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鞞婆诃罗,此云一说。此部立一切诸法无有实体,但有假名,故名一说部。卢迦尉多罗,此云出世。此部立世间之法为自颠倒惑业而生,悉是假名,无有实体。出世之法,非由颠倒而起,道与道果皆实,故名说出世部。拘拘罗,此云鸡胤,是婆罗门姓。此部唯弘对法,不弘经律,从部主姓氏立名。婆收曳多柯,此云多闻。《异部宗轮论述记》云:“广学三藏,深悟佛言,从德为名,名多闻部。”当时部主具多闻德也。钵蜡君帝婆耶那,此云说假。此部立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实,又名多闻分别部。《三论玄义》云:“佛出世时,大迦旃延造论解佛阿含经。至二百年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出,更分别前多闻部中义,时人有信其所说者,故云多闻分别部。”
二、后分三部。
三百年中,因诸异学于此五部复生摩诃提婆部、质多罗部、末多利部。
摩诃提婆,此云大天,亦名制多山部,大天住此,从所信处立名。《异部宗轮论》云:“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近,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
七、律存五部。
如是众多,久后流传,若是若非,唯余五部,各举所长,名其服色。摩诃僧只部,勤学众经,宣讲真义,以处本居中,应着黄衣。昙无屈多迦部,通达理味,开导利益,表发殊胜,庆着赤衣。萨婆多部,博通敏达,以导法化,应着皂衣。迦叶维部,精勤勇猛,摄护众生,应着木兰衣。弥沙寒部,禅思人微,究畅幽密,应着青衣。
前十八部异执,是理论之诤。今存五部,是律行之异。摩诃僧只律即大众部律;昙无屈多迦部律即四分律;萨婆多部律即十诵律;迦叶维部广律未传,只有戒本,即迦叶禁戒经;弥沙寒部,即五分律。《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云:“萨和多部者,博通敏智,导利法化,应着绛袈裟。昙无德部者,奉执重戒,断当法律,应着皂袈裟。迦叶维部者,精近勇决,拯护从生,应着木兰袈裟。弥沙塞部者,禅思人微,究畅玄幽,应着青袈裟。摩诃僧伽者,勤学众经,敷诲义经,应着黄袈裟。”《大集经》卷二十二云:“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解义,颠倒宣说。以倒说故,覆隐法藏,以覆法故,名昙摩掬多。”“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而复读诵书说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解论议,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萨婆悉婆。”“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毗部。”“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为弥沙塞部。”“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是故名为婆蹉富罗。”“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广博遍学五部经书,是以名为摩诃僧只。”
八、受种种衣。
是以罗旬喻比丘分卫,不能得食。后以五种律衣更互而着,便大得食。何以故
是其前世执性多悭,是沙门来,急闭门户,云大人不在。见他布施,欢喜摄念,发心愿作沙门。是故今身虽得出家,穷弊如此。我法出家,纯服弊帛及死人衣,因罗旬喻故,受种种衣也。
此举衣为例。佛因时因人而制宜,开受种种衣。佛灭度后诸部异执,随其情解不同,各着一色也。
第三问答,明部执纯杂,有二,初、问。
舍利弗言:如来正法,云何少时分散如是
既失本味,云何奉持
佛法流传,有其三时:正法、像法、末法。正者证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佛虽去世,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正法时。道化逐渐讹替,有教有行而无证果,是像法时。道化转复微末,唯有教在,行证并无,是末法时。释迦如来教化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然而正法之中,又复分散诸部,不知孰为优劣也。
二、答。
佛言:摩诃僧只其味纯正,其余部中如被添甘露。诸天饮之,但饮甘露,弃于水去。人间饮之,水露俱近,或时消疾,或时结病。其读诵者亦复如是,多智慧人能取能舍,诸愚痴人不能分别。
摩诃僧只部,以理解言,即是原始结集旧律。又复勤学众经,宣讲真义,处本居中,故称纯正。其余部派各有偏执,纯驳相间,是在学者善于贯通。甘露者,诸天不死之药,食者长命,身安力大体光。杂水饮之,则或时消疾,或时结病,以喻佛法清净殊胜,令得涅槃,永断生死,然杂以偏解,则或得烦恼,或增执见也。第四问答,明衣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言:如来先云若寒国土,听诸比丘身着俗服及覆头首。迦那比丘行大林聚落,值天大寒,鸟兽死尽,村人与其俗服,世尊令其忏悔,何耶
