寺像和私度。顺治六年(1649)又敕僧道度牒每道纳银四两。八年(1651)又免纳银。十五年(1658)更换发满汉字度牒,已纳银者换牒,未纳银者纳银给牒。十七年(1660)又免纳银。康熙四年(1665)前代敕建寺庙各设僧道十名,私建者各以八、六、四、二名差等。本户不及三丁,不及十六岁者不许出家。康熙六年(1667)敕建寺庙六千七十三,小寺庙六千四百九,私建大寺庙八千四百五十八,小寺庙五万八千六百八十二;僧十一万二百九十二,尼八千六百十五;道二万一千二百八十二。共计寺庙七万九千六百二十二,僧道十四万一百八十九。十三年(1674)依明代旧制设僧录司,正副各一人,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府设僧纲,州设僧正,县设僧会。各寺观僧道令僧纲道纪按季造册。各省士民捐置庙宇并给价买开各田地原赋粮额,均准核实题豁。十五年(1676)私度者杖八十为民;顶名冒替者笞四十,度牒人官,僧道官革职还俗,并停止给牒。五十年(1711)以寺庙多占民田,以致民田减少,游民充为僧道,禁创建寺庙,乾隆元年(1736)恢复度牒,清查应付僧,止给本身度牒,不得招受生徒,愿还俗者听,妇女年未四十不许出家。各督抚岁终将所减实数具报。凡僧道娶妻,僧道犯奸,妇女人寺观烧香,僧道奸诱妇女及军民于寺观奸诱妇女均依律治罪。自乾隆元年至乾隆四年(1736—1739)礼部颁发度牒已三十四万一百十二张。敕僧道凡有事故,原牒追缴,不许改名更替,如有隐匿影射情弊,官罚俸三月,僧道勒令还俗,僧道年四十,方准受徒一人。年未四十受徒及受不止一人,官吏失察,罚俸三月,所报徒勒令还俗。三十九年(1774)敕永废止僧道度牒。自此以后僧道只有各寺所给戒牒而无度牒。
自明亡以后,民族起义多借用宗教团社的名义以资号召。因而清代对于会门的禁制,特别严苛。雍正十二年(1734)禁无为、白莲、焚香、闻香、混元、龙元、洪阳、白阳、圆通、大乘等教。乾隆九年(1744)河南三教堂设佛老圣人像,男女礼祷。武涉二县有三十八处,淇县、安阳、商邱等处次之,豫省总有三教堂五百九十余处,而商邱石洞最为宏壮。依律凡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为首者绞,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凡传习白阳、白莲、八卦等教者亦同。至于红阳教等并无传习咒语,但供有飘高老祖,拜师授徒者发边远充军。然而终清一代,农民利用会门以起兵反抗者未尝断绝。
各宗情况 清代传贤首宗有柏亭续法、达天通理,居士中有周克复、彭绍升,乃至龚定庵、杨文会、谭嗣同都是习华严宗旨的。续法是明袾宏的四传弟子,着有《楞严经灌顶疏》、《贤首五教仪》、《五教仪科注》等。通理(1701—1782)是明普泰的七传弟子,乾隆四十五年封为阐教禅师。着有《楞严指掌疏》、《法华指掌疏》、《五教仪增注》等。彭绍升撰《一乘决疑论》和《华严念佛三昧论》。杨文会自称:“教依贤首,行依弥陀。”创办金陵刻经处,在国外访求古佚经疏,对佛教的复兴有极深的影响。
天台宗在清代极少名德。律宗是以宝华山隆昌寺为根本道场,自明末如馨、寂光提倡而后,人清有读体、书玉、德基等相继赞扬,五传而后,仍归衰竭。读体(1601—1679)受寂光的嘱付总持三学,结界立规,率先躬行,是制必遵,非法必革。复安居之法。撰《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释》、《传戒正范》、《毗尼日用切要》、《沙弥尼律仪要略》等。弟子德基(1633—1700)撰《毗尼关要》、《羯磨会释》、《比丘尼律本会义》等。书玉(1645—1721)撰《梵网初津》、《羯磨仪式》、《沙弥述义香乳记》、《二部僧授戒仪》等。使宝华一派的戒法臻于完备。玉弟子福聚(1686—1765)入京住愍忠寺,着《宝华志余》、《南山宗统》等。自此以后逐渐弛懈。
清代净土持名之法更为普遍。其盛弘净土者有省庵实贤(1694—1742),世称为莲宗九祖,彻悟际醒,世称为莲宗十祖。实贤于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无不贯通,传天台灵峰四世正宗,因参念佛是谁话,恍然契悟,历主诸寺,每年佛涅槃日讲《遗教》、《弥陀》二经,示是心是佛之旨,着有《语录》等。际醒(1741—1810)亦习天台教观,栖心净土,着有《语录》、《念佛伽陀》。
清代禅宗只于清初时,曹洞宗有鼓山元贤及博山元来二系,临济宗有天童圆悟、磬山圆修二系较盛,其后即渐寂寞。元贤弟子以道霈为最,元来弟子以道独为最,圆悟弟子以道志为最,圆修弟子以通诱为最。道霈有《秉拂语录》、《餐香录》、《还山录》、《雪山法会录》、《旅泊庵稿》等。道独有《语录》传世。道态(1596—1674)于顺治中曾人京为世祖开示法要,着有《化游录》、《布水堂集》、《敦本避邪论》、《九会语录》、《禅灯世谱》等。通诱(1614—1675)亦曾于顺治中人京,在内廷说法。
《中国佛教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