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问经略注▪P4

  ..续本文上一页

  佛言:亦可得耳,是以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

  善故名人,恶故非人。

  二、别明八部,有八,一、天神。

  天神者,其云先身以车舆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胜之人,犹怀悭俭谄嫉妒故,受天神身,如普光净胜天神等。

  光明清净,受用自然名天;能以财物施于敬田恩田,是之谓善;悭吝谄妒,是之为恶。以有我见,有所得见故,不能破除悭嫉,难行布施,不能解脱,故受天身也。

  二、龙神。

  虚空龙神者,修建德本,广行檀波罗蜜,不依正念,急性好嗔,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龙王等。

  六度四摄,以施为首,故云修建德本,是之谓善。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是以为恶。施与贪杂,故受天身。施与嗔杂,故受龙身。贪爱故能增长生死,嗔恚故障碍心身。

  三、夜叉神。

  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後加饶益。随功胜负,故在天上、空中、地下。

  夜叉,此云捷疾鬼,有其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在天也。布施是善行,损害是恶行。前云贪嗔是其意业,今云损害是身口二业。随其善恶之行轻重不同,而受报有在天、在空、在地之分。

  四、乾闼婆。

  乾闼婆者,前生亦少嗔恚,常好布施,以青莲自严,作众伎乐。今为此神,常力诸天奏请伎乐。

  乾闼婆此云香阴,不瞰酒肉,以香为食。身恒出香,故名香阴,是天乐神。布施是善行,青莲自严,作众伎乐,是性好庄校嬉戏,贪着世乐也。

  五、阿修罗。

  阿修罗神者,志强,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之人作诸邪福,傍于邪师,甚好布施,又乐观他斗讼,故受今身。

  阿修罗,此云无酒,以其果报无酒故。又云无端,以其容貌丑陋故。又云非天,以其果报似天故。布施是其善行;不随净福而修邪福,性好斗讼,是其恶行,故生非天,常与帝释诸天战斗也。

  六、迦娄罗。

  迦娄罗神者,先修大舍,常有高心以陵于物,故受今身。

  迦娄罗,此云金翅鸟,是畜生中最大,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以龙为食。修舍是其善行;傲慢陵物,是其恶行也。

  七、紧那罗。

  紧那罗神者,共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遂诸邪心,故得今身。

  紧那罗,此云歌神。发菩提心,谓立志趣求正真觉道。劝人发菩提心,谓是法施,是其善行。不辨邪正,颠倒因果,随相似法,是其恶行也。

  八、摩睺罗伽。

  摩睺罗伽神者,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受今身。

  摩喉罗伽,此云蟒神;此于诸畜龙类所摄。布施护法,是其善行。性好嗔恚,是其恶业也。

  以上总举布施一行,以显善恶交杂,受报亦罪福相参之意。以例余行,可以比知。

  三、辨明邪相,有五,一、示邪相。

  人非人等皆由依附邪师,行谄恶道,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

  谄者,《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为谄

  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谓彼邪师掩藏己失,矫设方便,诈取他意,希图以伪乱真,以邪乱正,使他展相依附,排除异己也。

  二、辨邪正,有二,一、明正。

  夫出世道者,不杂魔邪谄悦之语。

  魔者,梵言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

  障碍善法、破坏胜行,是谓魔邪。世间者,迁流之义、破坏之义、覆真之义,是谓生死。出世间者,常住不灭,是谓涅槃。是谓涅槃之道,调伏身心,故无扰乱;通达道要,故无障碍;成就妙果,故无破坏;正真无私,故无谄悦也。

  二、明邪。

  谄悦之语,非出生死,是人恶道。谄悦邪人,所可言说,大观似道,细则啖铄。

  谄邪诈欺,非但不出生死,抑且堕落恶道。邪师所说,乍闻悦耳,似若有理,若细分别,则是诡辩,无有实旨,故云啖铄。

  三、明依止,有二,一、明依正。

  当依正法及行正法者,当得佛法僧力,解脱无为。

  是故当依止正法及善知识,修行正法者。正法是佛所说,依止正法,则得佛力法力;依止善知识,则得僧力;归依三宝故,则得解脱无为涅槃之果也。

  二、明依邪。

  若依相似法,行邪导师,系缚生死,永沦恶趣,是无知人。非求出世,人邪见网。

  邪法似是而非真,故名相似法。于此相似法,或自信解,或纵他受,则堕落生死三途之中,无有出期。邪见交络,缠缚行人,犹如网罗也。

  四、明邪师相。

  邪导师者,虽读众经,以邪事业,矫制邪科,出邪谄法,诳惑凡人,以求敬仰。非人所知,说云我知;非人所得,说云我得。或人难日,那知那得

  答曰,空界天神幽中知戏密以语我。或云某年某月有利有害,逆相开示,应防应救,此灭彼兴,我得汝失。如是欺诳薄俗之人,不能深思德本,随逐邪末,失其正见,兴造邪业。

  邪师之法为在觅求名利,作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诈言神通,妄称祸福,以耸人听闻,诳惑世人也。邪科谓邪戒。

