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三画~十五画▪P3

  ..续本文上一页地狱。

  【游戏神通】 佛菩萨以神通摄化众生,能出入无碍,自由自在。

  【游戏三昧】 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乐,叫做游戏,三昧是专心的意思,诸佛菩萨以专心救济众生为游戏,故曰游戏三昧。

  【运心】 用心的意思。

  【运心供养】 1.只在心中作供养的观想,并不在行为上表现出来。2.供养时运心作观。

  【遍行】 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间,遍与八识心王相应,因为遍于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种,即作意、触、受、想、思,此五种皆与五识心王,初念相应。

  【遍行因】 六因之一。见六因条。

  【遍行惑】 普遍游行的烦恼,亦即一切烦恼起因之根本烦恼。

  【遍行真如】 十真如之一。见十真如条。

  【遍净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三天名,因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遍依圆】 唯识学所说之三性。见三性条。

  【遍周法界】 普遍周满整个法界,是指法身的功德而言。

  【遍法界身】 指佛的真身,因佛的真身广大无边,周遍于法界。

  【遍照如来】 大日如来的别名。

  【遍计所执性】 三性之一。见三性条。

  【过未】 过去和未来。

  【过去】 三世之一。

  【过去七佛】 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过去庄严劫】 劫有大中小三种,现在的大劫叫做贤劫,过去的大劫叫做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做星宿劫。

  【道】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道士】 有道之士。

  【道元】 道的根本。

  【道力】 种种正当道理的力量。

  【道心】 1.义理的心。2.求道的心。

  【道行】 修道的功行。

  【道具】 修道时所用的器物,如三衣什物等是。

  【道俗】 道与俗。出家的人叫做道;在家的人叫做俗。

  【道果】 证道得果。道是菩提;果是涅槃。

  【道品】 道法的品类。见三十七道品条。

  【道宣】 唐朝人,俗姓钱,因久居终南山以盛宏律宗,故律宗又名南山律宗。

  【道前】 在未见道以前。

  【道中】 正在见道之中。

  【道后】 已经见道之后。

  【道理】 道法的义理。

  【道眼】 1.能见正道的眼。2.观道之眼。

  【道业】 修道的事业。可以召感人天果报的是福业,可以成就佛果的是道业。

  【道树】 菩提树。本名毕波罗树,因佛在此树下成道,所以又叫做道树。

  【道谛】 四谛之一。见四谛条。

  【道信】 湖北人,俗性司马,拜僧璨为佛,是禅宗第四祖。

  【道器】 可以修学佛道的根器。

  【道场】 1.群众学道的场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养佛的地方。

  【道场神】 守护道场的神。

  【道观】 道是化道,教化他人的意思,观是空观,即观察万法性空的道理。自己安住于空的道理而又向他人劝说教化,叫做道观双流。

  【道观双流】 见道观条。

  【道共戒】 二戒之一。见二戒条。

  【道种性】 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一,即十回向之位,在此位开始真正修习中道观,故名为道,能产生佛果,故名为种。

  【道种智】 智度论所说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达磨】 1.华译为法,指佛所觉悟的真理和觉悟的方法。2.菩提达磨的简称,印度人,梁武帝时泛海到达中国的广州,武帝迎至建业,因与帝话不投机,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为中国禅宗之始祖,圆寂于东魏天平以前,葬熊耳山。

  【达磨忌】 即十月初五日,因此日是禅宗始祖的入寂日子。

  【违境】 违逆自己心意的境界。

  【违顺】 违境与顺境。

  【酪】 一种精制的牛乳。涅槃经说:“声闻如乳,缘觉如酪。”

  【酪味】 天台宗以酪譬喻第二时的小乘教,为五味之一。

  【酪经】 指一切的小乘经。

  【钵】 梵语钵多罗的简称。见钵多罗条。

  【钵多罗】 简称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即盛饭器。译为应器,或应量器。应有三应:一色相应,钵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二体相应,钵体粗质,使人不起贪意;三大小相应,不过量也,乞食不过七家,令人不恣口腹。当时四大天王,持四钵供佛,佛以神力,把它合为一钵,这是有钵的历史。

