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P18

  ..續本文上一頁;惡業是惡劣的行爲造作;無記業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3.漏業、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漏業是有煩惱的作業,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報,乃凡夫的作業;無漏業是無煩惱的作業,可召感方便有余土的果報,乃二乘人的作業;非漏非無漏業可召感實報土的果報,乃菩薩的作業。4.順現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順現受業是此生造業此生就受果報;順生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在來生才受果報;順後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果報。5.罪業、福業、不動業。罪業就是罪惡之業,造了罪惡之業,將會墮落到叁惡道中去受苦;福業就是福德之業,造了福德之業,將來就會招感人天的福報,享受世界上的福樂;不動業是約所修的禅定說的,如修四禅定,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無色定,將來就會生到無色界天去,在色無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樂,不爲外境所動,故名不動業。

  【叁業供養】 身業供養、口業供養、語業供養。身業供養是身體至誠的禮敬叁寶;口業供養是口至誠的贊歎如來的功德;意業供養是意至誠的想念佛的相好。

  【叁業相應】 身語意很一致的意思。

  【叁聚】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類衆生;邪定聚是指畢竟不能證悟的一類衆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間,可能證悟也可能不證悟的一類衆生。叁聚就是叁類衆生的意思。

  【叁聚圓戒】 謂在叁聚淨戒中,每一戒都互具互融,就以殺生戒來說,遠離殺生的惡行,就是攝律儀,爲增長慈悲心,就是攝善法,爲保護衆生,就是攝衆生。

  【叁聚淨戒】 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攝衆生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衆生。攝律儀戒與攝善法戒是自利,攝衆生戒是利他,合自他兩利叫做二利圓滿,爲大乘學者所應共持。

  【叁摩】 梵語叁摩地的簡稱。

  【叁摩地】 又作叁昧、叁摩提、叁摩帝、叁摩底、叁麼地、叁昧地等,華譯爲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

  【叁摩半那】 定的別名。

  【叁摩地法】 總稱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修習叁密平等之叁摩地。

  【叁摩耶道】 總稱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闡明叁密平等的道法,故名叁摩耶道。叁摩耶就是平等的意思。

  【叁摩缽底】 又作叁摩缽提、叁摩拔提,叁摩跋提等,是禅定的一種。

  【叁輪】 1.指佛的身口意叁業,因佛的身口意叁業能摧破一切衆生的惑業。2.神通輪、記心輪、教誡輪。神通輪又名神變輪,即佛以身業現出種種的神變,以引導衆生起信正教;記心輪是佛以意業去識別他人的心;教誡輪又名正教輪,即佛以口業去教誡衆生,使能依法修行,此叁種是佛的身口意作用,首先以神通去化導衆生,次以記心鑒機施教,最後則教誡以使衆生起行正道。3.神足輪、說法錀、憶念輪。神足輪即神通輪;說法錀即教誡輪;憶念輪是佛使衆生憶念教法,以便去邪歸正。此叁也是佛的身口意作用,爲律藏所說。4.指風輪、水輪、金輪。5.指惑、業、苦。人們因惑造業,因業受苦,又因苦而起惑造業,如此像車輪旋轉一般,故謂之叁輪。

  【叁輪相】 以布施來說,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謂之叁輪,在行施時,如果心中存有叁輪相,便是有相叁輪,不能算是真的布施波羅蜜行,若無此叁輪相,所謂施恩不望報,那才是清淨的布施波羅蜜。

  【叁輪體空】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謂之叁輪,行施後,此叁輪相,不存于心,名叁輪體空。

  【叁輪世界】 建立在叁輪之上的世界。佛經說在我們這世界的最下層有一風輪,風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爲一世界,故此世界稱爲叁輪世界。

  【叁論】 中論、十二門論、百論。中論因申明大乘中道實相之理,故名中論,爲龍樹菩薩所造;十二門論因申明十二個法門,故名十二門論,也是龍樹菩薩所造;百論本來是二十品,因每品各有五偈,依其偈數故名百論,爲龍樹之弟子提婆菩薩所造。

  【叁論宗】 依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而立宗,故名叁論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等。此宗破斥外道的邪見與迷執,說宇宙萬事萬物都無固定的自性,是隨因緣的關系而變動,所謂緣生的,因之說自性本空,主張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脫流轉,證入真空本性。在印度以文殊、馬鳴、龍樹等菩薩爲祖,在中國則以東晉時鸠摩羅什爲始祖。

  【叁谛】 空谛、假谛、中谛。空是說空無自體;假是說但有緣生假相;中是說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實理。此叁谛是天臺宗所立。