  五、明邪业果。

  生顾钱帛,死人恶道,拔舌吞铜。百千万岁,後作畜生。亦无量岁,复生为鬼,或在山林旷野、河海舍宅,益怀谄诳,无有休息。或迷谤行人,使失道径;或示语邪巫,示先亡形服,恐动百端,甚可恶贱,求人饮食,无有终极。

  如是邪师,生时妄言,图谋财利,死人恶道,谓堕地狱。地狱罪毕,生于畜生,以偿宿债。畜生罪毕,生于鬼趣,远以宿习,假借巫觋,诳惑世人,以求祭祀。

  六、申告诫。

  值我弟子心怀正直,不失正念者,闻即呵叱,终敢复为。若我弟子心怀怯弱,易失心者,从其求免,逾得其便,千端万绪,求索无厌。如是之人,无丈夫相,为邪所动,死堕恶趣,甚可悲念。

  佛诫弟子应当正直,叱彼邪巫,禁其邪妄,终敢复为者。呵吒之言,谓禁其不得复为之也。若佛弟子丧失正念,从彼邪师,妄求福佑,生丧财物,死堕恶道也。

  第十一问答明八部依处,有二,初、问。

  舍利弗复白佛言:八部鬼神依空为空神,依地为地神耶

  

  二、答。

  佛言:别有地神,如净华光等。过去世时,好修布施,多嗔难满,嗜酒善歌舞,故作此神。着纯白之衣,洁净无垢。

  第十二问答明后世护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复白佛言:云何如来告天帝释及四天大王云,我不久灭度,汝等各于方土护持我法。我去世后,摩诃迦叶、宾头卢、君徒钵叹、罗喉罗四大比丘,住不泥洹

  

  《阿育王经》卷六云:“佛次第行到拘尸那城,涅槃时至。”“而时世尊告帝释言:“骄尸迦!汝当护持法藏。”帝释白佛言:“世尊!我当如是。””“佛复告四天王:“我涅槃后,汝等当护持法藏,乃至未来三贼国王,汝皆应共护持法藏。”四天王白佛言:“如是,世尊!””

  二、答。

  佛言:但像教之时,信根微薄,虽发信心,不能坚固,不能感致。诸佛弟子,虽专到累年,不如佛在世时,一念之善,其极慊主,无后二问。汝为证信,随事厚薄,为现佛像、僧像,若空中言,若作光明,乃至梦想,令其坚固。弥勒下生,听汝泥洹。

  不能感致者,不能得诸果证也。慊者,满足也。佛在世时,弟子善根深厚,一念之善,克至果证,于其中间,无后疑惑,是以无后二问。佛付嘱四大比丘勿入泥洹也,弥勒下生,听汝泥洹者。《弥勒下生经》云:“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

  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

  第十三问答明衬师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复白佛言:如来现世二十年前度诸弟子,无有常施,随有便施。自二十年后,施多定物,是义云何

  

  度诸弟子,无有常施者,谓诸弟子既受度已,随其所有财物,奉衬于师也。

  二、答。

  佛言:有长者子名曰分若多罗,宿有善根,生婆罗门家。乐于舍家,修无上道,随大目犍连于巴连弗邑天王精舍,求受具戒。目连语云:“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使清净,无诸妨障者,我当为汝从僧中乞。”分若多罗言:“云何得知我受得戒

  仰愿诸佛加我威神,令我罪灭,得见得戒之相。”佛言:“汝但勤诚,诚至自见。”分若白佛:“谨奉尊教。”恳侧日夜。到第五夕,于其室中雨种种物,若巾、若吧、若拂、若帚、若刀、若斧、若锥、若铲,次第分别,堕其目前。分若多罗生欢喜心,生得果心,具白目连。我语之曰:“是离尘相。拂割之物,当以衬师,师其缘也。夫受戒者,随其力办,可以为施,不限于此,不必备此。”

  分若多罗,此云功德。具戒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僧中乞者,受戒之法,要须界内僧集,戒师白众,受者乞戒,众默许已,方得受戒。得戒者,谓具三师七证,白四羯磨,得授戒已,于自身中,发得无表色戒体,是为得戒。不发此无表色,不名得戒。

  第十四问答开非时食,有二,初、问。

  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有诸檀越造僧伽蓝,厚置资给,供来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时就典食僧索食而食,与者食者,得何等罪

  其中檀越得体中等福

  

