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三画~十五画▪P4

  ..续本文上一页劫,即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为墨,每经一三千大千世界便下一点,墨完了,而所经过的世界又全部碎为微尘,再以每一微尘当作一劫来计算,这是表显大通智胜佛出世迄今非常久远的比喻。2.指五百尘点劫,即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为微尘,每经过一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国便下一微尘,微尘尽了,而所经过的世界又全碎为微尘,再以每一微尘当作一劫来计算,这是表显释迦如来成佛迄今非常久远的比喻。

  【境】 心所游履和攀缘的境界,如色为眼识所游履,叫做色境,法为意识所游履,叫做法境等是。

  【境智】 境与智。所观之理叫做境;能观之心叫做智。

  【境行果】 境是所观之境界,行是所修之闻思修三慧,果是所证之菩提妙果。

  【境界般若】 五种般若之一。

  【寿相】 我人四相之一。见四相条。

  【寿命】 人的一期生命。

  【寿者】 一期生命存在于世间。

  【寿者相】 执一期生命的长短。此相一立,则不了知缘生如幻的道理,焚香祈祷,妄图长命,永为三有束缚,而不得解脱。

  【实有】 实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诸法都是缘生的,无有实性,因而妄执它为实有。

  【实我】 实在的我。我本来是五蕴假合而有的,离开了五蕴,那里有实我的存在。

  【实空】 一切法皆因缘生,无有自性,故谓之实空。

  【实性】 真如的别名。仁王经说:“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

  【实教】 见二教条。

  【实眼】 指五眼中之佛眼。

  【实智】 见二智条。

  【实经】 指一乘的经典。

  【实语】 真实的言语。

  【实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实相印】 四法印之一,因实相是无始以来佛佛相传的印玺,故名实相印,一切的小乘经皆以三法印印之,一切的大乘经则以此实相印印之。

  【实相身】 诸佛三身之一。见三种身条。

  【实相义】 诸法实相的深义。

  【实相慧】 证悟诸法实相的智慧。

  【实相观】 又名理观。见二观条。

  【实相法界】 又叫做法界实相。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实相与法界,同体异名。见实相条。

  【实相法身】 华严宗所立五种法身之一。见五种法身条。

  【实相经典】 宣说实相妙理的经典。

  【实相念佛】 三种念佛之一,所谓实相者,即指如来法身,众生佛性,因这与万法虚假的形相不同,故称实相。念实相佛,即是念十方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

  【实相无相】 实相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本体离诸一切之相,故说实相无相。

  【实相般若】 二般若之一。见二般若条。

  【实相无漏大海】 真如实相,离一切之妄染,故谓之无漏,是空真如。又因含藏一切之功德,故谓之海,是不空真如。

  【实相为物二身】 实相身和为物身。实相身是理佛,也就是法性法身;为物身是事佛,也就是方便法身。

  【实报土】 实报无障碍土的简称。见四土条。

  【实报寂光】 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见四土条。

  【实际】 真实到极点的意思,是真如法性的别名。

  【实际理地】 真如无相的境界。

  【实化二身】 实色身和化色身。见二色身条。

  【实乘菩萨】 指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的菩萨。

  【对治】 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断除烦恼的意思。

  【对法】 1.梵语阿毗达磨,华译为对法。对是对观对向之义,法是四谛涅槃之法,以无漏圣道的智慧去对观四谛的道理和对向于涅槃的果实,故称对法。2.三藏中之论藏,亦名对法。

  【对法藏】 1.即论藏,为三藏之一。2.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梵名阿毗达磨俱舍,华译为对法藏。

  【慈】 愿给一切众生安乐的心,也就是仁爱心的无限扩大。

  【慈氏】 弥勒菩萨。

  【慈光】 佛菩萨伟大慈悲的光辉。

  【慈忍】 慈悲与忍辱。

  【慈门】 佛菩萨的慈悲法门。

  【慈尊】 慈氏菩萨,亦即弥勒菩萨。

  【慈航】 渡人脱离苦海的意思。

  【慈恩】 1.慈悲的恩德。2.唐朝法相宗的祖师玄奘,住在京兆大慈恩寺,后人叫他做慈恩大师。

  【慈恩家】 唐朝慈恩大师以法相宗成立一家,世称慈恩家。

  【慈恩宗】 又名法相宗、唯识宗、相宗、有宗等,唐时玄奘到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回来后住在慈恩寺,故号慈恩宗。见法相宗条。

  【慈恩三观】 见三观条。

  【慈恩八宗】 慈恩大师将佛教分为八宗,即一、我法空有宗,指犊子部等;二、有法无我宗,指有部宗等;三、法无去来宗,指大众部等;四、现实假实宗,指说假部等,五、俗妄真实宗,指说出世部等;六、诸法但名宗,指一说部等;七、胜义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龙树系;八、应理圆实宗,指华严法华等经及无著系。