二、答。
佛言:听着染色,置在衣里耳。
衣者三衣,谓一僧伽梨,此云众聚时衣;二郁多罗僧,此云大衣;三安陀会,此云中着衣。佛听于寒国土中三衣之下,着俗服也。
第五问答明钵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言:云何世尊常言:“诸比丘!不传以钵布地,当擎以净物。若无净物,当以草叶、木叶。”君输柯比丘与其眷属受日难王请,行净板擎钵,云何世尊而骂之言:“是恶魔行,非行法者
”
二、答。
佛言:以清净物不受染。若无净故,乃用草木之叶,一用即弃,不得用木皮木肉。以其体中,本有胶故。若胶若漆,以受尘故。若已枯燥,本是有故,湿热更流故。
第六问答明受请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听诸比丘受施主请食及僧家常食
云何兰若提比丘受无畏长者请食,如来骂云:是土木人,不应食人食也。
二、答。
佛言:破坏威仪,行食之时,但眼视不以手受。外道梵志尚知受取,况我弟子而不受食。何况于食,一切诸物不得不受,唯除生宝及施女人。若作法者,犹应授与体上之衣。若贮金器,受则别施。
行者付与之义,施主次第奉食,谓之行食。梵者,此云清净。志求于梵,名为梵志,即是婆罗门。
第七问答明饮酒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说遮道法,不得饮酒,如葶苈子,是名破戒,开放逸门
云何迦兰陀竹林精舍有一比丘疾病经年,危笃将死。时优波离问言:“汝须何药
我为汝觅,天上人间,乃至十方,是所应用,我皆为取。”答曰:“我所须药,是违毗尼,故我不觅,以至于此,宁书身命,无容犯律。”优婆离言:“汝药是何
”答曰:“师言须酒五升。”优婆离曰:“若为病开,如来所许。”为乞得酒,服已消差。差已怀惭,犹谓犯律,往至佛所,殷勤悔过。佛为说法,闻已欢喜,得阿罗汉
葶苈,草名,亦名蕈,其子小如黍粒,言饮酒极少亦犯戒也。毗尼,此云灭,灭诸过非故。亦云调伏,调伏身语故,即是戒律。
二、答。
佛云:酒有多失,开放逸门,饮如葶苈子,犯罪已积。若消病苦,非先所断。
第八问答明杀戒,有二,初、问。
舍利弗又白佛言:云何如来常言,不得杀众生乃至蚁子。而以腊月八日于舍卫国长水河边,与输丽外道捅术,先逼以神通力,令堕负处,其生惭羞,投水自尽,眼视沉没,而不拯救,不亦杀乎
方复告众言:“输丽持此恶法,惑乱众生,前世善熟灭此恶身,转生善见,不亦快乎!我诸弟子当于此日设清净浴,洗浣身垢,念除倒见。身若清净,心亦清净。”似结使人,无有慈悲。
佛在王舍城时,汫沙王已得初果。时王有弟,敬奉六师,信惑邪惑。王数敕令请佛供养,闻佛说法,得法眼净,信敬三宝,薄贱六师。六师诣王,愿共佛拥神足以决胜负。佛乃辗转往毗舍离、拘啖弥、越只、特义尸利、波罗奈、迦毗罗卫而至舍卫国。自腊月一日至十五日,受诸供养已,佛现神变,妙难思议。六师穷缩,乃无一术,惭形愧影,投水而死。事详《贤愚因缘经》卷二《降六师品》。
二、答。
佛言:大智!汝能为诸未通达者问斯诫要。输丽外道于无量世中积习邪见,誓障正法。往者灯明佛时,我行菩萨道,遇一村落人多疠病,死者纵横,我采众药随宜救济,皆得除愈。其中一人名曰不载,是梵志学,自负多能,不肯信服。临欲终时,方复求我。我语之云:“汝先可治,与药不取,今将气尽,方复有求,如汝即时,非药能治。”不载曰:“我今不能复判优劣,愿未来世共决胜负,我若负者,当杀身求生,为汝弟子。汝若不如,为我走使。”时我报云:“善哉善哉!”故今生此土,与我相值,临终善熟悉,共契所会,发言失据,耻其眷属,投水自害。身虽死亡,心发善故,生我法中,有胜进故,我不救也。
灯明佛,即日月灯明佛之略称。过去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是相次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见《妙法莲华经》卷一《序品》。
第九问答明被衣法,有二,初、问。
舍利弗言:云何于训戒中令弟子偏袒右肩,又为迦叶村人说城喻经云:“我诸弟子当正被袈裟,俱覆雨肩,勿露肌肉,使上下齐平,视福田相,行步庠序,勿视胸臆。”于此二言,云何奉持
二、答。
佛言:修供养时,应须偏袒,以便作事。作福田时,应覆两肩,现田文相。云何修供养时
如见佛时,问讯师僧时,应随事相。若拂床、若扫地、若卷衣裳、若周正荐席、若泥地作业、若楗高足下、若洒、若移,种种供养。云何作福田时
国王请食、人里乞食、坐禅诵经、巡行树下,人见端严,有可睹也。
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是以应供、乞食、坐禅、诵经、经行皆是作福田时,巡行树下即是经行。田文相者,袈裟条相如世田畴也。
第十问答明鬼神因缘,有二,初、向。
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
二、答。
有三,初、正答,因缘有三,初、正明。
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一以善故,身受快乐。
二、别征。
又问:善恶二异,可得同耶
善恶二性既别,何以同期一报。
三、释难…
《舍利弗问经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