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稱爲叁賢,僅算是資糧位,十位稱爲十聖,才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茲列表說明如下:
┌十住(第一發心住內,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須經一萬大劫)┐資 初 │十行 ├糧 僧 │十回向────────────────────────────┘位 只─┤ 暖──────────┐四尋思觀──────────────┐ 劫 │ 頂──────────┘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實智──────────────┘位 ┌入心────────────────通達位(即見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叁地 │ 僧─┤四地 │ 只 │五地 │ 劫 │六地 ├修習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叁 ┌八地 │ 僧─┤九地 │ 只 │十地 │ 劫 └等覺───────────────┘ 妙覺────────────────────────────究竟位
|
【大乘心】 合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等叫做大乘心。
【大乘宗】 佛滅後,諸宗紛紛成立,其中求羅漢之證悟者爲小乘宗,求作佛者爲大乘宗。
【大乘法】 菩薩所修的道法。
【大乘經】 說明成佛之道的經典,如華嚴般若等諸經是。
【大乘教】 大乘的教法,亦即說明六度萬行的法門。
【大乘戒】 又名菩薩戒,即菩薩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網經中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及善戒經中所說的叁聚淨戒是,天臺宗謂之圓頓戒,真言宗謂之叁昧耶戒,禅宗謂之無相心地戒。
【大乘叁藏】 大乘的經律論叁藏,華嚴經等爲經藏,梵網經等爲律藏,阿毗達磨經等爲論藏。
【大悲】 偉大的悲心。
【大悲咒】 千手陀羅尼的別名。千手經說:“若能稱誦大悲咒,淫欲火滅邪心除。”
【大悲菩薩】 指觀世音菩薩。諸佛菩薩都有偉大的悲心,但見觀世音菩薩是慈悲門之主,故獨得大悲的稱呼。
【大悲闡提】 指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他們發願衆生度盡方成佛道,而衆生無盡,故成佛亦無期。闡提是極難成佛的意思。
【大悲叁念住】 佛以大悲攝化衆生,常住于叁種之念中,名大悲叁念住。一、衆生信佛,佛不生歡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衆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叁、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與憂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叁念住。
【大慈】 偉大的慈心。
【大慈尊】 指彌勒菩薩。彌勒華譯慈氏,以慈得名。心地觀經雲:“彌勒菩薩法王子,最初發心不食肉,是故得名爲慈氏。”
【大慈大悲】 偉大的慈心和悲心。給衆生樂叫做慈;拔衆生苦叫做悲。
【大定】 指能斷一切妄惑的定。
【大定智悲】 大定大智大悲,此叁是佛的叁德。佛心澄明寂靜叫做大定;因澄明的緣故,遍照一切法界,叫做大智;因遍照一切法界的緣故,對于痛苦的衆生生起救濟的心,叫做大悲。
【大覺】 偉大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凡夫無覺悟,聲聞緣覺菩薩雖有覺悟但不大,只有佛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稱爲大覺。
【大覺母】 文殊師利菩薩的別名。
【大叁災】 指世界將毀壞時所發生的水災火災風災。世界過了住中劫便入壞中劫,在壞中劫的二十小劫中,前十九小劫,壞有情世間,最後一小劫,壞器世間。火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初禅天,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二禅天,風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叁禅天,四禅天以上,則無叁災之難。
【大人相】 佛是一切衆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稱爲大人相。
【大比丘】 年歲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
【大沙門】 1.佛的尊稱。2.比丘的通稱。
【大明咒】 指放大光明以破除衆生迷闇的陀羅尼。明是咒的別名,大明就是大咒。
【大涅槃】 成佛。
【大法雨】 (喻)偉大的佛法能滋潤枯渴的衆生,好像雨水能潤澤大地一樣。
【大法螺】 (喻)佛法的聲音能驚醒夢中的人。
【大法鼓】 佛陀的大法能警醒生死之漫漫長夜,故以鼓喻之。
【大妄語】 言語不誠實,欺騙他人,叫做妄語。于聖道中,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或說我受天龍鬼神的供養等語,以诳愚人,以取利養,皆名大妄語,其罪很重,死後當入大地獄。
