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獄。
【遊戲神通】 佛菩薩以神通攝化衆生,能出入無礙,自由自在。
【遊戲叁昧】 佛菩薩遊于神通,化人以自娛樂,叫做遊戲,叁昧是專心的意思,諸佛菩薩以專心救濟衆生爲遊戲,故曰遊戲叁昧。
【運心】 用心的意思。
【運心供養】 1.只在心中作供養的觀想,並不在行爲上表現出來。2.供養時運心作觀。
【遍行】 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于善惡無記叁性,遍于叁界九地,遍于有漏無漏,世出世間,遍與八識心王相應,因爲遍于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種,即作意、觸、受、想、思,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初念相應。
【遍行因】 六因之一。見六因條。
【遍行惑】 普遍遊行的煩惱,亦即一切煩惱起因之根本煩惱。
【遍行真如】 十真如之一。見十真如條。
【遍淨天】 色界第叁禅天之第叁天名,因此天淨光周遍,故名。
【遍依圓】 唯識學所說之叁性。見叁性條。
【遍周法界】 普遍周滿整個法界,是指法身的功德而言。
【遍法界身】 指佛的真身,因佛的真身廣大無邊,周遍于法界。
【遍照如來】 大日如來的別名。
【遍計所執性】 叁性之一。見叁性條。
【過未】 過去和未來。
【過去】 叁世之一。
【過去七佛】 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過去莊嚴劫】 劫有大中小叁種,現在的大劫叫做賢劫,過去的大劫叫做莊嚴劫,未來的大劫叫做星宿劫。
【道】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語所說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道士】 有道之士。
【道元】 道的根本。
【道力】 種種正當道理的力量。
【道心】 1.義理的心。2.求道的心。
【道行】 修道的功行。
【道具】 修道時所用的器物,如叁衣什物等是。
【道俗】 道與俗。出家的人叫做道;在家的人叫做俗。
【道果】 證道得果。道是菩提;果是涅槃。
【道品】 道法的品類。見叁十七道品條。
【道宣】 唐朝人,俗姓錢,因久居終南山以盛宏律宗,故律宗又名南山律宗。
【道前】 在未見道以前。
【道中】 正在見道之中。
【道後】 已經見道之後。
【道理】 道法的義理。
【道眼】 1.能見正道的眼。2.觀道之眼。
【道業】 修道的事業。可以召感人天果報的是福業,可以成就佛果的是道業。
【道樹】 菩提樹。本名畢波羅樹,因佛在此樹下成道,所以又叫做道樹。
【道谛】 四谛之一。見四谛條。
【道信】 湖北人,俗性司馬,拜僧璨爲佛,是禅宗第四祖。
【道器】 可以修學佛道的根器。
【道場】 1.群衆學道的場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養佛的地方。
【道場神】 守護道場的神。
【道觀】 道是化道,教化他人的意思,觀是空觀,即觀察萬法性空的道理。自己安住于空的道理而又向他人勸說教化,叫做道觀雙流。
【道觀雙流】 見道觀條。
【道共戒】 二戒之一。見二戒條。
【道種性】 璎珞經所說六種性之一,即十回向之位,在此位開始真正修習中道觀,故名爲道,能産生佛果,故名爲種。
【道種智】 智度論所說叁智之一。見叁智條。
【達磨】 1.華譯爲法,指佛所覺悟的真理和覺悟的方法。2.菩提達磨的簡稱,印度人,梁武帝時泛海到達中國的廣州,武帝迎至建業,因與帝話不投機,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爲中國禅宗之始祖,圓寂于東魏天平以前,葬熊耳山。
【達磨忌】 即十月初五日,因此日是禅宗始祖的入寂日子。
【違境】 違逆自己心意的境界。
【違順】 違境與順境。
【酪】 一種精製的牛乳。涅槃經說:“聲聞如乳,緣覺如酪。”
【酪味】 天臺宗以酪譬喻第二時的小乘教,爲五味之一。
【酪經】 指一切的小乘經。
【缽】 梵語缽多羅的簡稱。見缽多羅條。
【缽多羅】 簡稱缽,爲比丘六物之一,即盛飯器。譯爲應器,或應量器。應有叁應:一色相應,缽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二體相應,缽體粗質,使人不起貪意;叁大小相應,不過量也,乞食不過七家,令人不恣口腹。當時四大天王,持四缽供佛,佛以神力,把它合爲一缽,這是有缽的曆史。
【缽裏薩啰伐拏】 華譯濾水囊,是比丘六物之一。
【電】 金剛經六喻之一。電之爲物,忽生忽滅,以喻世相之無常迅速。
【電光石火】 (喻)焂忽消失。
【電光朝露】 (喻)身體之無常。
【預流向】 四向之一。見四向條。