  檀越,此云施主。僧伽蓝,此云众园,谓僧众所居,即寺院之通称。非时者,戒律以自晨朝明相出时至日中为时,自日中至后夜后分为非时。律制不得过中而食,非时食者波逸提。

  二、答。

  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非时与者,亦破戒人,亦犯盗人。盗檀越物,是不与取,非施主意。施主无福,以失物故,犹有发心置立之善。

  佛制不得非时食,今非时而食,是故破戒。施主本怀为诸僧众如法如律安乐而住,今既违戒,非时取食,非施主意,是故犯盗。施主得福,以植福田故。今此饭食既被盗用,则所植非田,是故无福,仅有发心施舍之善而已。

  第十五问答明净食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言:时受时食,食不尽者,非时复食;或有时受,至非时食,后得福否

  

  二、答,有二,初、赞净食。

  佛言:时食净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

  以持戒故,令施主得福,故是福田,乃至天人导师。

  二、斥不净食,有二,一、明非法。

  其不净者,犹为破戒,是大劫盗,是即饿鬼,为罪窟宅。非时索者,以时非时,非时辄与,是典食者,是名退道,是名恶魔,是名三恶道,是名破器,是癞病人,坏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况我弟子知法得法而当而耶

  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盗我法利着无法人,盗名盗食。

  二、明果报。

  非法之人,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酢,死堕熏肠地狱,吞热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又生恶鸟,人怪其声。后生饿鬼,还伽蓝中,处都圊内,啖食粪秽,并百千万岁。更生人中,贫穷下贱,人所弃恶,所可言说,人不信用。不如盗一人物,其罪尚轻,割夺多人故、良福田故,断绝出世道故。

  盗与盗受僧食,故死堕地狱、畜生、饿鬼之中,罪毕为人,贫穷下贱。以盗十方现前僧物,割夺多人,施主本意如法供僧,今破戒而用,故是割夺良福田。

  第十六问答释氏出家因缘,有二,初、问。

  舍利弗复白佛言:如来宗亲多有出家,为自发心,为佛力耶

  

  二、答。

  佛言:诸释侨慢着乐,何能愿乐

  特是父王宣敕,宗室生二子者,一人随我。阿那律久积善根,深乐正法,携带释子跋提、难提、金毗罗、难陀、跋难陀、阿难陀、提婆达多、优婆离,澡浴清净,来至我所,欲求出家。时有上座名毗罗茶,别度阿难、阿难陀;次一上座多婆修罗别度提婆达多、跋难陀。唯阿难修不忘禅,宿习总持,于少时中得佛觉三昧。积百万川水,揽以为雨,雨水奔流,人手大海,阿难手从海中取以分别,色味不杂,还置本源,无有漏失。

  佛觉三味者,依佛加被之力,觉力如佛也。《四分律》卷四云,时阿那律、跋提、难提、金毗罗、难陀、跋难陀、阿难陀、提婆达多、优波离剃发师第九,乃至相将诣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我等父母已听出家,愿大德听我出家。唯愿世尊先度优婆离,何以故

  我等多有侨慢,欲除侨慢故。”尔时即先度优波离,次度阿那律,次度跋提、难提、金毗罗、难陀。优波离受大戒最为上座。时有大上座名毗罗茶,别度释子阿难陀,余次上座度难陀、提婆达多。”阿那律,此云无灭如意,依《大智度论》说,与摩诃男同是甘露饭王之子,佛之从弟,出家后于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跋提是白饭王之子,亦佛从弟。难提,此云喜,《增一阿含经》卷二云:“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谓难提比丘是。”金毗罗,此云蛟龙。难陀,此云喜。跋难陀,此云贤喜。阿难陀,此云庆喜。提婆达多,此云天授。此二人是斛饭王之子,亦佛从弟。

  大文第三流通分,有四,一、赞美身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舍利弗者,如来常言其于声闻中智慧第一,不谓小心能问要义!佛言:其久种明悟,发扬我法,以诸慧利利众生故。

  二、劝报恩德。

  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不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称量。其谁为最

  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长与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初见,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人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在家之人,父母恩大,师恩次之。出家之众,师恩为重,亲恩次之也。

  三、结示经名。

  又言:当何名斯经

  佛言:当名菩萨问喻,以广大故,又名舍利弗问。

  此经言声闻乘戒律基础,以义意广大故,借菩萨名显之,故曰菩萨问喻。

  四、会众得益。

  尔时四众闻说是经已,五十新学比丘信根成立,法眼清净。旧德天人八部等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于三宝四谛,净信不疑,是为信根成立。分明见四真谛理,

  为法眼净,即得须陀洹道也。

  舍利弗问经略注终

  

《舍利弗问经略注》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十二游经略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