  【叁谛圓融】 謂空假中叁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舉一即叁,全叁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體其相,悉具叁谛,如是作觀,名叁谛圓融觀。

  【叁歸】 又名叁歸依,即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入正道;歸依法是我依靠教義而求得真理;歸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導而正信佛教。

  【叁歸五戒】 在家的男女,初受叁歸,次受五戒,便成爲優婆塞或優婆夷。

  【叁藏】 修多羅藏、毗奈耶藏、阿毗達磨藏。修多羅藏即是經藏,爲佛所說的經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爲佛所製的戒律;阿毗達磨藏即是論藏,爲佛弟子所造的論。

  【叁藏教】 天臺宗所立四教之一,指小乘教,因佛入滅之後,大迦葉等結集經律論叁藏時,偏重于收集小乘的教理,故叫小乘爲叁藏教。

  【叁藏法師】 稱呼精通經律論叁藏的比丘。

  【叁藏十二部】 叁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爲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叁寶】 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

  【叁寶物】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蓋等,即佛物;經典紙張筆墨等,即法物;僧房田園衣缽等,即僧物。

  【叁寶藏】 1.指佛法僧,因佛法僧含藏一切的功德。2.指經律論叁藏。

  【叁能變】 謂一切法都要經過這叁種識的合作之力,才能現起,才能存在。初能變的是阿賴耶識,當某一業的種子成熟時,即具有能變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緣,便變現起來,名爲異熟能變;次能變的是第七末那識,這是說業的種子雖然成熟,然而也倚賴于末那識不斷的執我,發揮它恒審思量的作用,然後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爲思量能變;第叁能變的是前六識,這是說雖然七八兩識,具有能變的性能,然而若沒有六識依六根,了別六塵,則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爲了別能變。

  【叁叁昧】 叁種的叁昧、即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叁昧是定的意思。空叁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叁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願叁昧又名無作叁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願求。

  【叁叁摩地】 見叁叁昧條。

  【叁支】 見叁支比量條。

  【叁支比量】 即宗、因、喻,爲因明學(佛教的論理學)所講,是在與人辯論理法時用的。在辯論理法時,先立出自己的宗義,再用因來說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後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認的事物來作譬喻,來證明自己的立論不錯。

  【叁千界】 叁千大千世界的簡稱。

  【叁千性相】 世間有叁種,即五陰世間、衆生世間與國土世間,每一種世間,各有一千的性,一千的相,叁種世間,就有叁千性,叁千相,所以叫做叁千性相。

  【叁千威儀】 叁千是形容數目很多,此叁千威儀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細行儀。

  【叁千淨行】 即修一念叁千妙觀的淨行。

  【叁千實相】 諸法實相的意思。叁千是天臺宗稱一切諸法之語,亦是很多的意思。

  【叁千大千世界】 見大千世界條。

  【叁分】 1.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講明這一部經爲什麼因緣說的;正宗分是一部經的正文;流通分是勸大家把這一部經流通與稱贊這一部經的利益。2.相分、見分、自證分。又名叁量。見叁量條。

  【叁分別】 在一個意識中便有叁種的分別,即自性分別、計度分別、隨念分別。

  【叁部】 1.胎藏界的曼荼羅分佛部、蓮華部和金剛部等叁部。2.指胎藏界、金剛界和蘇悉地法等叁部。

  【叁部經】 叁部經典,有彌陀叁部、大日叁部、法華叁部、彌勒叁部等等。

  【叁部秘經】 叁部秘教的經典,即大日經、金剛頂經、叁蘇悉地經。

  【叁平等】 又名叁叁昧,是密教所說身口意叁業互相攝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大日如來平時說法,說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叁種的叁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叁密彼此攝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諸佛的叁密平等;叁是自己的叁業與佛的叁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叁平等地】 即空、無相、無願之叁叁摩地。

  【叁平等戒】 叁昧耶戒的譯名。

  【叁平等觀】 又名叁叁昧觀,即觀念叁平等。見叁平等條。

  【叁七日】 叁個七日,即二十一日。

  【叁淨肉】 叁種清淨的肉,即一、不見,我眼不見它被殺時的情景;二、不聞,我耳不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叁、不疑,它之死不疑是爲我而殺者。

  【叁白食】 修行人所食的叁種白色食物,即牛乳、牛酪、白米。

  【叁白法】 受持叁種白食之法。見叁白食條。

  【叁自性】 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圓成實性。諸法無自性,即諸法畢竟空,故叁自性即叁無性。叁性本不可立,然爲悟他故,設此叁自性以說明之。見叁性條。

  【叁念住】 又名叁念處,佛大慈大悲,…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