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言动者,则无方相因,唯了别因。此二因者,适证其反。便是法差别相违过。又夫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而今言自动,便是自生,邪执法我,谬之甚矣。又复此动与彼飘风流水之动何别
若是其同,则飘风流水,应自有识。若言飘风海水之动,即是心动,则是识有境无。云何前许识有,不许境无。亦因唯辟无翕,恒转义不成。
第十七页云:识者,动而趣境。
前既言识无方分,而今又曰动而趣境。夫趣者,趋也、遽也、进也、疾也、向也,若无方者,则何所向
自宗相违,即此是矣。
第十七页云:无量行相,容俱起故,故名无间。
若言无量行相,容俱起故,故名无间者,则一切识既以等无间缘而生起,一切凡夫便应一时起无量行相。而今不然,便是圣位无间,凡夫有间。如此则等无间缘,便失其义。
第十九页云:谓所缘境为彼能缘之所挟带。
玄奘云:带有二义,一者变带义,二者挟带义。若变带者,即变带似质之已相起,是相状之相者。挟带者,即有根本智亲挟带真如体相而缘,更不变相分。是故挟带有二,一者无分别根本智缘真如,唯见无相故;二者识中四分相缘,同一识故。变带有一,谓六识缘外境。今日为彼能缘之所挟带。夫识凭官体,境则在外,云何挟带
若言境人我识,成挟带者,则境既人识,外应无境。则是外境灭已,眼识方生,如此则非现量。又境人我识,他人不应有见,而实不然。故知定是变带,非是挟带。
第十九页云:能缘冥人所缘,宛如一体。
既言所缘为能缘之所挟带,应是所缘冥人能缘。而今又曰能缘冥人所缘,则又成能缘为彼所缘之所挟带,如此则应名曰能缘缘,非是所缘缘矣。
第二十页云:何可等心识于色法乎。
夫心识既不可等于色法,何以前者自言能缘冥人所缘,宛若一体。既谓一体,非等而何!是知前言,定不如理。
第二十五页云:能变法是用,乃至不变法是体,固明将体用,打作两片看。
用是依他起性,唯有幻有;体是圆成实性,体性真实。即用显体,即是就依他起性,显圆成实,云何有打作两片之失。今综观全论,皆以真谛俗谛,混为一谈,颠倒说法,而自谓为一贯。是何异桎梏其手足,挛曲其首腹,而自言我得行动自在也。
第二十五页云:假名以彰体,称体而用已赅。
四加行者。名义自性差别皆无所有,则名不足以彰体明矣。体尚不能彰,况赅其用乎!而今乃曰,假名以彰体,是以遍计所执为真常也。又曰称体而用已赅,是计依他起为实有也。转变邪见之由来,不亦宜乎。
第二十六页云:动而不已者,元非浮游无据,故恒摄聚。惟恒摄聚,乃不期而幻成无量动点,势若凝固,名之为翕。
夫既恒摄聚者,则一切物应无无常,以恒摄聚故。而今一切物无不坏灭者,何也
理实四大与乎和合性、不和合性回互为用,故有聚散。今唯言动,唯言和合,但见其成,不见其败,不应正理。
第二十六页云:然俱时由翕故,常有力焉,健以自胜而不肯化于翕,以恒转毕竟常如其性故。唯然,故知其有似主宰用,乃以运乎翕之中,显其至健,有战胜之像焉。即此运乎翕之中,而显其至健者,名之为辟。
所谓常有力焉者,此力是恒转之动耶
抑离恒转外别有力耶
若即恒转之动,则应为摄以成翕,便应唯物,实无有心。若恒转动外别有力者,则此恒转非是真极,以相待故。又复健以自胜,则一切有情,应无有死。而今死者,其身尚存,知识灭亡,则此力有生灭,有生灭则非健矣。是战败之象,非战胜之象也。又复人有死亡,物有坏灭,则辟者不恒辟,翕者不恒翕,则此恒转不恒矣。
第二十七页云:夫翕凝而近质,依此假说色法。夫辟健而至神,依此假说心法。
内而根身,外而器界,皆色法也。何以此心,唯依于根,不依于器
人有意想,瓦石无知,则是辟者或有或否,健者固如是耶
第二十七页云:宋明诸师言升降上下屈伸等者,义亦同符。
夫辟翕云者,既不异于古之所谓阴阳进退升降上下屈伸等者,则何必改作
不仍旧贯,徒益戏谕。了无实义,巧言以欺世耳。
第三十一页云:原夫色心流行,都无白体,谈其实性,乃云恒转。色法者,恒转之动而翕者也。心法者,恒转之动而辟也。
夫行者乃心、心所、色三位差别假立,是故行称不相应行。五蕴之中,想受行三,介乎色识之间。十二因缘,识缘名色乃至六人触受,方有爱取,则行为末、心色为本可知也。今乃曰、行之实性,乃云恒转。一翕一辟,心色斯分。则是先有于行,后有心色,颠倒本末,堪为笑谈。
第三十五页云:迹护公立因果,乃若剖析静物,实于变义无所窥见。彼唯用分析之术,乃不能不陷于有,所谓已成之断片相状,而无以明无方之变。
夫《唯识论》者,大自然之科学也,事实俱在,不容增益,不容减损。譬之建屋,梁柱檩椽,砖瓦木石,条理周密,不容纷乱。今乃曰无以明无方之变,是何异于业刍灵者,告明匠曰,我所造屋,唯是一纸,而众物皆备。其奈唯堪一炬,了无实用何
第三十六页云:若了现界实无,则知因缘亦莫从建立。
《法华》云:“佛种从缘起。”《涅槃经》云:“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故知若了现界实无,则知因缘如实建立,非是无从建立也。
第三十六页云:元来只此实性。别无现界与之为对。
经云:“业性本空,果报不失。”又古德云:“大彻悟人,不背因果。”今云别无现界,直与大彻悟人不受因果同其谬误,堕五百世野狐之身,深可怜悯也。
第三十七页云:故见体则知现界本空。
夫森罗万象,无非清净本然;而清净本然,亦无非森罗万象。故得事事无碍,交摄圆融。古德云:“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参!”
