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稱爲現在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稱爲過去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後成佛的稱爲未來佛。叁世諸佛,統指出現于叁世的一切佛。
【叁世覺母】 文殊菩薩的別名,因文殊菩薩司毗盧舍那的大智,爲叁世諸佛成道之母,故名。
【叁世佛母】 出生叁世諸佛之母,即般若波羅密多,因諸佛若不修行般若波羅密多,就不能成就佛道,所以說般若波羅密多是出生叁世諸佛之母。
【叁世不可得】 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之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實在的體質的意思。維摩經說:“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叁世無障礙智戒】 又名叁昧耶戒、自性本源戒、叁平等戒、菩提心戒、無爲戒、真法戒等,名目雖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叁世無障礙智的戒律,故名叁世無障礙智戒。
【叁因】 正因、了因、緣因。正因是衆生本有的真性;了因是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緣因是修種種真實的功德。
【叁因叁果】 叁種的業因與叁種的果報,即異熟因異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異熟因異熟果是說今世所作的善惡業因要到來世才生苦樂的果報;福因福果是說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業因,則于現在世或是未來世必得自在的果報;智因智果是說若有修習一切智慧的業因,則一定可以獲得證悟叁乘或是佛果。
【叁因佛性】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正因佛性是衆生本來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緣因佛性是修種種真實的功德的意思。
【叁佛】 法佛、報佛、化佛。
【叁佛土】 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國土,亦即真如的理體;受用土是佛報身所受用的國土,乃由佛的淨識所變現;變化土是佛變化身所住的國土。
【叁佛子】 一切衆生都是佛子,但凡夫只是外子,二乘是庶子,菩薩才是真子。
【叁佛身】 見叁身條。
【叁佛性】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衆生本具的佛性,因爲是自性,所以常住,叁惡道的衆生就只有這一種;引出佛性是衆生憑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漸漸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導出來,這種佛性爲叁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滿足了,本具的佛性顯發無余,這是諸佛的佛性。
【叁佛語】 簡稱叁語。見叁語條。
【叁身】 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衆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爲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衆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
【叁身如來】 法身如來、報身如來、應身如來。諸法如如不變的真理,名法身如來;這不變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彙在一處,成妙功德,名報身如來;證得此真理,隨機應化,勝用無窮,名應身如來。法身如來是體,報身如來是相,應身如來是用,一而成叁,叁即是一。
【叁身叁德】 叁身是法身、報身、應身。叁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以上二者互相配對,則法身是法身之德,報身是般若之德,應身是解脫之德。
【叁身佛性】 佛性有叁種,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法身如來之因;了因佛性是報身如來之因;緣因佛性是應身如來之因。
【叁車】 羊車、鹿車、牛車。羊車是形容聲聞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輛小小的羊車不能載貨物;鹿車是形容緣覺乘能自度兼度親屬,好像一輛鹿車能載少許的貨物;牛車是形容菩薩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衆生,好像一輛大牛車能運載許多的貨物。
【叁車家】 叁乘家的別名。見四家車條。
【叁法】 教法、行法、證法。教法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的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緣與六度等;證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證得菩提涅槃之果。
【叁法印】 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爲無爲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爲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凡符合此叁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爲證明,故名法印。
【叁法錀】 又名叁轉法錀,這是就如來說法的時期分出來的。一爲根本法錀,指佛初成道時,對菩薩說華嚴經,屬一乘之教,爲諸法根本,故稱爲根本法錀。二爲枝末法錀,謂衆生于一乘教,不易了解,于是佛接著說阿含、般若、方等諸經,這些經對根本來說,是屬于枝末,故稱枝末法錀。叁爲攝末歸本法錀,指佛說法華經,會叁乘歸一佛乘,即攝枝末歸于根本,故稱攝末歸本法錀。
【叁法身】 1.鸠摩羅什所立的叁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實相法身。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現的化身佛;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實相法身即空性的諸法實相。2.天臺宗所立的叁法身是但空法身、即假法身、即中法身。但空法身是小乘的法身;即假法身是大乘別教的法身;即中法身是大乘圓教的法身。
【叁法無差】 即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叁空】 1.指空、無相、無願之叁解脫,因此叁者都是闡明空的道理,故名叁空。見叁叁昧條。2.指布施時,應觀受者施者與所施物之相皆空。
【叁空門】 叁解脫門的別名。
【叁空不空】 謂小乘的法門只知叁解脫門的空理,而不知第一義空的道理,謂之叁空不空。
【叁空觀門】 叁解脫門的別名。見叁叁昧條。
【叁空摩地】 即叁空觀門。
【叁昧】 又名叁摩提,或叁摩地,華譯爲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
【叁昧印】 即入定印。
【叁昧佛】 華嚴經所說的十種佛之一。
【叁昧耶】 1.平等的意思。2.內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叁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禅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叁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叁界爲目的。
【叁界眼】 佛的德號。因佛是叁界衆生之眼,能令衆生避開生死的痛苦。
【叁界藏】 謂叁界含藏一切衆生的煩惱。
【叁界尊】 佛的德號,因佛是叁界中的衆生所共同尊重的聖人。
【叁界八苦】 生活在叁界中的人們有八種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叁界九地】 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衆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禅,上至有頂,其中衆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衆生,並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九地者:欲界彙爲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離生喜樂地,二禅名定生喜樂地,叁禅名離喜妙樂地,四禅名舍念清淨地。無色界有四地,即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合爲九地。
【叁界火宅】 (喻)叁界裏的惱煩憂苦非常熾盛,衆生住在裏面好像住在火宅裏一樣。
【叁界空花】 (喻)叁界無實,猶如空花。
【叁界唯一心】 叁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叁界二十八天】 見二十八天條。
【叁相】 解脫相、離相、滅相。解脫相是無生死的相;離相是無涅槃的相;滅相是無生死涅槃的無相,連無相亦無,即是非有非無之中道妙理。
【叁相續】 世界相續、衆生相續、業界相續。世界相續是衆生困惑不斷造業,故其依報世界亦不斷安立;衆生相續是衆生未斷生死,其五蘊不斷假合,故衆生亦不斷成立;業界相續是衆生不斷造業,故其惡業的苦報亦不斷成立。
【叁乘】 1.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叁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于聞如來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于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無數劫間,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間,值叁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聲聞乘,中乘即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
【叁乘教】 叁乘的教法。
【叁密】 身密、語密、意密。就佛界言:大日如來,爲遍法界之身,故法界體相,爲其身密,一切聲音,爲其語密,周遍之識大,爲其意密。就衆生言:手結印契爲身密,口誦真言爲語密,心觀本尊之法相爲意密。
【叁密加持】 佛的叁密加持于衆生的叁業的意思。吾人手結印,身眼臂足等姿勢輔之,即與羯磨曼荼羅符號相應,成如來的身密;口念真言陀羅尼,即與法曼荼羅符號相應,而成如來的口密;心觀本尊法相,即與叁昧耶曼荼羅符號相應,而成如來的意密,是爲叁密加持。行者藉叁密加持的作用,可以即身成佛。
【叁密相應】 衆生的身語意叁業與如來的叁密,入我我入,無二分別,叫做叁密相應。
【叁密瑜伽】 瑜伽是相應的意思。衆生的叁業與佛的叁密,入我我入,彼此平等,叫做叁密瑜伽。
【叁業】 1.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即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是;口業即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绮語、妄語等之言語是;意業即意之所思,如貪、嗔、癡等動念是。2.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是良善的行爲造作…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