【大施主】 實行大布施的人。
【大地法】 又名遍大地法,一切善惡的心,名爲大地,大地的心所有法,即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叁摩地等十個心所,與一切心相應而生,乃心動時必起的作用,故名大地法。
【大度師】 大導師的意思。
【大寂定】 又名大寂定叁昧,或大寂靜妙叁摩地,即如來所入的禅定,因此禅定脫離一切的散動,究竟而寂靜,故名大寂。
【大衆部】 佛滅後衆弟子在王舍城外靈鹫山七葉窟內外結集經典,在窟內結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結集的,名大衆部。
【大菩提】 偉大的正覺。菩提即正覺的意思。聲聞緣覺菩薩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慧偉大而圓滿,故名大菩提。
【大惡象】 (喻)惡心狂亂如大惡象之馳騁奔逸,既難捕捉又難調伏。
【大藏經】 將佛教的經律論叁藏,及曆代後賢著作,彙集成爲完整的典籍,名之爲大藏經,或一切經,簡稱藏經。
【大灌頂】 一種在吾人頂上灌下五瓶誓水的儀式,亦即與衆結緣或傳密法時所實行的儀式。灌頂是洗掉罪惡注入功德的意思。
【大寶積】 經名。宣說大乘之理爲大,聖財充滿爲寶,攝諸法門爲積。
【大勢至】 菩薩名,爲西方叁聖之一。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叁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大攝受】 佛的德號,因佛以大慈悲來攝受一切衆生。
【大威德】 大威與大德。有伏惡之勢曰大威,有護善之功曰大德。
【大方等】 又名大方廣,即所說的道理不但廣大方正而且平等。
【大方廣】 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廣是廣大的意思,是諸大乘經的通名。
【大力廣佛】 證得廣大方正之道理的佛。
【大梵天】 梵是清淨的意思,爲離淫欲之色界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爲大梵天。
【大梵天王】 又名大梵王,或梵王,因大梵王是初禅天之王,故名大梵天王。
【大圓覺】 廣大圓滿的覺悟,亦即佛的大智。
【大圓鏡智】 佛四智之一。見四智條。
【大千世界】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爲金輪,再下爲火輪,再下爲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爲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堿海,堿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堿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爲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叁天,爲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叁天,爲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叁禅叁天,爲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爲一大千世界。因爲這中間有叁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爲叁千大千世界。
【大小互入】 謂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可入小,小可容大。
【大小二乘】 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爲宗旨;小乘是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爲宗旨。若從經藏裏的經本分之,四阿含等羅漢系經典爲小乘,般若法華華嚴等菩薩系經典爲大乘。
【大日叁部】 見叁部秘經條。
【大日如來】 梵名叫做摩诃毗盧遮那,摩诃是大的意思,毗盧遮那是日的意思,故華譯爲大日。又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爲遍照如來,是密教的本尊。
【大白牛車】 法華經以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這叁乘都是權乘,大白牛車喻佛乘,這一乘才是實乘。
【大自在天】 又名摩醯首羅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叁目。
【大忍法界】 娑婆世界。
【大事因緣】 見一大事因緣條。
【大地善法】 謂信、不放逸、輕安、舍、慚、愧、無貪、無嗔、不害、勤等十法,與一切善心,相應而起,故名大地善法。
【大般涅槃】 梵語摩诃般涅槃那,譯義摩诃爲大,是贊美寂靜之德,般爲入,是歸趣之義,涅槃爲滅,是滅煩惱及身心之義,那爲息,是安息之義,合之爲大入滅息,簡稱爲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畢,歸于圓寂的意思。
【大恩教主】 指釋迦牟尼世尊,因世尊對衆生的恩德廣大,而且是教法之主,所以稱爲大恩教主。
【大陰界入】 大是四大,陰是五陰,界是十八界,…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