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P18

  ..续本文上一页;恶业是恶劣的行为造作;无记业是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作业。3.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漏业是有烦恼的作业,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报,乃凡夫的作业;无漏业是无烦恼的作业,可召感方便有余土的果报,乃二乘人的作业;非漏非无漏业可召感实报土的果报,乃菩萨的作业。4.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此生造业此生就受果报;顺生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在来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到二生以后才受果报。5.罪业、福业、不动业。罪业就是罪恶之业,造了罪恶之业,将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受苦;福业就是福德之业,造了福德之业,将来就会招感人天的福报,享受世界上的福乐;不动业是约所修的禅定说的,如修四禅定,将来就会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无色定,将来就会生到无色界天去,在色无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乐,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业。

  【三业供养】 身业供养、口业供养、语业供养。身业供养是身体至诚的礼敬三宝;口业供养是口至诚的赞叹如来的功德;意业供养是意至诚的想念佛的相好。

  【三业相应】 身语意很一致的意思。

  【三聚】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证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三聚就是三类众生的意思。

  【三聚圆戒】 谓在三聚净戒中,每一戒都互具互融,就以杀生戒来说,远离杀生的恶行,就是摄律仪,为增长慈悲心,就是摄善法,为保护众生,就是摄众生。

  【三聚净戒】 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摄众生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是自利,摄众生戒是利他,合自他两利叫做二利圆满,为大乘学者所应共持。

  【三摩】 梵语三摩地的简称。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三摩半那】 定的别名。

  【三摩地法】 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修习三密平等之三摩地。

  【三摩耶道】 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阐明三密平等的道法,故名三摩耶道。三摩耶就是平等的意思。

  【三摩钵底】 又作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等,是禅定的一种。

  【三轮】 1.指佛的身口意三业,因佛的身口意三业能摧破一切众生的惑业。2.神通轮、记心轮、教诫轮。神通轮又名神变轮,即佛以身业现出种种的神变,以引导众生起信正教;记心轮是佛以意业去识别他人的心;教诫轮又名正教轮,即佛以口业去教诫众生,使能依法修行,此三种是佛的身口意作用,首先以神通去化导众生,次以记心鉴机施教,最后则教诫以使众生起行正道。3.神足轮、说法錀、忆念轮。神足轮即神通轮;说法錀即教诫轮;忆念轮是佛使众生忆念教法,以便去邪归正。此三也是佛的身口意作用,为律藏所说。4.指风轮、水轮、金轮。5.指惑、业、苦。人们因惑造业,因业受苦,又因苦而起惑造业,如此像车轮旋转一般,故谓之三轮。

  【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如果心中存有三轮相,便是有相三轮,不能算是真的布施波罗蜜行,若无此三轮相,所谓施恩不望报,那才是清净的布施波罗蜜。

  【三轮体空】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

  【三轮世界】 建立在三轮之上的世界。佛经说在我们这世界的最下层有一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为一世界,故此世界称为三轮世界。

  【三论】 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中论因申明大乘中道实相之理,故名中论,为龙树菩萨所造;十二门论因申明十二个法门,故名十二门论,也是龙树菩萨所造;百论本来是二十品,因每品各有五偈,依其偈数故名百论,为龙树之弟子提婆菩萨所造。

  【三论宗】 依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而立宗,故名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等。此宗破斥外道的邪见与迷执,说宇宙万事万物都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因缘的关系而变动,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在印度以文殊、马鸣、龙树等菩萨为祖,在中国则以东晋时鸠摩罗什为始祖。

  【三谛】 空谛、假谛、中谛。空是说空无自体;假是说但有缘生假相;中是说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实理。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

  【三谛圆融】 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三归】 又名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入正道;归依法是我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三归五戒】 在家的男女,初受三归,次受五戒,便成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三藏】 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三藏教】 天台宗所立四教之一,指小乘教,因佛入灭之后,大迦叶等结集经律论三藏时,偏重于收集小乘的教理,故叫小乘为三藏教。

  【三藏法师】 称呼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比丘。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三宝】 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

  【三宝物】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盖等,即佛物;经典纸张笔墨等,即法物;僧房田园衣钵等,即僧物。

  【三宝藏】 1.指佛法僧,因佛法僧含藏一切的功德。2.指经律论三藏。

  【三能变】 谓一切法都要经过这三种识的合作之力,才能现起,才能存在。初能变的是阿赖耶识,当某一业的种子成熟时,即具有能变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缘,便变现起来,名为异熟能变;次能变的是第七末那识,这是说业的种子虽然成熟,然而也倚赖于末那识不断的执我,发挥它恒审思量的作用,然后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为思量能变;第三能变的是前六识,这是说虽然七八两识,具有能变的性能,然而若没有六识依六根,了别六尘,则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为了别能变。

  【三三昧】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三三摩地】 见三三昧条。

  【三支】 见三支比量条。

  【三支比量】 即宗、因、喻,为因明学(佛教的论理学)所讲,是在与人辩论理法时用的。在辩论理法时,先立出自己的宗义,再用因来说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事物来作譬喻,来证明自己的立论不错。

  【三千界】 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

  【三千性相】 世间有三种,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与国土世间,每一种世间,各有一千的性,一千的相,三种世间,就有三千性,三千相,所以叫做三千性相。

  【三千威仪】 三千是形容数目很多,此三千威仪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细行仪。

  【三千净行】 即修一念三千妙观的净行。

  【三千实相】 诸法实相的意思。三千是天台宗称一切诸法之语,亦是很多的意思。

  【三千大千世界】 见大千世界条。

  【三分】 1.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讲明这一部经为什么因缘说的;正宗分是一部经的正文;流通分是劝大家把这一部经流通与称赞这一部经的利益。2.相分、见分、自证分。又名三量。见三量条。

  【三分别】 在一个意识中便有三种的分别,即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

  【三部】 1.胎藏界的曼荼罗分佛部、莲华部和金刚部等三部。2.指胎藏界、金刚界和苏悉地法等三部。

  【三部经】 三部经典,有弥陀三部、大日三部、法华三部、弥勒三部等等。

  【三部秘经】 三部秘教的经典,即大日经、金刚顶经、三苏悉地经。

  【三平等】 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说身口意三业互相摄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大日如来平时说法,说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种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三平等地】 即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摩地。

  【三平等戒】 三昧耶戒的译名。

  【三平等观】 又名三三昧观,即观念三平等。见三平等条。

  【三七日】 三个七日,即二十一日。

  【三净肉】 三种清净的肉,即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

  【三白食】 修行人所食的三种白色食物,即牛乳、牛酪、白米。

  【三白法】 受持三种白食之法。见三白食条。

  【三自性】 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性。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见三性条。

  【三念住】 又名三念处,佛大慈大悲,…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