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十叁畫~十五畫▪P4

  ..續本文上一頁劫,即磨一叁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爲墨,每經一叁千大千世界便下一點,墨完了,而所經過的世界又全部碎爲微塵,再以每一微塵當作一劫來計算,這是表顯大通智勝佛出世迄今非常久遠的比喻。2.指五百塵點劫,即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叁千大千世界爲微塵,每經過一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國便下一微塵,微塵盡了,而所經過的世界又全碎爲微塵,再以每一微塵當作一劫來計算,這是表顯釋迦如來成佛迄今非常久遠的比喻。

  【境】 心所遊履和攀緣的境界,如色爲眼識所遊履,叫做色境,法爲意識所遊履,叫做法境等是。

  【境智】 境與智。所觀之理叫做境;能觀之心叫做智。

  【境行果】 境是所觀之境界,行是所修之聞思修叁慧,果是所證之菩提妙果。

  【境界般若】 五種般若之一。

  【壽相】 我人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壽命】 人的一期生命。

  【壽者】 一期生命存在于世間。

  【壽者相】 執一期生命的長短。此相一立,則不了知緣生如幻的道理,焚香祈禱,妄圖長命,永爲叁有束縛,而不得解脫。

  【實有】 實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諸法都是緣生的,無有實性,因而妄執它爲實有。

  【實我】 實在的我。我本來是五蘊假合而有的,離開了五蘊,那裏有實我的存在。

  【實空】 一切法皆因緣生,無有自性,故謂之實空。

  【實性】 真如的別名。仁王經說:“諸法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

  【實教】 見二教條。

  【實眼】 指五眼中之佛眼。

  【實智】 見二智條。

  【實經】 指一乘的經典。

  【實語】 真實的言語。

  【實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

  【實相印】 四法印之一,因實相是無始以來佛佛相傳的印玺,故名實相印,一切的小乘經皆以叁法印印之,一切的大乘經則以此實相印印之。

  【實相身】 諸佛叁身之一。見叁種身條。

  【實相義】 諸法實相的深義。

  【實相慧】 證悟諸法實相的智慧。

  【實相觀】 又名理觀。見二觀條。

  【實相法界】 又叫做法界實相。法華說實相,華嚴說法界,實相與法界,同體異名。見實相條。

  【實相法身】 華嚴宗所立五種法身之一。見五種法身條。

  【實相經典】 宣說實相妙理的經典。

  【實相念佛】 叁種念佛之一,所謂實相者,即指如來法身,衆生佛性,因這與萬法虛假的形相不同,故稱實相。念實相佛,即是念十方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

  【實相無相】 實相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種本體離諸一切之相,故說實相無相。

  【實相般若】 二般若之一。見二般若條。

  【實相無漏大海】 真如實相,離一切之妄染,故謂之無漏,是空真如。又因含藏一切之功德,故謂之海,是不空真如。

  【實相爲物二身】 實相身和爲物身。實相身是理佛,也就是法性法身;爲物身是事佛,也就是方便法身。

  【實報土】 實報無障礙土的簡稱。見四土條。

  【實報寂光】 實報無障礙土與常寂光土。見四土條。

  【實際】 真實到極點的意思,是真如法性的別名。

  【實際理地】 真如無相的境界。

  【實化二身】 實色身和化色身。見二色身條。

  【實乘菩薩】 指藏通別圓四教中之圓教的菩薩。

  【對治】 針對病情而治療,亦即斷除煩惱的意思。

  【對法】 1.梵語阿毗達磨,華譯爲對法。對是對觀對向之義,法是四谛涅槃之法,以無漏聖道的智慧去對觀四谛的道理和對向于涅槃的果實,故稱對法。2.叁藏中之論藏,亦名對法。

  【對法藏】 1.即論藏,爲叁藏之一。2.世親菩薩所造的俱舍論,梵名阿毗達磨俱舍,華譯爲對法藏。

  【慈】 願給一切衆生安樂的心,也就是仁愛心的無限擴大。

  【慈氏】 彌勒菩薩。

  【慈光】 佛菩薩偉大慈悲的光輝。

  【慈忍】 慈悲與忍辱。

  【慈門】 佛菩薩的慈悲法門。

  【慈尊】 慈氏菩薩,亦即彌勒菩薩。

  【慈航】 渡人脫離苦海的意思。

  【慈恩】 1.慈悲的恩德。2.唐朝法相宗的祖師玄奘,住在京兆大慈恩寺,後人叫他做慈恩大師。

  【慈恩家】 唐朝慈恩大師以法相宗成立一家,世稱慈恩家。

  【慈恩宗】 又名法相宗、唯識宗、相宗、有宗等,唐時玄奘到中印度,就學于戒賢論師,回來後住在慈恩寺,故號慈恩宗。見法相宗條。

  【慈恩叁觀】 見叁觀條。

  【慈恩八宗】 慈恩大師將佛教分爲八宗,即一、我法空有宗,指犢子部等;二、有法無我宗,指有部宗等;叁、法無去來宗,指大衆部等;四、現實假實宗,指說假部等,五、俗妄真實宗,指說出世部等;六、諸法但名宗,指一說部等;七、勝義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龍樹系;八、應理圓實宗,指華嚴法華等經及無著系。

