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亦可得耳,是以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
善故名人,惡故非人。
二、別明八部,有八,一、天神。
天神者,其雲先身以車輿舍宅飲食供養叁寶。父母賢勝之人,猶懷悭儉谄嫉妒故,受天神身,如普光淨勝天神等。
光明清淨,受用自然名天;能以財物施于敬田恩田,是之謂善;悭吝谄妒,是之爲惡。以有我見,有所得見故,不能破除悭嫉,難行布施,不能解脫,故受天身也。
二、龍神。
虛空龍神者,修建德本,廣行檀波羅蜜,不依正念,急性好嗔,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龍王等。
六度四攝,以施爲首,故雲修建德本,是之謂善。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是以爲惡。施與貪雜,故受天身。施與嗔雜,故受龍身。貪愛故能增長生死,嗔恚故障礙心身。
叁、夜叉神。
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損害,後加饒益。隨功勝負,故在天上、空中、地下。
夜叉,此雲捷疾鬼,有其叁種:一、在地;二、在虛空;叁、在天也。布施是善行,損害是惡行。前雲貪嗔是其意業,今雲損害是身口二業。隨其善惡之行輕重不同,而受報有在天、在空、在地之分。
四、乾闼婆。
乾闼婆者,前生亦少嗔恚,常好布施,以青蓮自嚴,作衆伎樂。今爲此神,常力諸天奏請伎樂。
乾闼婆此雲香陰,不瞰酒肉,以香爲食。身恒出香,故名香陰,是天樂神。布施是善行,青蓮自嚴,作衆伎樂,是性好莊校嬉戲,貪著世樂也。
五、阿修羅。
阿修羅神者,志強,不隨善友所作淨福,好逐幻僞之人作諸邪福,傍于邪師,甚好布施,又樂觀他鬥訟,故受今身。
阿修羅,此雲無酒,以其果報無酒故。又雲無端,以其容貌醜陋故。又雲非天,以其果報似天故。布施是其善行;不隨淨福而修邪福,性好鬥訟,是其惡行,故生非天,常與帝釋諸天戰鬥也。
六、迦婁羅。
迦婁羅神者,先修大舍,常有高心以陵于物,故受今身。
迦婁羅,此雲金翅鳥,是畜生中最大,兩翅相去叁百叁十六萬裏,以龍爲食。修舍是其善行;傲慢陵物,是其惡行也。
七、緊那羅。
緊那羅神者,共好勸人發菩提心,未正其志,遂諸邪心,故得今身。
緊那羅,此雲歌神。發菩提心,謂立志趣求正真覺道。勸人發菩提心,謂是法施,是其善行。不辨邪正,顛倒因果,隨相似法,是其惡行也。
八、摩睺羅伽。
摩睺羅伽神者,布施護法,性好嗔恚,故受今身。
摩喉羅伽,此雲蟒神;此于諸畜龍類所攝。布施護法,是其善行。性好嗔恚,是其惡業也。
以上總舉布施一行,以顯善惡交雜,受報亦罪福相參之意。以例余行,可以比知。
叁、辨明邪相,有五,一、示邪相。
人非人等皆由依附邪師,行谄惡道,以邪亂正。俱謂是道,以自建立。
谄者,《成唯識論》卷六雲:“雲何爲谄
爲罔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爲性。”謂彼邪師掩藏己失,矯設方便,詐取他意,希圖以僞亂真,以邪亂正,使他展相依附,排除異己也。
二、辨邪正,有二,一、明正。
夫出世道者,不雜魔邪谄悅之語。
魔者,梵言魔羅,此雲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
障礙善法、破壞勝行,是謂魔邪。世間者,遷流之義、破壞之義、覆真之義,是謂生死。出世間者,常住不滅,是謂涅槃。是謂涅槃之道,調伏身心,故無擾亂;通達道要,故無障礙;成就妙果,故無破壞;正真無私,故無谄悅也。
二、明邪。
谄悅之語,非出生死,是人惡道。谄悅邪人,所可言說,大觀似道,細則啖铄。
谄邪詐欺,非但不出生死,抑且墮落惡道。邪師所說,乍聞悅耳,似若有理,若細分別,則是詭辯,無有實旨,故雲啖铄。
叁、明依止,有二,一、明依正。
當依正法及行正法者,當得佛法僧力,解脫無爲。
是故當依止正法及善知識,修行正法者。正法是佛所說,依止正法,則得佛力法力;依止善知識,則得僧力;歸依叁寶故,則得解脫無爲涅槃之果也。
二、明依邪。
若依相似法,行邪導師,系縛生死,永淪惡趣,是無知人。非求出世,人邪見網。
邪法似是而非真,故名相似法。于此相似法,或自信解,或縱他受,則墮落生死叁途之中,無有出期。邪見交絡,纏縛行人,猶如網羅也。
四、明邪師相。
邪導師者,雖讀衆經,以邪事業,矯製邪科,出邪谄法,诳惑凡人,以求敬仰。非人所知,說雲我知;非人所得,說雲我得。或人難日,那知那得
答曰,空界天神幽中知戲密以語我。或雲某年某月有利有害,逆相開示,應防應救,此滅彼興,我得汝失。如是欺诳薄俗之人,不能深思德本,隨逐邪末,失其正見,興造邪業。
邪師之法爲在覓求名利,作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詐言神通,妄稱禍福,以聳人聽聞,诳惑世人也。邪科謂邪戒。
