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三世诸佛,统指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
【三世觉母】 文殊菩萨的别名,因文殊菩萨司毗卢舍那的大智,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故名。
【三世佛母】 出生三世诸佛之母,即般若波罗密多,因诸佛若不修行般若波罗密多,就不能成就佛道,所以说般若波罗密多是出生三世诸佛之母。
【三世不可得】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实在的体质的意思。维摩经说:“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又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三世无障碍智戒】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等,名目虽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无障碍智的戒律,故名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因】 正因、了因、缘因。正因是众生本有的真性;了因是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缘因是修种种真实的功德。
【三因三果】 三种的业因与三种的果报,即异熟因异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异熟因异熟果是说今世所作的善恶业因要到来世才生苦乐的果报;福因福果是说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业因,则于现在世或是未来世必得自在的果报;智因智果是说若有修习一切智慧的业因,则一定可以获得证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因佛性】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众生本来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缘因佛性是修种种真实的功德的意思。
【三佛】 法佛、报佛、化佛。
【三佛土】 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国土,亦即真如的理体;受用土是佛报身所受用的国土,乃由佛的净识所变现;变化土是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
【三佛子】 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但凡夫只是外子,二乘是庶子,菩萨才是真子。
【三佛身】 见三身条。
【三佛性】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因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恶道的众生就只有这一种;引出佛性是众生凭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渐渐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导出来,这种佛性为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满足了,本具的佛性显发无余,这是诸佛的佛性。
【三佛语】 简称三语。见三语条。
【三身】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三身如来】 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诸法如如不变的真理,名法身如来;这不变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处,成妙功德,名报身如来;证得此真理,随机应化,胜用无穷,名应身如来。法身如来是体,报身如来是相,应身如来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三身三德】 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以上二者互相配对,则法身是法身之德,报身是般若之德,应身是解脱之德。
【三身佛性】 佛性有三种,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
【三车】 羊车、鹿车、牛车。羊车是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辆小小的羊车不能载货物;鹿车是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好像一辆鹿车能载少许的货物;牛车是形容菩萨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众生,好像一辆大牛车能运载许多的货物。
【三车家】 三乘家的别名。见四家车条。
【三法】 教法、行法、证法。教法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的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缘与六度等;证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证得菩提涅槃之果。
【三法印】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三法錀】 又名三转法錀,这是就如来说法的时期分出来的。一为根本法錀,指佛初成道时,对菩萨说华严经,属一乘之教,为诸法根本,故称为根本法錀。二为枝末法錀,谓众生于一乘教,不易了解,于是佛接著说阿含、般若、方等诸经,这些经对根本来说,是属于枝末,故称枝末法錀。三为摄末归本法錀,指佛说法华经,会三乘归一佛乘,即摄枝末归于根本,故称摄末归本法錀。
【三法身】 1.鸠摩罗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实相法身。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现的化身佛;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实相法身即空性的诸法实相。2.天台宗所立的三法身是但空法身、即假法身、即中法身。但空法身是小乘的法身;即假法身是大乘别教的法身;即中法身是大乘圆教的法身。
【三法无差】 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三空】 1.指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因此三者都是阐明空的道理,故名三空。见三三昧条。2.指布施时,应观受者施者与所施物之相皆空。
【三空门】 三解脱门的别名。
【三空不空】 谓小乘的法门只知三解脱门的空理,而不知第一义空的道理,谓之三空不空。
【三空观门】 三解脱门的别名。见三三昧条。
【三空摩地】 即三空观门。
【三昧】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三昧印】 即入定印。
【三昧佛】 华严经所说的十种佛之一。
【三昧耶】 1.平等的意思。2.内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三界眼】 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众生之眼,能令众生避开生死的痛苦。
【三界藏】 谓三界含藏一切众生的烦恼。
【三界尊】 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中的众生所共同尊重的圣人。
【三界八苦】 生活在三界中的人们有八种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下起地狱,上至他化天,其中众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禅,上至有顶,其中众生,虽已断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则四空天,其中众生,并色身亦无,故名无色界。九地者:欲界汇为一地,名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有四地,即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合为九地。
【三界火宅】 (喻)三界里的恼烦忧苦非常炽盛,众生住在里面好像住在火宅里一样。
【三界空花】 (喻)三界无实,犹如空花。
【三界唯一心】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二十八天】 见二十八天条。
【三相】 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是无涅槃的相;灭相是无生死涅槃的无相,连无相亦无,即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妙理。
【三相续】 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界相续。世界相续是众生困惑不断造业,故其依报世界亦不断安立;众生相续是众生未断生死,其五蕴不断假合,故众生亦不断成立;业界相续是众生不断造业,故其恶业的苦报亦不断成立。
【三乘】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
【三乘教】 三乘的教法。
【三密】 身密、语密、意密。就佛界言:大日如来,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体相,为其身密,一切声音,为其语密,周遍之识大,为其意密。就众生言:手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心观本尊之法相为意密。
【三密加持】 佛的三密加持于众生的三业的意思。吾人手结印,身眼臂足等姿势辅之,即与羯磨曼荼罗符号相应,成如来的身密;口念真言陀罗尼,即与法曼荼罗符号相应,而成如来的口密;心观本尊法相,即与三昧耶曼荼罗符号相应,而成如来的意密,是为三密加持。行者藉三密加持的作用,可以即身成佛。
【三密相应】 众生的身语意三业与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分别,叫做三密相应。
【三密瑜伽】 瑜伽是相应的意思。众生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彼此平等,叫做三密瑜伽。
【三业】 1.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是;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是。2.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造作…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