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涅槃。
【滅智】 徹底明了滅谛的道理的智慧。
【滅道】 滅谛與道谛。見四谛條。
【滅谛】 四谛之一。見四谛條。
【滅法】 寂滅一切相的道法,是無爲法的別名。
【滅法忍】 滅法智忍的簡稱。見八忍條。
【滅法智】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滅法智忍】 又名滅法忍。見八忍條。
【滅盡定】 又名滅受想定,或滅定,在此定中,以滅受想二心所爲主,最後並六識心所亦滅,是九次第定的最後一定。
【滅盡叁昧】 又名滅盡定。見滅盡定條。
【滅盡妙離】 滅是滅一切煩惱,盡是盡生死之業,妙是妙應真常,離是脫離叁界諸苦。此滅盡妙離,是小乘涅槃的究竟境界。
【滅類忍】 滅類智忍的簡稱。見八忍條。
【滅類智】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滅類智忍】 八忍之一。見八忍條。
【滅受想定】 滅盡定的別名。見滅盡定條。
【暖位】 指小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已,進而專修四谛觀之位,爲四善根之一。
【暖法】 行者修至此位,工夫已漸得力,如鑽木取火,雖未得火,已有暖氣上升,快要發火了。
【煩惱】 煩是擾義,惱是亂義,能擾亂衆生身心,令使心煩意亂的見思惑,叫做煩惱。
【煩惱習】 煩惱的習氣。
【煩惱障】 二障之一。見二障條。
【煩惱濁】 五濁之一。見五濁條。
【煩惱魔】 四魔之一。見四魔條。
【煩惱業苦】 又名惑業苦,謂吾人由于貪嗔癡等煩惱而造業,又因造業而受苦。
【煩惱即菩提】 見生死即涅槃條。
【犍度】 華譯爲聚、蘊、結等,即律中篇章之名,一犍度即一篇或一章,或一品一節之義。
【獅子吼】 (喻)佛陀說法,毫無怖畏,聲震十方,群魔攝伏,好像獅子一叫,百獸都降伏一樣。
【獅子座】 佛是人中獅子,故不論其所坐者是床是地,都叫做獅子座。
【瑜伽】 相應的意思。相應有五義,即與境相應、與行相應、與理相應、與果相應、與機相應。
【瑜伽宗】 1.密教的總稱。2.中國的法相宗在印度叫做瑜伽宗。
【瑜伽教】 密教的總稱,因密教是以叁密的瑜伽爲宗。
【瑜伽叁密】 叁密相應。
【當來】 來世。
【當來導師】 指彌勒菩薩。
【當機】 契當衆生的根機。
【當機益物】 隨著衆生的根機而使之獲益。
【當體即空】 謂一切有爲法都是因緣合成,其本體本來就是空無。
【當相即道】 謂于世間淺近的事相上,都有深妙的道理在。
【癡】 又名無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爲叁毒之一。
【癡取】 愚癡的煩惱。取就是煩惱的別名。
【癡使】 愚癡的煩惱。使就是煩惱的別名。
【癡定】 沒有智慧的禅定。
【癡毒】 叁毒之一。見叁毒條。
【癡愛】 愚癡和貪愛。愚癡爲父,貪愛爲母,和合而生出一切的煩惱惡業。
【癡慢】 愚癡和我慢。
【癡禅】 與癡定同。
【癡闇】 無明的闇味。
【睡】 十纏之一。
【睡眠】 一種使心靈闇昧的精神作用。
【睡眠欲】 五欲之一。見五欲條。
【睡眠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禁戒】 禁非戒惡。佛所製的禁戒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和具足戒等的分別。
【瑞應】 有祥瑞來應驗。
【禀具】 受持具足戒。
【禀教】 禀承佛的教法。
【經】 梵語修多羅,華譯爲契經,即上契十方諸佛所說之理,下契一切聽經衆生的根機,又是線義,即貫串佛所說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爲叁藏之一。
【經行】 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在于避免坐禅時發生昏沈或睡眠。
【經宗】 依經而立的宗派叫做經宗,若依論而立的宗派則叫做論宗,如華嚴天臺是屬于經宗,如成實叁論則屬于論宗。
【經論】 經藏與論藏。經是如來所說,論是菩薩所著。
【經藏】 1.指佛所說的一切大小乘經典。2.藏放經典的府庫。3.國家所寶藏的佛學書。
【經體】 經之體。大乘經以諸法實相爲體,小乘經以叁法印爲體。
【經部】 經量部的簡稱。
【經量部】 又名說度部,或說轉部,小乘十八部之一,是佛滅後四百年間,由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一個流派。在叁藏之中,唯以經爲正量,故名經量部。
【經律論】 見叁藏條。
【經供養】 書寫經文以做佛事。經屬于叁寶中之法寶,故經供養是供養法寶。
【罪性】 罪業的本性。罪業的本性空而不可得。
【罪根】 罪惡的根本,即無明。
【罪報】 罪惡的報應,即苦果。
【罪福】 罪與福。五逆十惡等是罪,五戒十善等是福。罪有苦報,福有樂果。
【罪障】 罪惡是獲得樂果的障礙。
【群生】 許多的衆生。
【群有】 許多的有。衆生的果報叫做有,有有叁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別。
【群迷】 許多迷惑的衆生。
【聖】 正的意思,證正道,名爲聖。