五、明邪業果。
生顧錢帛,死人惡道,拔舌吞銅。百千萬歲,後作畜生。亦無量歲,複生爲鬼,或在山林曠野、河海舍宅,益懷谄诳,無有休息。或迷謗行人,使失道徑;或示語邪巫,示先亡形服,恐動百端,甚可惡賤,求人飲食,無有終極。
如是邪師,生時妄言,圖謀財利,死人惡道,謂墮地獄。地獄罪畢,生于畜生,以償宿債。畜生罪畢,生于鬼趣,遠以宿習,假借巫觋,诳惑世人,以求祭祀。
六、申告誡。
值我弟子心懷正直,不失正念者,聞即呵叱,終敢複爲。若我弟子心懷怯弱,易失心者,從其求免,逾得其便,千端萬緒,求索無厭。如是之人,無丈夫相,爲邪所動,死墮惡趣,甚可悲念。
佛誡弟子應當正直,叱彼邪巫,禁其邪妄,終敢複爲者。呵吒之言,謂禁其不得複爲之也。若佛弟子喪失正念,從彼邪師,妄求福佑,生喪財物,死墮惡道也。
第十一問答明八部依處,有二,初、問。
舍利弗複白佛言:八部鬼神依空爲空神,依地爲地神耶
二、答。
佛言:別有地神,如淨華光等。過去世時,好修布施,多嗔難滿,嗜酒善歌舞,故作此神。著純白之衣,潔淨無垢。
第十二問答明後世護法,有二,初、問。
舍利弗複白佛言:雲何如來告天帝釋及四天大王雲,我不久滅度,汝等各于方土護持我法。我去世後,摩诃迦葉、賓頭盧、君徒缽歎、羅喉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
《阿育王經》卷六雲:“佛次第行到拘屍那城,涅槃時至。”“而時世尊告帝釋言:“驕屍迦!汝當護持法藏。”帝釋白佛言:“世尊!我當如是。””“佛複告四天王:“我涅槃後,汝等當護持法藏,乃至未來叁賊國王,汝皆應共護持法藏。”四天王白佛言:“如是,世尊!””
二、答。
佛言:但像教之時,信根微薄,雖發信心,不能堅固,不能感致。諸佛弟子,雖專到累年,不如佛在世時,一念之善,其極慊主,無後二問。汝爲證信,隨事厚薄,爲現佛像、僧像,若空中言,若作光明,乃至夢想,令其堅固。彌勒下生,聽汝泥洹。
不能感致者,不能得諸果證也。慊者,滿足也。佛在世時,弟子善根深厚,一念之善,克至果證,于其中間,無後疑惑,是以無後二問。佛付囑四大比丘勿入泥洹也,彌勒下生,聽汝泥洹者。《彌勒下生經》雲:“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
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
第十叁問答明襯師法,有二,初、問。
舍利弗複白佛言:如來現世二十年前度諸弟子,無有常施,隨有便施。自二十年後,施多定物,是義雲何
度諸弟子,無有常施者,謂諸弟子既受度已,隨其所有財物,奉襯于師也。
二、答。
佛言:有長者子名曰分若多羅,宿有善根,生婆羅門家。樂于舍家,修無上道,隨大目犍連于巴連弗邑天王精舍,求受具戒。目連語雲:“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使清淨,無諸妨障者,我當爲汝從僧中乞。”分若多羅言:“雲何得知我受得戒
仰願諸佛加我威神,令我罪滅,得見得戒之相。”佛言:“汝但勤誠,誠至自見。”分若白佛:“謹奉尊教。”懇側日夜。到第五夕,于其室中雨種種物,若巾、若吧、若拂、若帚、若刀、若斧、若錐、若鏟,次第分別,墮其目前。分若多羅生歡喜心,生得果心,具白目連。我語之曰:“是離塵相。拂割之物,當以襯師,師其緣也。夫受戒者,隨其力辦,可以爲施,不限于此,不必備此。”
分若多羅,此雲功德。具戒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僧中乞者,受戒之法,要須界內僧集,戒師白衆,受者乞戒,衆默許已,方得受戒。得戒者,謂具叁師七證,白四羯磨,得授戒已,于自身中,發得無表色戒體,是爲得戒。不發此無表色,不名得戒。
第十四問答開非時食,有二,初、問。
舍利弗複白佛言:世尊!有諸檀越造僧伽藍,厚置資給,供來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時就典食僧索食而食,與者食者,得何等罪
其中檀越得體中等福
檀越,此雲施主。僧伽藍,此雲衆園,謂僧衆所居,即寺院之通稱。非時者,戒律以自晨朝明相出時至日中爲時,自日中至後夜後分爲非時。律製不得過中而食,非時食者波逸提。
二、答。
佛言:非時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盜人。非時與者,亦破戒人,亦犯盜人。盜檀越物,是不與取,非施主意。施主無福,以失物故,猶有發心置立之善。
佛製不得非時食,今非時而食,是故破戒。施主本懷爲諸僧衆如法如律安樂而住,今既違戒,非時取食,非施主意,是故犯盜。施主得福,以植福田故。今此飯食既被盜用,則所植非田,是故無福,僅有發心施舍之善而已。
第十五問答明淨食法,有二,初、問。
