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種圓融】 事理圓融、事事圓融、理理圓融。事理圓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與水之相即;事事圓融者,即如波與波之相即;理理圓融者,即如水與水之相即。
【叁種律儀】 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別解脫律儀之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戒所以各別解除身口意之惡,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內的善無表色,合于律儀,故名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靜慮是禅定的別名,行者入于禅定時,身中自然發出防非止惡的無表色,合于律儀,故名靜慮律儀,亦名定共戒,即與定同時共生的戒法;無漏律儀是聖者發無漏智時,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惡的無漏無表色,合于律儀,故名無漏律儀,亦名道共戒,即與道同時共生的戒法。
【叁種回向】 叁種的回向心。觀無量壽經說:“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
【叁種世間】 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就是吾人五陰合成的色身;衆生世間就是吾人身體以外有生命的一切衆生;國土世間就是吾人身體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
【叁種闡提】 闡底迦、阿闡提迦、阿顛底迦。闡底迦又名斷善根闡提,即起大邪見斷一切善根的人;阿闡提迦又名大悲闡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發願衆生度盡方成佛道,而衆生無盡,故成佛亦遙遙無期;阿顛底迦又名無性闡提,即根本沒有畢竟涅槃之性的人。
【叁品忏悔】 往生禮贊說:“忏悔有叁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忏悔。”
【叁種悔法】 一、作法忏,即我們做錯了事,須向大衆忏悔,看犯了什麼罪,便用什麼方法去忏;二、取相忏,即自認業障很重,便向佛菩薩忏悔,請求證明,以感瑞相爲期,如見佛來摩頂,或佛菩薩現于其前是;叁、無生忏,也叫做實相忏,即以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真理,了知諸法如幻如化,罪惡也是如幻如化,這樣罪業即可忏除。
【叁轉法錀】 1.簡稱叁法錀。見叁法錀條。2.佛成道後,首在鹿野宛,說四谛法,度五比丘,是爲初轉法錀。嗣後又複重說叁次,故亦稱叁轉法錀。叁轉的不同處是:一、示轉,佛對利根者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見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聞即悟。二、勸轉,佛對中根者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使其信受奉行。叁、證轉,佛恐鈍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爲證,以明非虛,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慮。茲列表說明如
下:
┌初轉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
┌苦谛─苦果─┤次轉 勸修:此是苦,汝應知 │
│ └叁轉 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
│ ┌初轉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
叁 │集谛─苦因─┤次轉 勸修:此是集,汝應斷 │ 叁
轉 │ └叁轉 作證:此是集,我已斷 │ 又 轉
四 ─┤ ┌初轉 示相:此是滅,可證性 ├─ 十
聖 │滅谛─樂果─┤次轉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 │ 稱 二
谛 │ └叁轉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 法
│ ┌初轉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 輪
└道谛─樂因─┤次轉 勸修:此是道,汝應修 │
└叁轉 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
【叁不善根】 即貪嗔癡叁毒。
【叁不堅法】 身不堅、命不堅、財不堅。
【叁不淨肉】 與叁淨肉相反之肉,即我眼見它被殺時的情景的肉、我耳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的肉、有疑爲我而殺的肉,這叁種肉都是持戒的比丘所不可食的。
【叁生成佛】 華嚴宗所立,謂以過去現在未來叁生而成佛。于過去生見佛聞法,植佛種子,于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未來世之生證道得果。
【叁解脫門】 叁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一、空解脫門,是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于空;二、無願解脫門,是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叁、無相解脫門,是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入于中道。
