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形。形者質礙物,固非複性之本然也。
既謂資始于性而凝成獨立之形,則此形爲實有矣。形既是實,便非無我,亦非是空,亦應苦受定苦,樂受定樂。則無常苦空無我四者之中,唯有無常,其他叁者,皆不應理,如來便是妄語。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者,亦是戲論矣。又複此性,何因而凝爲人,何因而凝爲畜
經雲:“以無明風,生諸識浪。”不謂真性,自凝成形。
第四十六頁雲:性者,備衆形而爲渾一之全體,流行不息。
前第十四頁雲:起外境執時,空時相定俱起。則是時相空相,唯從執生。非是性本如是。既無方分,便無流行。既無時分,便無不息。今此言曰流行不息,便是自教相違過。又複既有流行,便是有爲。性凝成形,亦是有爲。有爲便有漏,複與前宗功能無漏,成白教相違過。
第四十六頁雲:習氣者,本非法爾固具,唯是有生已後,種種造作之余勢。
習氣若無本有,則最初有生,唯具功能。性既是善,一切所作亦應唯善,便應唯成淨習,此染習從何而有
第四十六頁雲:吾人生活內容,莫非習氣。吾人日常宇宙,亦莫非習氣。
既曰,恒轉者功能也。又曰,翕假說色,辟假說心。今又曰,吾人生活內容,莫非習氣。既皆習氣,便非功能。既非功能,便非是辟矣,黴甯非自宗相違耶
此宇宙者,非是形耶
若既是形,便應是性所凝成,雲何而言莫非習氣。自宗矛盾,乃至于斯。
第四十六頁雲:性習差違,較然甚明,護法必欲混而同之。
此所謂性,非護法所謂性也。此所謂習,非護法所謂習也。譬如有人曰:骊骝者,一馬也。有鄉人焉,謂駱爲骊,謂鹿爲骝。曰:我骊背有二峰,我骝頭有二角。而汝必欲混而同之,未知其可,殊不知其爲智者笑也。
第四十九頁雲:人真谛故,決定遮撥世間知見,故于地不作地想,地性空故。現前即是真體澄然。
于地不作地想,只是除遍計所執性。經雲:“遍計所執性應知,依他起性應知應斷,圓成實性應證。”是知依他起性未斷,則一切遍計所執性不了,圓成實性亦無由證。而今以爲但了遍計所執,便證其常,豈非大謬。蓋由于認一切依他起以爲順性,勢須如此,遂認習氣唯是遍計所執,而有此失。此禅宗所謂千生系驢橛者也。
第五十頁雲:動點之形成,不一其形,而陰陽以殊。
前日:惟恒攝聚,乃不期成無量動點,勢若凝固,名之爲翕。又曰:陽爲神爲心,陰爲質爲色,則是動點,應唯是翕,唯是陰。何以今又曰:動點有陰陽之殊也
縱使動點有陰陽,然恒轉唯動,一動而有陰陽之殊,果何因以致之耶
且陽之動爲何若,陰之動爲何若,以具欲有故,生乎欲界,遂謂天地之間,唯是一陰陽,此大謬也。
第五十頁雲:動點之相待,不一其情而愛拒斯異。陰陽相值適當,則幻成動點系焉。
同源于恒轉,則其情必一,何因而有參差耶。既曰相值適當,則必有不適當者在焉。彼夫至化,尚容有不適當者乎
此直委情之取與耳,豈足以言夫至化。
第五十頁雲:其點與點之間距離甚大。
此點與點之間,爲有物耶,爲無物耶
爲有動耶,爲無動耶
若有動者,則動實一片,無所謂點。若無動者,則此動勢,有所不遍,不可謂恒。縱有容隙,尚且不可,況距離甚大耶。若有物者,則此物奚自生
若無物,當是虛空,則此虛空,不因動成。有爲虛空,尚不因動成,況真實本源清淨法界耶。
第五十叁頁雲:斯理之玄,難爲索證。理之至極,本不可以知測,不可以物征耳。
難爲索證,便無因喻。不可以知測,便無比量。不可以物征,便無現量。舍比量、現量以及因喻以立宗,則此宗者,真是莫須有耳。
第五十五頁雲:一己之身,備衆物而非大。
所謂一己之身者,是遍宇宙之全身耶,爲八尺之軀也
若是遍宇宙之全身,則是備衆物而大矣。若是八尺之軀,雲何而備衆物
現見不然,世間相違。又複八尺之軀,豈非粗色。前雲粗色境者,其成幻成,其滅幻滅,自性空故。既雲是幻是空,雲何而備衆物
若雲其動,與衆物之動同,則是相同,非相備也。此動以成身,彼動以成物,此動非彼動,雲何相備。以雲動點愛拒,系不同故。
第五十五頁雲:然後自器相互之感應爲言,則身體又屬器界之中jC/。
身體若爲器界之中心,則此身體實可尊貴,雲何如來而言無我。宇宙之本,既曰恒轉,恒轉之動,乃有體器,自性如是,便是無有無余涅槃。如來法身,亦是虛妄,以不能感應故。彼應化身,反是真常矣。
第五十六頁雲:此力之全集于腦,則又若電之走尖端,勢用猛疾,夫孰知其所以然耶。
夫世無無理之事,亦無無事之理。事有所不明,便是理有所不極。今不知其所以然者,適足以證此理之不正耳。
第五十七頁雲:常物物而不物于物也。
此晉支遁之言也,然其解不與今論同。今謂下“物于”之“物”字爲蔽锢義。夫視惟依眼,聽唯依耳,則是此心蔽锢于眼耳矣。是物于物矣,奚能物物哉。
第五十八頁雲:恒轉翕而成物,乃即利用物之一部,即所謂身體者,以爲憑借,而顯發其自性力。
