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圆融】 事理圆融、事事圆融、理理圆融。事理圆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与水之相即;事事圆融者,即如波与波之相即;理理圆融者,即如水与水之相即。
【三种律仪】 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别解脱律仪之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恶,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静虑是禅定的别名,行者入于禅定时,身中自然发出防非止恶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即与定同时共生的戒法;无漏律仪是圣者发无漏智时,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恶的无漏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无漏律仪,亦名道共戒,即与道同时共生的戒法。
【三种回向】 三种的回向心。观无量寿经说:“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三种世间】 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就是吾人五阴合成的色身;众生世间就是吾人身体以外有生命的一切众生;国土世间就是吾人身体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
【三种阐提】 阐底迦、阿阐提迦、阿颠底迦。阐底迦又名断善根阐提,即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的人;阿阐提迦又名大悲阐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萨,因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故成佛亦遥遥无期;阿颠底迦又名无性阐提,即根本没有毕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品忏悔】 往生礼赞说:“忏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热行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彻热,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
【三种悔法】 一、作法忏,即我们做错了事,须向大众忏悔,看犯了什么罪,便用什么方法去忏;二、取相忏,即自认业障很重,便向佛菩萨忏悔,请求证明,以感瑞相为期,如见佛来摩顶,或佛菩萨现于其前是;三、无生忏,也叫做实相忏,即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真理,了知诸法如幻如化,罪恶也是如幻如化,这样罪业即可忏除。
【三转法錀】 1.简称三法錀。见三法錀条。2.佛成道后,首在鹿野宛,说四谛法,度五比丘,是为初转法錀。嗣后又复重说三次,故亦称三转法錀。三转的不同处是:一、示转,佛对利根者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见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二、劝转,佛对中根者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奉行。三、证转,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兹列表说明如
下:
┌初转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
┌苦谛─苦果─┤次转 劝修:此是苦,汝应知 │
│ └三转 作证:此是苦,我已知 │
│ ┌初转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
三 │集谛─苦因─┤次转 劝修:此是集,汝应断 │ 三
转 │ └三转 作证:此是集,我已断 │ 又 转
四 ─┤ ┌初转 示相:此是灭,可证性 ├─ 十
圣 │灭谛─乐果─┤次转 劝修:此是灭,汝应证 │ 称 二
谛 │ └三转 作证:此是灭,我已证 │ 法
│ ┌初转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 轮
└道谛─乐因─┤次转 劝修:此是道,汝应修 │
└三转 作证:此是道,我已修 ┘
【三不善根】 即贪嗔痴三毒。
【三不坚法】 身不坚、命不坚、财不坚。
【三不净肉】 与三净肉相反之肉,即我眼见它被杀时的情景的肉、我耳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的肉、有疑为我而杀的肉,这三种肉都是持戒的比丘所不可食的。
【三生成佛】 华严宗所立,谓以过去现在未来三生而成佛。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未来世之生证道得果。
【三解脱门】 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门。一、空解脱门,是了达诸法本空,而不著于空;二、无愿解脱门,是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三、无相解脱门,是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
【三祇百劫】 谓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万行,又于百劫间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业,最后才能成佛。
【三经一论】 净土门所依的经论,即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净土论。
【三长斋月】 又叫做三斋月,即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从早到晚,每日不过中食之戒。长斋是在那个月份里长续持斋的意思。
【三会说法】 弥勒菩萨将来在龙华树下成佛时,初会说法,度九十六亿人,二会说法,度九十四亿人,三会说法,度九十二亿人。
【三耶三菩】 与三藐三菩提同。
【三耶三佛】 又名三藐三佛陀,华译为正遍知、正遍觉、等正觉等,是如来十号之一。
【三藐三佛陀】 佛十号之一。见三耶三佛条。
【三藐三菩提】 华译为正等觉,或正等正觉。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条。
【三一二乘】 三乘和一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华经所说是。若配于天台之四教,则藏通二教为三乘,别圆二教为一乘。若配于华严之五教,则小始二教为三乘,终顿圆三教为一乘。若配于诸宗,则三论、法、相、成实、俱舍等四宗为三乘,华严、天台等为一乘。
【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痫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三十二应】 楞严经所说观音菩萨普门示现之三十二应身,即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罗伽身、人身、非人身。
【三十三身】 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观音菩萨普门示现之三十三种变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侯罗伽身、执金刚神身。
【三十五佛】 佛说决定毗尼经说犯了五无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忏悔。三十五佛者,即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婆留那佛、水天佛、坚德佛、旃檀功德佛、无量掬光佛、光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华佛、莲华光游戏神通佛、财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红炎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战胜佛、善游步佛、周匝庄严功德佛、宝华游步佛、宝莲华善住婆罗树王佛。
【三十六鬼】 镬身饿鬼、针口饿鬼、食吐鬼、食粪鬼、无食鬼、食气鬼、食法鬼、食水鬼、希望鬼、食睡鬼、食发鬼、食血鬼、食肉鬼、食香鬼、疾行鬼、伺便鬼、地下鬼、神通鬼、炽燃鬼、伺婴儿便鬼、欲色鬼、住海渚鬼、使执杖鬼(即阎魔王)、食小儿鬼、食人精气鬼、罗刹鬼、火炉烧食鬼、住不净巷陌鬼、食风鬼、食火炭鬼、食毒鬼、旷野鬼、住冢间食热灰土鬼、树中住鬼、住四交道鬼、杀身饿鬼。
【三十七道品】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菩提分法】 见三十七道品条。
【大】 梵语摩诃,华译为大,是自体宽广、周遍包含、多、胜、妙、不可思议等的意思。
【大士】 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
【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愿心。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
【大定】 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
【大我】 伟大的真我。如佛得八大自在与离一切烦恼系缚的涅槃真我,才能称为大我。
【大戒】 1.指大小乘的具足戒。2.大乘戒的通称。
【大雄】 佛的德号,因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
【大德】 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
【大种】 即地水火风四大,此四者周遍于一切法,故名为大,能造色法,故名为种,色香等一切物质,皆此四大所生,不能离四大而有,故称为大种。
【大身】 指佛周遍虚空的真身。
【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大师】 道德学问足以为人师表的人。
【大咒】 诸佛的咒语有大咒小咒和心咒等三种的分别,咒语最多的叫做大咒,咒语不多的叫做小咒,咒语很少的叫做心咒。
【大空】 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谓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大姊】 优婆夷的通称。
【大乘】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