  【慈雲】 宋杭州天竺靈山寺靈應尊者,名遵式,真宗賜號慈雲,天臺甯海人,于國清寺普賢像前燒一指,誓傳天臺之道。

  【慈雲忏主】 中國宋朝遵式法師,號慈雲,治定往生淨土忏儀,請觀音消伏毒害忏儀、金光明忏法等,因而後世稱爲慈雲忏主。

  【慈悲】 慈與悲。願給一切衆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衆生痛苦叫做悲。

  【慈悲衣】 袈裟。

  【慈悲觀】 慈悲一切衆生的觀法,爲五停心之一。

  【慈悲忏法】 釋氏通鑒說:梁武帝妃郗氏,其性酷妒,死後化爲巨蛇,一夜入後宮通夢于帝,求爲修功德使離苦,帝閱大藏,製慈悲忏法,請僧忏罪,後得化爲天人,于空中謝帝,帝畢生不複立後。

  【慈悲十二利】 有慈悲心的人將獲得十二種的利益,即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不喪、火不喪、在所得到、死升梵天。

  【慈心叁昧】 興發慈悲心的禅定。

  【慚】 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恥自己罪過的精神作用。

  【慚愧】 慚與愧。慚是對自己德學淺陋,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生愧心而止惡。

  【慢】 驕慢。

  【慢見】 十種見之一。見十種見條。

  【慢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慢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慢幢】 謂我慢心一起,便自高自大,好像幢旗高聳一樣。

  【悭】 不舍得把自己的東西施給人家。

  【悭貪】 悭與貪。自己的東西不舍得給人家叫做悭;看見人家的東西就想要叫做貪。

  【悭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悭法七報】 不肯向人說法或是不舍得把東西給人家的人,後世將得七種的惡報,即生盲報、愚癡報、生惡衆報、胎夭報、物恐報、善人遠離報、無惡不作報。

  【滿業】 又名別報業,二業之一。

  【滿分戒】 具足戒的別名。

  【滿字教】 半滿二教之一。見二教條。

  【漏】 煩惱的別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于叁惡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無煩惱之法就叫做無漏法。

  【漏戒】 漏失戒律,即破戒。

  【漏業】 有漏的業因。

  【漏質】 有漏的體質,即有煩惱垢染的身體。

  【漏縛】 漏與縳。漏是漏失的意思,縛是系縛的意思,兩者都是煩惱的別名。

  【漏盡】 斷盡一切的煩惱。

  【漏盡力】 十力之一。見十力條。

  【漏盡明】 漏盡智證明的簡稱。見叁明條。

  【漏盡通】 漏盡智證通的簡稱。見六通條。

  【漏盡智】 斷盡一切煩惱之阿羅漢的智。

  【漏盡智證明】 叁明之一。見叁明條。

  【漏盡智證通】 六通之一。見六通條。

  【漏盡比丘】 斷盡一切煩惱的比丘,即阿羅漢。

  【漏盡意解】 斷盡一切煩惱之後心意獲得解脫,這是小乘阿羅漢所證得之果。

  【漏盡無畏】 與漏盡無所畏同。

  【漏盡無所畏】 四無所畏之一,即在大衆之中明言我已經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怖畏。

  【漏盡阿羅漢】 斷盡一切煩惱的阿羅漢。

  【漸悟】 逐漸覺悟。見二悟條。

  【漸教】 由淺入深的教法,如先說小乘然後才說大乘是。

  【漸斷】 逐漸的斷除。

  【漸次觀】 天臺宗叁種止觀之一,即先修數息觀,漸進而修至極的實相觀。

  【漸頓教】 漸教與頓教。漸教是由淺入深逐漸成功的教法;頓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在天臺化儀四教中,藏通別叁教屬漸教,圓教屬頓教。

  【琉璃】 一種青色的寶石,是七寶之一。

  【琉璃王】 舍衛國波斯匿王的兒子,他嗣王位後,便率兵消滅迦毗羅衛國的釋種,涅槃經叫他琉璃太子。

  【疑】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煩惱之一。

  【疑見】 對真理懷著猶豫不決的見解,是十種見之一。

  【疑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疑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疑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疑城胎宮】 阿彌陀佛的淨土的邊埵,有一座以七寶所莊嚴的宮殿,凡是懷著懷疑的心去念佛的人,將來就胎生到這宮殿中,可是在五百年間,不得聽聞叁寶之名。因爲是疑惑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疑城,又因爲是胎生的宮殿,所以叫做胎宮。

  【盡形壽】 盡我們這一世的身形和壽命。

  【盡未來際】 盡未來世的意思,亦即永恒之義。

  【盡虛空界】 盡十方虛空以爲界,虛空無界,故無窮盡。

  【福分】 見二分條。

  【福行】 見叁行條。

  【福因】 招感福報的業因,亦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福地】 寺院的德號,因寺院是生長福德之地。

  【福足】 見二足條。

  【福智】 …

《佛學常見辭彙 十叁畫~十五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