【叁祇百劫】 謂菩薩于叁大阿僧祇劫間修六度萬行,又于百劫間修召感叁十二相之福業,最後才能成佛。
【叁經一論】 淨土門所依的經論,即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淨土論。
【叁長齋月】 又叫做叁齋月,即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從早到晚,每日不過中食之戒。長齋是在那個月份裏長續持齋的意思。
【叁會說法】 彌勒菩薩將來在龍華樹下成佛時,初會說法,度九十六億人,二會說法,度九十四億人,叁會說法,度九十二億人。
【叁耶叁菩】 與叁藐叁菩提同。
【叁耶叁佛】 又名叁藐叁佛陀,華譯爲正遍知、正遍覺、等正覺等,是如來十號之一。
【叁藐叁佛陀】 佛十號之一。見叁耶叁佛條。
【叁藐叁菩提】 華譯爲正等覺,或正等正覺。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條。
【叁一二乘】 叁乘和一乘。叁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華經所說是。若配于天臺之四教,則藏通二教爲叁乘,別圓二教爲一乘。若配于華嚴之五教,則小始二教爲叁乘,終頓圓叁教爲一乘。若配于諸宗,則叁論、法、相、成實、俱舍等四宗爲叁乘,華嚴、天臺等爲一乘。
【叁十二相】 又名叁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叁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缦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痫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叁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叁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绀青,叁十睫如牛王,叁十一眉間白毫,叁十二頂成肉髻。
【叁十二應】 楞嚴經所說觀音菩薩普門示現之叁十二應身,即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羅伽身、人身、非人身。
【叁十叁身】 法華經普門品所說,觀音菩薩普門示現之叁十叁種變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侯羅伽身、執金剛神身。
【叁十五佛】 佛說決定毗尼經說犯了五無間業的人,應在叁十五佛之前至心忏悔。叁十五佛者,即釋迦牟尼佛、金剛不壞佛、寶光佛、龍尊王佛、精進軍佛、精進喜佛、寶火佛、寶月光佛、現無愚佛、寶月佛、無垢佛、離垢佛、勇施佛、清淨佛、清淨施佛、婆留那佛、水天佛、堅德佛、旃檀功德佛、無量掬光佛、光德佛、無憂德佛、那羅延佛、功德華佛、蓮華光遊戲神通佛、財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稱功德佛、紅炎幢王佛、善遊步功德佛、鬥戰勝佛、善遊步佛、周匝莊嚴功德佛、寶華遊步佛、寶蓮華善住婆羅樹王佛。
【叁十六鬼】 镬身餓鬼、針口餓鬼、食吐鬼、食糞鬼、無食鬼、食氣鬼、食法鬼、食水鬼、希望鬼、食睡鬼、食發鬼、食血鬼、食肉鬼、食香鬼、疾行鬼、伺便鬼、地下鬼、神通鬼、熾燃鬼、伺嬰兒便鬼、欲色鬼、住海渚鬼、使執杖鬼(即閻魔王)、食小兒鬼、食人精氣鬼、羅刹鬼、火爐燒食鬼、住不淨巷陌鬼、食風鬼、食火炭鬼、食毒鬼、曠野鬼、住冢間食熱灰土鬼、樹中住鬼、住四交道鬼、殺身餓鬼。
【叁十七道品】 又名叁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叁十七品,爲修道的重要資糧,故名叁十七道品。
【叁十七菩提分法】 見叁十七道品條。
【大】 梵語摩诃,華譯爲大,是自體寬廣、周遍包含、多、勝、妙、不可思議等的意思。
【大士】 菩薩的通稱。士是事的意思,指成辦上求佛果,下化衆生的大事業的人,如觀世音菩薩即叫做觀音大士。
【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願心。
【大千】 叁千大千世界。
【大定】 指能斷一切妄惑的定。
【大我】 偉大的真我。如佛得八大自在與離一切煩惱系縛的涅槃真我,才能稱爲大我。
【大戒】 1.指大小乘的具足戒。2.大乘戒的通稱。
【大雄】 佛的德號,因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
【大德】 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
【大種】 即地水火風四大,此四者周遍于一切法,故名爲大,能造色法,故名爲種,色香等一切物質,皆此四大所生,不能離四大而有,故稱爲大種。
【大身】 指佛周遍虛空的真身。
【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爲一大劫。
【大師】 道德學問足以爲人師表的人。
【大咒】 諸佛的咒語有大咒小咒和心咒等叁種的分別,咒語最多的叫做大咒,咒語不多的叫做小咒,咒語很少的叫做心咒。
【大空】 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謂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大姊】 優婆夷的通稱。
【大乘】 梵語摩诃衍,華譯爲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爲宗旨,最…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