舍利弗言:時受時食,食不盡者,非時複食;或有時受,至非時食,後得福否
二、答,有二,初、贊淨食。
佛言:時食淨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導師。
以持戒故,令施主得福,故是福田,乃至天人導師。
二、斥不淨食,有二,一、明非法。
其不淨者,猶爲破戒,是大劫盜,是即餓鬼,爲罪窟宅。非時索者,以時非時,非時辄與,是典食者,是名退道,是名惡魔,是名叁惡道,是名破器,是癞病人,壞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諸婆羅門不非時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況我弟子知法得法而當而耶
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盜我法利著無法人,盜名盜食。
二、明果報。
非法之人,盜與盜受一團一撮、片鹽片酢,死墮熏腸地獄,吞熱鐵丸。從地獄出,生豬狗中,食諸不淨。又生惡鳥,人怪其聲。後生餓鬼,還伽藍中,處都圊內,啖食糞穢,並百千萬歲。更生人中,貧窮下賤,人所棄惡,所可言說,人不信用。不如盜一人物,其罪尚輕,割奪多人故、良福田故,斷絕出世道故。
盜與盜受僧食,故死墮地獄、畜生、餓鬼之中,罪畢爲人,貧窮下賤。以盜十方現前僧物,割奪多人,施主本意如法供僧,今破戒而用,故是割奪良福田。
第十六問答釋氏出家因緣,有二,初、問。
舍利弗複白佛言:如來宗親多有出家,爲自發心,爲佛力耶
二、答。
佛言:諸釋僑慢著樂,何能願樂
特是父王宣敕,宗室生二子者,一人隨我。阿那律久積善根,深樂正法,攜帶釋子跋提、難提、金毗羅、難陀、跋難陀、阿難陀、提婆達多、優婆離,澡浴清淨,來至我所,欲求出家。時有上座名毗羅茶,別度阿難、阿難陀;次一上座多婆修羅別度提婆達多、跋難陀。唯阿難修不忘禅,宿習總持,于少時中得佛覺叁昧。積百萬川水,攬以爲雨,雨水奔流,人手大海,阿難手從海中取以分別,色味不雜,還置本源,無有漏失。
佛覺叁味者,依佛加被之力,覺力如佛也。《四分律》卷四雲,時阿那律、跋提、難提、金毗羅、難陀、跋難陀、阿難陀、提婆達多、優波離剃發師第九,乃至相將詣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我等父母已聽出家,願大德聽我出家。唯願世尊先度優婆離,何以故
我等多有僑慢,欲除僑慢故。”爾時即先度優波離,次度阿那律,次度跋提、難提、金毗羅、難陀。優波離受大戒最爲上座。時有大上座名毗羅茶,別度釋子阿難陀,余次上座度難陀、提婆達多。”阿那律,此雲無滅如意,依《大智度論》說,與摩诃男同是甘露飯王之子,佛之從弟,出家後于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跋提是白飯王之子,亦佛從弟。難提,此雲喜,《增一阿含經》卷二雲:“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謂難提比丘是。”金毗羅,此雲蛟龍。難陀,此雲喜。跋難陀,此雲賢喜。阿難陀,此雲慶喜。提婆達多,此雲天授。此二人是斛飯王之子,亦佛從弟。
大文第叁流通分,有四,一、贊美身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舍利弗者,如來常言其于聲聞中智慧第一,不謂小心能問要義!佛言:其久種明悟,發揚我法,以諸慧利利衆生故。
二、勸報恩德。
雲何如來說,父母恩大,不可不報。又言,師僧之恩,不可稱量。其誰爲最
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報生,長與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從師學,開發初見,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人法門中,受微妙法,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在家之人,父母恩大,師恩次之。出家之衆,師恩爲重,親恩次之也。
叁、結示經名。
又言:當何名斯經
佛言:當名菩薩問喻,以廣大故,又名舍利弗問。
此經言聲聞乘戒律基礎,以義意廣大故,借菩薩名顯之,故曰菩薩問喻。
四、會衆得益。
爾時四衆聞說是經已,五十新學比丘信根成立,法眼清淨。舊德天人八部等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于叁寶四谛,淨信不疑,是爲信根成立。分明見四真谛理,
爲法眼淨,即得須陀洹道也。
舍利弗問經略注終
《舍利弗問經略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