【聖人】 指大小乘見道以上斷惑證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強的人。
【聖印】 聖道的法印,如叁法印與實相印等是。
【聖行】 進入聖位的行爲,即戒定慧。
【聖言】 正直的言語。聖言有四種,即言不見爲不見、言不聞爲不聞、言不覺爲不覺、言不知爲不知。
【聖典】 佛經。
【聖果】 依聖道而得之果,即菩提涅槃。
【聖財】 聖人的財産。大寶積經說:“信、戒、聞、慚、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謂聖財。彼諸衆生,不獲此故,名極貧窮。”
【聖胎】 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之叁賢位。
【聖僧】 得道的高僧。
【聖谛】 聖人所見的真理,即苦集滅道。
【聖應】 佛陀的感應。
【聖衆】 指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種得道的大衆。
【聖教】 聖人的言教。
【聖教量】 聖是聖人,教是教法,是因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爲叁量之一。
【萬】 卍字的讀音,是吉祥的意思。
【萬行】 一切的行爲或修行。
【萬字】 佛胸前有一卍字,此卍字乃是吉祥的標志。
【萬劫】 指極長久的時間。
【萬境】 一切的境界。
【萬法】 一切的事物。
【萬法一如】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性皆空,沒有差別。
【萬法無滯】 一切諸法都以空無自性爲性,空性是一如不變的,由此不變的緣故,所以萬法即真如而畢竟無滯了。
【萬法唯識】 一切事物都是由識而顯現,在它們的生起上,心識的影響力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萬德洪名】 謂在一佛的名字上最具有萬種之德。
【著】 纏愛不舍的意思,如愛著,執著,貪著。
【著我】 在五蘊假合的身上,執著有一個實我。
【著法】 在因緣生的事物上,執著有事物的實體存在。
【葷辛】 葷是有臭味的蔬菜,辛是帶有辣性的蔬菜。
【解】 1.解釋文義。2.知解之義。
【解執】 見解的執著。
【解惑】 解與惑。解是智;惑是煩惱。
【解空】 了解諸法的空相。佛弟子中以須菩提爲解空第一。
【解行】 知解與修行。
【解行地】 由知解而修行的地位,也就是還未證得真如之地前叁賢菩薩的階位。
【解行相應】 知解與修行相應。
【解脫】 脫離束縛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別名。
【解脫衣】 解脫幢相衣的簡稱,即袈裟的別名。
【解脫身】 已經解脫煩惱障礙的佛身,爲二佛身之一。
【解脫味】 涅槃的妙味。
【解脫門】 通向涅槃的門戶,指空、無相、無願之叁種禅定,因此叁種禅定乃是通向涅槃的門戶。
【解脫服】 又名解脫衣、解脫幢衣、解脫幢相衣等,是袈裟的別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脫的人所穿的衣服。
【解脫相】 叁相之一。見叁相條。
【解脫道】 1.四道之一。見四道條。2.佛道的總稱,因佛道乃是出離痛苦而得解脫的正道。
【解脫堅固】 大集經所說五堅固之一,即佛滅後的第一個五百年間,正法興盛,證道者多,是解脫堅固的時期。
【解脫深坑】 謂只求自己解脫的人,不能圓滿自利利他的德行,猶如墜落在深坑之中。
【解脫知見】 自己知道已經獲得解脫的智慧,也就是觀照常明通達無礙的後得智。
【解脫幢相衣】 袈裟的別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脫的人所穿的衣服,而且其條相與佛塔之幢相似。
【解境十佛】 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解滿成佛】 四滿成佛之一。見四滿成佛條。
【資糧】 資是資助,糧是糧食,修道亦如遠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糧食資助其身,才能到達。
【資糧位】 唯識五位之一。見五位條。
【路迦祇夜】 華譯重頌,是十二分教之一。
【路迦那他】 華譯爲世尊,是佛的別號。
【辟支】 辟支迦佛陀的簡稱。
【辟支地】 通教十地之一,即辟支佛的地位。
【辟支佛】 辟支迦佛陀的簡稱。
【辟支迦佛陀】 簡稱辟支、辟支迦佛、辟支佛等,華話爲緣覺,或獨覺,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又因無師友之教導,全靠自己之覺悟而成道,故又名獨覺。
【遊化】 到處遊行和教化世人。
【遊心法界】 使心遊于法界,觀察照見千差萬別的諸法。
【遊增地獄】 在八熱地獄之中,每一根本地獄各有四門,每一門出去,都各有塘煨、屍糞、鋒刃、烈河等四類地獄,所以每一根本地獄,有十六遊增地獄。因這十六地獄是根本地獄的增屬,而且有罪業的衆生遊此,倍增苦惱,所以叫做遊增…
《佛學常見辭彙 十叁畫~十五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