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常識問答

  佛教常識問答

  徐恒志 著

  (一九九五年九月)

  一、什麼是佛?

  答:佛也稱佛陀,譯爲“覺者”,能徹證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動的、光明遍照的覺性;覺了一切煩惱都是因緣和合,虛妄不實;不受煩惱的幹擾,朗然大覺,就稱爲佛。

  二、什麼是佛法?

  答:能說明宇宙人生真理,能轉化一切煩惱,能斷除種種迷惑的方法,稱爲佛法。

  叁、什麼是菩薩?

  答:菩薩具體稱“菩提薩埵”,譯爲“覺有情”,有兩種含義:一、是求大覺的衆生,稱爲“覺有情”;二。是用佛法覺悟一切苦惱衆生,稱爲“覺有情”。

  四、佛法包括哪些部分?

  答: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它的內容可分爲教法、理法、行法及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的義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教和理是屬于理論的範圍,行和果是屬于實踐的範圍。佛法的理論,完全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而能指導實踐的。沒有實踐,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又是盲目的實踐。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是相互聯系,分而不分的。

  五、什麼叫心法、色法?

  答:“心法”,指一切心理現象;“色法”,指一切物質現象,除色、心二法外,還有“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稱爲五法。大乘說“五位百法”,小乘說“五位七十五法”。(詳閱《佛學大辭典》)

  六、什麼叫五乘佛法?

  答:乘各種法,使達到一定的果位叫“乘”。乘“五戒”法,生于人間的叫“人乘”;乘“十善”法,生于天上的叫“天乘”;乘“四谛”法而證“阿羅漢”果的,叫“聲聞乘”;乘“十二因緣”法而證“辟支佛”果的,叫“緣覺乘”;乘“六度、四攝”法而達到成佛之果的,叫“菩薩乘”。

  七、“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如何理解?

  答:佛法實際上只說一乘法--成佛之法。說“二乘、叁乘”都是方便引導,使中途不至于畏難而退。《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

  八、佛教與人生的關系如何?

  答:人生是整個生命長河中的一個短暫片段,充滿著矛盾和苦惱。佛法闡明宇宙實相和人生真谛,依之實踐,能從根本上解脫一切煩惱與痛苦。《法華經》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所以學佛的人,不作諸惡,力行衆善;工作、學習一切照做。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覺照,淨化心地,不妄想、執著,不迷妄、顛倒,便可做到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禅宗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可見,在世能“覺”,便是出世。佛法與人生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九、佛法最主要的內容是什麼?

  答:佛法最主要的內容,在于教導人們息下生滅妄心,體悟本來不生不滅、無實無虛的真心,--常住真心。換句話說,是要人們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一一明心見性。

  十、什麼叫“叁法印”?“叁法印”對行者的關系如何?

  答:一切事物運動變化,不是恒常不變,這叫“諸行無常印”。一切事物周遍分析,無我可得,這叫“諸法無我印”。自性不生不滅,滅一切生死流轉之苦,無爲寂靜,這叫“涅槃寂靜印”。一切小乘經典,用這“叁法印”印證,便可證明是佛陀所說,大乘經典卻以“一實相印”,印證其所說的真理,明白這些世出世間真理,是學佛的重要基礎。

  十一、有人提出:“時代不同了,爲適應現代人的情況,應對佛法進行改革。”對嗎?

  答:學佛的目的和要領,在證到“萬古常新”的真理,真理是無可改革的。衆生有無量痛苦,佛有無量法門,能治好衆生痛苦的,都是良方。但由于時代不同,在某些方式、方法上,可因時製宜,作一些改變,以利于饒益衆生,弘揚佛法。

  十二、什麼叫實相?一實相印?

  答:實相就是離一切虛妄之相的真實相狀,也叫作真如、圓覺,自性……等等。當我們依法實踐,妄心逐步息下後,真實之相便得現,“一實相印”是“叁法印”的綜合和深化。

  十叁、什麼叫“諸法實相”?

  答:世出世間一切事理、因果、性相……等等,統稱“諸法”;一切諸法都不離自性而有,全相即性,全性即相,真空妙有,融通無礙,故叫“諸法實相”;也叫真如、法性、法身、中道……等等。

  十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

  答:相就是現象,一切現象包括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都是種種條件和合而生(緣生),體性本空(性空),虛妄不實。

  十五、爲什麼說實相無相,亦無不相?怎樣理解?

  答:通過依法修持,逐步證知自性本淨,遠離一切虛妄、生滅現象,故說“無相”。雖自性無黏、無著,但一切事物無不隨緣顯現,了了分明,故說:“無不相”。無相就是“真空”,無不相就是“妙有”。

  十六、“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怎樣理解?