此恒轉者,何故惟借此一部分之物,以顯其自性力,而不遍藉一切物耶。孰障礙之
孰遮止之
而令彼本源大用,不得普藉一切物以顯其自性力耶。同一翕也,而此恒轉,何因而舍彼瓦石樹木,而取此血肉之軀以自顯耶。凡有取舍,取非真常。
第五十八頁雲:當極靜時,恍然覺吾此心,中虛無物,旁通無窮。
既曰覺吾此心,便有能覺,有所覺,有我有我所。凡有能所,一切虛妄,而乃謂此爲真實耶
昔者釋迦如來初出家時,習外道定非想非非想者,曰:此想爲有我耶,爲無我耶
若無我者,我尚不有,雲何謂想。若有我者,一切我見皆是虛妄生死根本。因遂舍去。今此羅念庵言,充其量不過無色定耳。而無色空,唯是外道邪見生處,奈何認爲真谛。 ,
第五十九頁雲:生物進化,至人類而爲最高。
六趣之中,人居第叁。下接叁惡趣,直是幸免苦痛耳。叁界中之欲界最下,人直欲界之中愚蠢分子耳。乃指爲最高,何其見之不廣也。又複生物果真進化耶,增劫減劫,成住壞空,循環不已。一切有情,隨業流轉,升沈無定,雲何乃謂進化。
第六十頁雲:此心乃體物而不遺。
此心若體物而不遺者,何以眼不能自視,手不能自觸,舌不能自嘗,豈非有所遺乎。體物而有遺,則此心非真心也。
第六十一頁雲:生命力之顯發也,不期而現爲物以神其用。
此生命力,爲即恒轉
爲非恒轉
若即恒轉,則宜用一名,前後貫徹,何故又易名生命力。若非恒轉,則宇宙實爲二元,以一切有情資于生命力,非資于恒轉故。又若即恒轉,此生命力爲是辟耶,爲是翕耶
若是其辟,則不可曰不期而現爲物,以神其用,以物非辟故。若是其翕,則不可曰人生只此生命活動,以人生實賴心靈,是辟非翕故。
第六十一頁雲:植物徒具形幹,其生命力,幾完全物質化。
植物與動物之異,豈非一爲有情,一爲無情欤。有情者,心識,無情者,物質,則是植物者,亦器界耳。其生其滅,本自完全物質化,豈別有所謂生命力,而幾完全物質化者耶!若謂植物有生命力與動物等,亦有情感,特以物質化故,不能顯用,則是六趣有情應是七趣有情。如來所說,便非誠谛。
第六十一頁雲:生物界累級演進,迄至人類。
夫人類者,信從原始細胞動物,逐漸進化以至于人耶
此乃科學界中意測之見。以其橫具,遂作豎解,事實不如是也。若是自原始細胞,任運累級演進,以至人類,則更進不已,將來一切有情,任運可爲天仙,或爲神靈,乃至極果,不假修證矣。以一切自然進化故。
第六十二頁雲:則舉其本不隔者而成隔絕。
生命力者,可以隔絕乎
若真隔絕,則一切有情,實有彼我,實限時空矣。雲何前雲,己身實赅攝自然
是故經雲:“我見以唯妄見,不應事理。”故應曰,舉其本不隔絕而妄見隔絕,非是成乎隔絕也。
第六十四頁雲:則亦惟有戕賊以盡,而頹然物化已耳。
夫生命力有增減耶,有大小耶
若有增減大小者,直是有爲生滅之行相,非是本心也。若無大小增減,雲何而可戕賊以盡。若爲人之死亡,便是戕賊以盡者,便是斷見,應無輪回,亦無因果。而彼大惡逆人,反證涅槃,以生命盡故。
第六十七頁雲:迹舊師樹義,蓋本諸分析之術。
舊師之術,本非分析,事實如此,不容假倍。若以分析爲乖真者,則如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說,皆不如理矣。
第六十七頁雲:然立學務得其總持。又曰,萬有統體曰總持。
既曰萬有統體曰總持,則是不明萬有之參差,何以知其統體純一。是故不假分析之術,不能得統體之真。如執身而遺其手足之形,執面而遺其五官之用,亦爲不識身面也雲耳。
第六十八頁雲:此本分事,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
此本分事。有能放耶。有能卷耶
有所放耶,有所卷耶
須知此本分事,本自彌六合而恒藏于密,不待放卷也。藏于密者,不可以言名知。彌六合者,則可以分析求。所謂即分析中得總持相,故曰斷依他起證圓成實耳。否則一切皆成遍計。
第六十九頁雲:當反觀時,便自見得有個充實而光明的體睱在。. 當反觀時,能有所見耶,能有所得耶
《心經》雲:“無智亦無得。”《仁王經》雲:“有所得心,無所得心,皆不可得。”而今乃以爲便自見得如是如是,此直遍計所執耳。尚昧此執心,遑論真理耶。
第七十頁雲:及世親造《百法》等論並《叁十頌》,遂乃建立唯識。
圓成實性,體絕名言,不可言唯,不可言識。今言唯識者,就依他起中說耳。是故《百法論》曰:“一切法無我。”一切法中,真如無爲,爲真實性。一貫之理,倏然甚明。執彼象尾,謂象如繩,而輕侮之,執者自誤,非象咎也。
第七十頁雲:爰至護法談種子義,並健本新。
唯識所言,文字般若,真顯事理。既非紙上而談兵,亦異閉門而造車,理…
《新唯識論叁論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