第三十八页云:不悟种子之义,既有拟物之失,又亦与极微论者,隐相符顺。
种子习气功能,同体而异名。为人不了生果之义,立种子名。以此种子,不离赖耶,故立功能名。以此功能由业果故,立习气名。故以六义释彼种子:一日刹那灭,二日果俱有,三曰恒随转,四日性决定,五日待众缘,六日引白果。则与世间草木种子自不相类,何有拟物之失
种子虽多,各引白果。非和合性,岂与极微论者相顺。若五种子,一切有情色法心法五取蕴相,我人知见种种根行,晶类无边,以何而为差别
第三十八页云:直谓一人之生,自有神识,迥脱形躯。
如是根身,本是赖耶相分,岂谓神识迥脱形躯
一切色法心法根身器界,唯是赖耶,岂同外道别立神我。
第三十八页云:佛家固极端之多我论者。
常乐我净,大般涅槃之四德,以其真故,以其一故,故称为我。不知此我,何以言多
夫言我者,只应唯一,若是其多,便成对待。若是相待,便有自他。此多我言,自语相违。
第三十九页云:功能者,即宇宙生生不容己之大流。
此功能者,为是真耶
为是妄耶
功能是真,何以生起三恶趣、乃至无明一切烦恼结使
若其是妄,妄必有本,则此功能依何为本
第三十九页云:湛然纯一,故能极万变而莫测。天得之以成天,地得之以成地,人得之以成人,物得之以成物。
既云湛然纯一,则应唯可成天,不成其余。或唯成人,不能成余。以纯一故,功能唯一,而所成千差,则必别有能兴。譬如金唯是一,而成盆盘钗钏之殊,金唯是质,无有功能,要须匠者锻炼之功兴而众器始成。今此功能纯一,而所成无量者,则是别有主宰者耶,为是天地人物各自取得之耶
若别有主宰者,则此功能实非功能;若天地人物各自得之者,则天地人物之生,不假功能,以必先有能取而后有所取。故彼既自生,更何假乎功能。进退两途,同为戏论。
第四十页云:此理验之吾生,凡所曾更,不曾丧失,信而可征。
凡所曾更,不曾丧失,此乃意识念心所之用。此念心所与第八识,乃不相应,云何而成习气。
第四十一页云:习气随形气俱始。又云,功能者,则所以成乎此形气,而为形气之主宰。
详此意言,人具功能习气,便是具足真妄二者。而殊不知全真无妄,全妄无真。今乃截然分为二段。
第四十一页云:功能唯无漏,习气亦有漏。
夫功能通有漏无漏者,声闻种姓、缘觉种姓、菩萨种姓、佛种姓,唯是无漏,故能证得涅槃。六趣四生种子,唯是有漏,是故流转生死。今言功能唯无漏,而能成人天有漏果报者,因果不相似,不顺正理。
第四十一页云:净习四者,曰戒、曰慈、曰定、曰勇。
菩提心者,深心、直心、大悲心是。慈悲虽二,用义实同,谓之净习,尚无不可。戒若是净习者,则天竺外道牛戒狗戒等亦是净习,定中无想及四空定,唯是凡夫,岂成净习!
第四十五页云:才能非功能之能。又云,出于造化之无心。又云,凡习之起,必于气质。
才能既非功能,又为习之所依,则此才能,非能非习,从何而起
所谓造化者何
造化若即功能,则才能即出于功能,何得云才非功能。造化若非功能,则恒转之外,别有一法,彼恒转者,非真极矣。
第四十四页云:气质者,形生而才具,故名气质,是气质非性也。而气质所以凝成之理,便谓之性。
若谓形生而才具,谓之气质者,则人之气质,便是人之形与才耳。人之形不过四支百骸,人之才不过智愚贤不肖。此八尺之躯,攀缘之心,唯是有为有漏,岂是真性所凝成耶!既有凝成,便有散坏,如是性何因而凝成,何因而散坏耶。反覆无常,真性固若是耶
第四十四页云:虽为本性表现之资具,而不能无偏。
凡藉资具而表现者,唯是有为,即非本性。既曰本性,则其表现唯应纯正,何因而有偏耶。既曰性即是凝成此气质者,又曰随其气质而有偏,如语人曰,由形有影,以影偏故,故我形偏。天下至愚,知其言之颠倒矣。
第四十五页云:人物之生也,资始于性,而凝成独立…
《新唯识论三论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