  答:雖見諸相,知其虛妄而不執著,境寂心空,當下便見清淨寂滅的自性如來了。但這全在勤苦修持、悟證,才能相應。

  十七、“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怎樣理解?

  答:“一切有爲法”,即“凡所有相”,“如夢幻泡影”,即“皆是虛妄”,含義相同。總的說明,一切有爲事物,都像夢、幻、泡、影般的不實。

  十八、“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怎樣理解?

  答:含義也如上述。比喻一切事物,正像夢、幻、響,似有實無,緣生性空。

  十九、“一切法皆是佛法”,怎樣理解?

  答:一切事物雖因緣所生,虛妄不實,但自性能顯萬法,一切事物又不離自性而有,只要不執,則當相即道,全性即相,一切事物都是佛法了。正像天臺宗所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二十、大乘經典均以實相爲體,哪些經典不以實相爲體?

  答:大乘經典說法了義、透徹,都以實相爲正體。小乘經典談苦、空、無常、無我等理,方便接引,故以“叁法印”印之。

  二十一、“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是怎麼一回事?

  答:諸佛菩薩雖修六度萬行,廣作佛事,但視同夢幻,心無住著,遠離諸相;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無修而修,修即無修,終日度生,終日無度。

  二十二、“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是什麼意思?

  答:凡夫作業,因果不失,六道流轉,酬償分明。若能修證佛法,改惡爲善,轉迷爲覺,便知罪福性空,終得解脫自在。

  二十叁、什麼叫無明?無明怎樣來的?

  答:自心暗鈍、汙染,失去光明智慧,不能照了一切事物,故叫“無明”,也叫“癡”。無明是無始以來,一念昏迷不覺所引起,叫根本無明。由此引起種種貪、嗔、癡等見思煩惱,叫枝末無明。

  二十四、什麼叫“不二法門”?一和二有何同、有何不同?

  答:實相本體,平等不二,沒有一切人我、是非等對待分別,叫做不二。學佛的人,悟入這平等不二的性體,叫“入不二法門”,這時,若說一,是平等性,是“體”;若說二,是差別性,是“用”。一與二,平等與差別,正是體與用的關系,是二而不二的。

  

  二十五、“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怎樣的?

  答:“色不異空”,是說一切事物,因緣所生,其性本空。“空不異色”,是說其性雖空,而不礙因緣和合生起萬法。“不異”就是不離,說明並非離色別有空,離空別有色。又進一步說明“色”與“空”不是二法,譬如水與波不二,同是濕性。又如鏡與影的關系,所現的影,即是能現的鏡,所以說“即是”。

  二十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說的是什麼?

  答:說明自性的本覺理體,是本來無生,故亦無滅;本來不垢,故亦不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正顯示人人本具的絕對心體。這心體離一切人我、是非、順逆、得失等等虛妄對待諸法;非空非有,無實無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湛寂靈明,假名本覺。

  二十七、什麼叫有爲法?什麼叫無爲法?兩者關系如何?

  答:凡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都叫有爲法。本來就是這樣,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叫無爲法。真如、實相、法性、圓覺都是無爲法。但無爲對有爲而說,如果執取“無爲”,取相分別,又成“有爲”了。

  二十八、什麼叫生滅法、不生滅法?兩者關系如何?

  答:凡精神的、物質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運動變化、生滅代謝的,都叫生滅法。悟證本性的人,知本來不生,今亦無滅,空有圓融,寂照同時,故叫不生滅法。生滅與不生滅,體同用異,它們的關系是不一不異的。

  二十九、怎樣理解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什麼是萬法歸一、一爲萬法?

  答:一法,指真如自性;一切法,指真如自性所顯的事事物物。兩種含融無礙。正像種種黃金所造的飾物是一切法,但各種飾物全體都是黃金,無二無別,即是一法。自性能顯萬法,萬法不離自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返妄歸真,即萬法歸一。從真起妄,即一爲萬法。修念佛法門的人,到念空妄息,心不散亂時,正是“萬法歸一”啊!

  叁十、什麼叫“一切唯心造”?這個心指的是哪個心?

  答:“叁界唯心,萬物唯識。”說明衆生流轉六道,都是生滅妄心所造成。所以這個心,是指集起的妄心。《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從總的來說,世間、出世間“十法界”的四聖六凡,皆唯心所造,心迷隨于染緣,便現“六凡”;心悟隨于淨緣,便現“四聖”。那麼,這個心又是指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真如法性,因爲從真起妄,全妄即真。所以,《華嚴經》又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叁十一、“十方世界,不離一心”怎麼講?

  答:“一心”是指真如實相。實相無相而又無不相,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方世界,都在自性包含之中。《楞嚴經》說:“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叁十二、十方世界和十方佛…

《佛教常識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書簡節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