  【慈云】 宋杭州天竺灵山寺灵应尊者,名遵式,真宗赐号慈云,天台宁海人,于国清寺普贤像前烧一指,誓传天台之道。

  【慈云忏主】 中国宋朝遵式法师,号慈云,治定往生净土忏仪,请观音消伏毒害忏仪、金光明忏法等,因而后世称为慈云忏主。

  【慈悲】 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慈悲衣】 袈裟。

  【慈悲观】 慈悲一切众生的观法,为五停心之一。

  【慈悲忏法】 释氏通鉴说:梁武帝妃郗氏,其性酷妒,死后化为巨蛇,一夜入后宫通梦于帝,求为修功德使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忏罪,后得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帝毕生不复立后。

  【慈悲十二利】 有慈悲心的人将获得十二种的利益,即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不丧、火不丧、在所得到、死升梵天。

  【慈心三昧】 兴发慈悲心的禅定。

  【惭】 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的精神作用。

  【惭愧】 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慢】 骄慢。

  【慢见】 十种见之一。见十种见条。

  【慢使】 十使之一。见十使条。

  【慢结】 九结之一。见九结条。

  【慢幢】 谓我慢心一起,便自高自大,好像幢旗高耸一样。

  【悭】 不舍得把自己的东西施给人家。

  【悭贪】 悭与贪。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人家叫做悭;看见人家的东西就想要叫做贪。

  【悭结】 九结之一。见九结条。

  【悭法七报】 不肯向人说法或是不舍得把东西给人家的人,后世将得七种的恶报,即生盲报、愚痴报、生恶众报、胎夭报、物恐报、善人远离报、无恶不作报。

  【满业】 又名别报业,二业之一。

  【满分戒】 具足戒的别名。

  【满字教】 半满二教之一。见二教条。

  【漏】 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

  【漏戒】 漏失戒律,即破戒。

  【漏业】 有漏的业因。

  【漏质】 有漏的体质,即有烦恼垢染的身体。

  【漏缚】 漏与縳。漏是漏失的意思,缚是系缚的意思,两者都是烦恼的别名。

  【漏尽】 断尽一切的烦恼。

  【漏尽力】 十力之一。见十力条。

  【漏尽明】 漏尽智证明的简称。见三明条。

  【漏尽通】 漏尽智证通的简称。见六通条。

  【漏尽智】 断尽一切烦恼之阿罗汉的智。

  【漏尽智证明】 三明之一。见三明条。

  【漏尽智证通】 六通之一。见六通条。

  【漏尽比丘】 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

  【漏尽意解】 断尽一切烦恼之后心意获得解脱,这是小乘阿罗汉所证得之果。

  【漏尽无畏】 与漏尽无所畏同。

  【漏尽无所畏】 四无所畏之一,即在大众之中明言我已经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怖畏。

  【漏尽阿罗汉】 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渐悟】 逐渐觉悟。见二悟条。

  【渐教】 由浅入深的教法,如先说小乘然后才说大乘是。

  【渐断】 逐渐的断除。

  【渐次观】 天台宗三种止观之一,即先修数息观,渐进而修至极的实相观。

  【渐顿教】 渐教与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成功的教法;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在天台化仪四教中,藏通别三教属渐教,圆教属顿教。

  【琉璃】 一种青色的宝石,是七宝之一。

  【琉璃王】 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儿子,他嗣王位后,便率兵消灭迦毗罗卫国的释种,涅槃经叫他琉璃太子。

  【疑】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烦恼之一。

  【疑见】 对真理怀著犹豫不决的见解,是十种见之一。

  【疑使】 十使之一。见十使条。

  【疑结】 九结之一。见九结条。

  【疑盖】 五盖之一。见五盖条。

  【疑城胎宫】 阿弥陀佛的净土的边埵,有一座以七宝所庄严的宫殿,凡是怀著怀疑的心去念佛的人,将来就胎生到这宫殿中,可是在五百年间,不得听闻三宝之名。因为是疑惑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疑城,又因为是胎生的宫殿,所以叫做胎宫。

  【尽形寿】 尽我们这一世的身形和寿命。

  【尽未来际】 尽未来世的意思,亦即永恒之义。

  【尽虚空界】 尽十方虚空以为界,虚空无界,故无穷尽。

  【福分】 见二分条。

  【福行】 见三行条。

  【福因】 招感福报的业因,亦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福地】 寺院的德号,因寺院是生长福德之地。

  【福足】 见二足条。

  【福智】 …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三画~十五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