【預流果】 四果之一。見四果條。
【頓大】 指華嚴經。頓是頓教,大是大乘教。華嚴經是佛初成道時,對頓入之菩薩而頓說大乘之教法。
【頓悟】 聞法即悟的意思。
【頓教】 不曆階梯漸次,直指本源,頓時開悟的教法。
【頓說】 頓教的說法,即沒有經過小乘的階梯而直接即說大乘,如華嚴經是。
【頓根】 具有頓悟的根機的人。
【頓漸】 頓教與漸教。頓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漸教是逐漸成功的教法。
【頓斷】 立刻斷除種種的煩惱。
【頓覺】 立刻覺悟。
【飲酒】 五戒之一。酒中含有麻醉性,飲者迷失理智,誤造種種的過失,所以佛教戒之。
【飲酒十過】 一、顔色惡,即飲酒的人,顔貌容色,因之變常,無有善相。二、下劣,即飲酒的人,威儀不整,舉動輕薄,人所賤惡。叁、眼視不明,即恣飲而狂癡瞻視,昏瞀不辨色境。四、現嗔恚相,即飲酒的人,行不善法,不顧親屬賢善,隨意忿怒。五、壞田業資生,即恣飲放逸,破費産業,散失資産。六、致疾痛,即飲酒過度,則身體失調,以致疾痛。七、益鬥訟,即醉酒發狠,與人爭競,不惜身命,而鬥訟益增。八、惡名流布,即飲酒的人,多棄舍善法,而醜名惡聲,流布遠近。九、智慧減少,即飲酒昏迷,愚癡狂妄,而智慧減少。十、命終墮惡道,即邀朋飲酒,不修善行,則惡業日增,命終墮落于惡道。
【飲食欲】 欲界叁欲之一。見叁欲條。
【飲食供養】 五種供養之一。見五種供養條。
【鸠摩】 華譯童真,或童相,是八地以上的菩薩的稱呼。
【鸠摩羅什】 華譯童壽,本印度人,但生長于龜茲,出家後,通大乘經論,後秦姚興弘始叁年(西元四○一年)到中國長安,在逍遙園翻譯經典,前後所譯經論,凡叁百八十余卷,在秦弘始十五年(西元四一叁年)示寂于長安,寂後火化,舌頭不爛,表示他所翻譯的經典,絕對可靠無誤。
【塗香】 把香水一類的東西塗在身上。
【新歲】 結夏安居完了的第二日,即七月十六日,是比丘的新年元旦。
【新發意】 新發求取菩提之意的人。
【新發意菩薩】 新發求取菩提之意的菩薩,爲二種菩薩之一。
【新學菩薩】 新發心學習佛道的菩薩。
【新舊兩譯】 新譯與舊譯。在唐玄奘叁藏以前者是舊譯,在玄奘以後者是新譯。
【准提菩薩】 准提華譯爲清淨,贊歎心性清淨之稱,禅宗以爲觀音部的一尊,東密以爲六觀音之一,現叁目十八臂形像。
十四畫
【像末】 像法與末法。見正像末條。
【像法】 正像末叁時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滅後五百年爲正法時代,其後一千年間所行之法,與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時代。
【像教】 1.像法的教化。2.佛像與經教。
【僧】 僧伽的簡稱,于義爲衆。集受具足戒的比丘,叁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稱僧。見僧伽條。
【僧戒】 出家人所受的戒律,如沙彌之十戒與比丘之具足戒是。
【僧物】 僧衆所共有之物。
【僧侶】 僧徒。
【僧殘】 律學篇聚名之一,即犯了重戒將墮未墮,如人犯重罪,將瀕于危,僅留殘命的情形。
【僧璨】 江蘇徐州人,拜慧可爲師,爲禅宗第叁祖。
【僧伽】 和合衆的意思。比丘叁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以這六和的和諧合聚的精神,團結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衆。
【僧伽梨】 比丘叁衣之一。見叁衣條。
【僧伽藍】 僧伽藍摩的簡稱。
【僧伽藍摩】 簡稱僧伽藍,或伽藍,譯爲衆園,或叢林,是僧衆所居住的園林或寺院的通稱。
【僧祇】 1.華譯爲大衆。2.阿僧祇的簡稱,華譯爲無數,或無量。
【僧祇物】 僧祇譯爲衆,即比丘比丘尼之大衆,此大衆共有之物,名僧祇物。
【僧祇部】 摩诃僧祇部的簡稱,華譯爲大衆部。佛滅之後,在結集經典時,窟外的結集名大衆部,窟內的結集名上座部。
【僧祇律】 摩诃僧祇律的簡稱,即大衆部的律藏。
【僧寶】 叁寶之一。見叁寶條。
【僧寶果】 指斷盡煩惱的阿羅漢。
【厭世】 厭惡世間而求出離。
【厭求】 厭苦求樂。
【塵】 指不淨和能汙濁人們真性的一切事物,如四塵五塵六塵等是。
【塵妄】 不淨叫做塵,不實叫做妄,塵妄是指一切生死的境界。
【塵沙】 1.(喻)數量極多,如塵如沙。2.天臺宗所立叁惑之一。見叁惑條。
【塵相】 六塵之相。
【塵刹】 如微塵數的世界。刹華譯即國土或世界。
【塵垢】 煩惱的通稱。
【塵勞】 心勞塵境,是煩惱的別名。
【塵道】 1.指穢土。2.依華嚴教之意,塵即微塵,于十方虛空界之每一微塵中都含有世界,叫做塵道世界。
【塵劫】 塵點劫的簡稱。見塵點劫條。
【塵點劫】 1.指叁千塵點…
《佛學常見辭彙 十叁畫~十五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