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了摄化众生,时常安住在三种之念中。第一念住是众生信佛佛也不生欢喜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第二念住是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第三念住是同时有一类众生信佛一类众生不信佛,佛知道了也不生欢喜与忧戚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
【三念处】 见三念住条。
【三烦恼】 即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见三惑条。
【三不退】 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
【三具足】 三种在佛前供养的器具,即花瓶、蜡烛台、香炉。
【三资粮】 修净土法门的人所应具备的三种资粮,即信、愿、行。信是相信西方确有极乐世界;愿是愿离这个苦世界;行是念佛名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毋令忘失。
【三般若】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
【三时业】 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现在作业现生就受果报;顺次受业是现生作业次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现生作业要于二生以后才受果报。
【三时教】 法相宗将释尊一生所说的经教,判为三时:第一、释尊成道之初,一切外道凡夫,执著实我,故在四阿含经中,为说五蕴法,说明我乃是五蕴等法假合,若加分析,则但有法而无我,是为我空法有论,属小乘有教,又名初教。第二、二乘行人,初闻有教,虽解我空,尚执法有,佛为除彼等法执故,说诸部般若经,显示一切法皆无自性,廓然大空,是为我法二空论,属大乘空教。第三、佛恐行人,闻空教后,复起空执,一味执空,如此则无法可修,无佛道可成,落入断灭空,于是又说解深密等经,演唯识三性等教,开示境无识有,圆成实性,非是断灭,令悟入中道实相,是为境空心有论,属大乘中道教。
【三时年限】 指佛法在世的三个时期年限,诸经所说略有不同,大悲经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大集月藏经,贤劫经和摩耶经等则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万年之说。
【三通力】 见三明条或三达条。
【三庄严】 三种庄严国土的事物,即事庄严、法庄严、人庄严。事庄严是以色声香味等事物作庄严;法庄严是以种种胜妙的法音作庄严;人庄严是声闻菩萨等圣人。
【三无为】 小乘立三无为,即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用真智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证无为之境界、名择灭无为;凡事无能生之因缘,或有因而缺缘,则毕竟不生,合于无为宗旨,名非择灭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名虚空无为。
【三无性】 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是说一切遍计所执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实有;生无性是说一切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生则无有实性;胜义无性是说诸法胜义原无生灭,本不可说,故无有实性。
【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的意思。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如,本无差别,其差别只在迷悟两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无漏根】 是二十二根中最后的三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当知根是由于其中意、乐、善、舍、及信、勤、念、定、慧九根,在见道位修习,对于四谛理欲知而未曾知,故名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是前九根进至修道位断惑证实,对四谛理已数数了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无学道位,已知四谛,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对四谛之理,已具知证知了。
【三无漏学】 即戒定慧三学,因修之能得无漏道果。
【三善根】 即无贪、无嗔、无痴,因它们是生无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三善道】 天、人、阿修罗。天属上善,人属中善,阿修罗属下善。
【三颠倒】 一、想颠倒,即思想上的颠倒错误,即妄想;二、见颠倒,见解上的颠倒错误,即邪见;三、心颠倒,由妄心邪识一切事物,是诸颠倒的根本。
【三善知识】 三种的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教授我知识的老师;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励的同学或朋友;外护善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时费用的施主。
【三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三菩提】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三种有】 相待有、假名有、法有。有是有名或有实的意思,相待有之待是对待之义,如对于长而有短,对于短而有长,对于境而有心,对于心而有境是;假名有之假是虚假不实之义,如假四大之和合名为瓶,假五蕴之和合名为人,即是有假名而无实体的意思;法有者,精神与物质方面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由缘生便无自性,虽无自性,但不像兔角龟毛那样只有名而无实。
【三种禅】 小乘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如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十一切处等,皆属小乘禅;若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若于一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三种相】 1.标相、形相、体相。标相者,如见烟便知道是火是;形相者,如长短方圆之形状是;体相者,体质也,如火以热为体质是。2.指智度论所说的假名相、法相、无相相。假名相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假的;法相是诸法虽然假的,而幻相不无;无相相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之相。
【三种爱】 境界爱、自体爱、当生爱。境界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眷属家财等的爱著心;自体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自己身体的爱著心;当生爱是人生临终时,对于当来生处的爱著心。
【三种常】 本性常、不断常、相继常。本性常是说法身佛永不生灭,本性常住;不断常是说报身佛的智德永无间断的生起;相续常是说化身佛灭度之后,又再化现,永不继绝。
【三种大智】 无师智、自然智、无碍智。
【三种成佛】 理具成佛、加持成佛、显得成佛。诸佛理智,于凡夫身中,圆满具足,与大日如来相同,是名理即成佛;众生既具本觉的功德,再修习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之身,与佛无异,是名加持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证入无上悉地,而显现法性之万德,是名显得成佛。以上三种成佛,是真言宗所说。
【三种精进】 一、披甲精进,即要像将军披甲上阵一样,勇往直前,不畏一切;二、摄善精进,即努力修习一切善法,与道锲而不舍,须臾不离;三、利乐精进,即不但要自我净化,而且要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
【三种布施】 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无畏施是以无畏施于人,救人之厄难。
【三种菩提】 1.方便菩提、实智菩提、真性菩提。这三种菩提,实在就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三种佛性,方便菩提就是缘因佛性,实智菩提就是了因佛性,真性菩提就是正因佛性。依文字般若,能证得方便菩提,依观照般若,能证得实智菩提,依实相般若,能证得真性菩提。2.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独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自观花开花谢而得到的正觉;无上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的最高菩提。
【三种见惑】 俱生见惑、推理见惑、发得见惑。俱生见惑是与生俱来的见惑;推理见惑是在遇到某种事情时由推理而生的见惑;发得见惑是修学问等而得坚固的见惑。
【三种三观】 别相三观、通相三观、一心三观。别相三观是于别途观三谛;通相三观是于一观之中圆通三谛;一心三观是于一心之中观三谛。
【三种念佛】 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有二种,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相念;实相念佛是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是佛法身。
【三种身苦】 老、病、死。
【三种忍行】 于身口意三处行持忍辱。
【三种法相】 与三性同。见三性条。
【三种思惑】 俱生思惑、依见思惑、界系思惑。俱生思惑是与生俱来的思惑;依见思惑是跟著见惑而生的思惑;界系思惑是三界九地所系的思惑。
【三种供养】 利供养、敬供养、行供养。利供养是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敬供养是以赞叹恭敬作供养;行供养是以修行妙法作供养。
【三种慈悲】 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是对一切众生都视如父母兄妹眷属,常起与乐拔苦的心,这是凡夫或未断烦恼的有学人所起的慈悲;法缘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对众生随力随意拔苦与乐,这是已断烦恼达于法空的三乘圣人所起的慈悲;无缘慈悲是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愍爱护的心,这是诸佛所独有的慈悲。
【三种清净】 心清净、身清净、相清净。心清净是不生染心、嗔心、憍慢心、悭贪心、邪见心等;身清净是由于心清净之故,所以不再受后生,常得化生;相清净是由于心身都已清净,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庄严其身。…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