  【钵里萨啰伐拏】 华译滤水囊,是比丘六物之一。

  【电】 金刚经六喻之一。电之为物,忽生忽灭,以喻世相之无常迅速。

  【电光石火】 (喻)焂忽消失。

  【电光朝露】 (喻)身体之无常。

  【预流向】 四向之一。见四向条。

  【预流果】 四果之一。见四果条。

  【顿大】 指华严经。顿是顿教,大是大乘教。华严经是佛初成道时,对顿入之菩萨而顿说大乘之教法。

  【顿悟】 闻法即悟的意思。

  【顿教】 不历阶梯渐次,直指本源,顿时开悟的教法。

  【顿说】 顿教的说法,即没有经过小乘的阶梯而直接即说大乘,如华严经是。

  【顿根】 具有顿悟的根机的人。

  【顿渐】 顿教与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

  【顿断】 立刻断除种种的烦恼。

  【顿觉】 立刻觉悟。

  【饮酒】 五戒之一。酒中含有麻醉性,饮者迷失理智,误造种种的过失,所以佛教戒之。

  【饮酒十过】 一、颜色恶,即饮酒的人,颜貌容色,因之变常,无有善相。二、下劣,即饮酒的人,威仪不整,举动轻薄,人所贱恶。三、眼视不明,即恣饮而狂痴瞻视,昏瞀不辨色境。四、现嗔恚相,即饮酒的人,行不善法,不顾亲属贤善,随意忿怒。五、坏田业资生,即恣饮放逸,破费产业,散失资产。六、致疾痛,即饮酒过度,则身体失调,以致疾痛。七、益斗讼,即醉酒发狠,与人争竞,不惜身命,而斗讼益增。八、恶名流布,即饮酒的人,多弃舍善法,而丑名恶声,流布远近。九、智慧减少,即饮酒昏迷,愚痴狂妄,而智慧减少。十、命终堕恶道,即邀朋饮酒,不修善行,则恶业日增,命终堕落于恶道。

  【饮食欲】 欲界三欲之一。见三欲条。

  【饮食供养】 五种供养之一。见五种供养条。

  【鸠摩】 华译童真,或童相,是八地以上的菩萨的称呼。

  【鸠摩罗什】 华译童寿,本印度人,但生长于龟兹,出家后,通大乘经论,后秦姚兴弘始三年(西元四○一年)到中国长安,在逍遥园翻译经典,前后所译经论,凡三百八十余卷,在秦弘始十五年(西元四一三年)示寂于长安,寂后火化,舌头不烂,表示他所翻译的经典,绝对可靠无误。

  【涂香】 把香水一类的东西涂在身上。

  【新岁】 结夏安居完了的第二日,即七月十六日,是比丘的新年元旦。

  【新发意】 新发求取菩提之意的人。

  【新发意菩萨】 新发求取菩提之意的菩萨,为二种菩萨之一。

  【新学菩萨】 新发心学习佛道的菩萨。

  【新旧两译】 新译与旧译。在唐玄奘三藏以前者是旧译,在玄奘以后者是新译。

  【准提菩萨】 准提华译为清净,赞叹心性清净之称,禅宗以为观音部的一尊,东密以为六观音之一,现三目十八臂形像。

  十四画

  【像末】 像法与末法。见正像末条。

  【像法】 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代,其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法,与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时代。

  【像教】 1.像法的教化。2.佛像与经教。

  【僧】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见僧伽条。

  【僧戒】 出家人所受的戒律,如沙弥之十戒与比丘之具足戒是。

  【僧物】 僧众所共有之物。

  【僧侣】 僧徒。

  【僧残】 律学篇聚名之一,即犯了重戒将堕未堕,如人犯重罪,将濒于危,仅留残命的情形。

  【僧璨】 江苏徐州人,拜慧可为师,为禅宗第三祖。

  【僧伽】 和合众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以这六和的和谐合聚的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众。

  【僧伽梨】 比丘三衣之一。见三衣条。

  【僧伽蓝】 僧伽蓝摩的简称。

  【僧伽蓝摩】 简称僧伽蓝,或伽蓝,译为众园,或丛林,是僧众所居住的园林或寺院的通称。

  【僧祇】 1.华译为大众。2.阿僧祇的简称,华译为无数,或无量。

  【僧祇物】 僧祇译为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此大众共有之物,名僧祇物。

  【僧祇部】 摩诃僧祇部的简称,华译为大众部。佛灭之后,在结集经典时,窟外的结集名大众部,窟内的结集名上座部。

  【僧祇律】 摩诃僧祇律的简称,即大众部的律藏。

  【僧宝】 三宝之一。见三宝条。

  【僧宝果】 指断尽烦恼的阿罗汉。

  【厌世】 厌恶世间而求出离。

  【厌求】 厌苦求乐。

  【尘】 指不净和能污浊人们真性的一切事物,如四尘五尘六尘等是。

  【尘妄】 不净叫做尘,不实叫做妄,尘妄是指一切生死的境界。

  【尘沙】 1.(喻)数量极多,如尘如沙。2.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见三惑条。

  【尘相】 六尘之相。

  【尘刹】 如微尘数的世界。刹华译即国土或世界。

  【尘垢】 烦恼的通称。

  【尘劳】 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

  【尘道】 1.指秽土。2.依华严教之意,尘即微尘,于十方虚空界之每一微尘中都含有世界,叫做尘道世界。

  【尘劫】 尘点劫的简称。见尘点劫条。

  【尘点劫】 1.指三千尘点…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三画~十五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