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三报】 现报、生报、后报。现报是现在造业现在就受报;生报是现在造业要等到来生才受报;后报是现在造业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后才受报。
【三道】 又名轮回三道,或三轮,即烦恼道、业道、苦道。烦恼道又名惑道,即无明贪欲嗔恚等之烦恼妄惑;业道是依著烦恼而产生的种种善恶行为;苦道是因善恶行为而召感未来的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者能互相通连,由烦恼而通向于业,由业而通向于苦,再由苦而回转到烦恼,因此叫做三道,因其轮转去来,所以又名三轮。
【三涂】 血涂、刀涂、火涂。血涂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刀涂是饿鬼道,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处;火涂是地狱道,因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三涂即三恶道的别名。
【三达】 天眼、宿命、漏尽。天眼能知未来生死的因果;宿命能知过去的生死因果;漏尽是知道现在烦恼的根源而尽断之。不但知道而且明了叫做明,不但明了而且通达叫做达,所以以上三事在罗汉只叫做三明,在佛却叫做三达。
【三照】 (喻)佛法好像日光,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高山喻佛成道后,最初说华严经,化顿大的菩萨;幽谷喻佛在鹿苑说小乘经,化声闻缘觉;平地喻佛最后说方等经乃至涅槃经,化一般大乘渐入的根机。
【三福】 三种的福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世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发菩提心,修行佛道。
【三际】 1.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2.指内、外、中间三处。
【三疑】 疑自、疑师、疑法。
【三漏】 漏是烦恼的别名。归纳三界一切之烦恼有三种,即一、欲漏,指欲界之一切烦恼;二、有漏,有是苦果的别名,指色界之一切烦恼;三、无明漏,指三界中之一切无明烦恼。
【三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三语】 如来所说的三种语,即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随自意语就是佛随自己的意思而说自己亲证的实相法;随他意语是佛随顺众生的根机而说种种的方便法;随自他意语是佛在为众生说法时,一方面随著自己的意思,一方面又顺著众生的根机。
【三缘】 净土宗说念佛能产生三种的缘,即亲缘、近缘、增上缘。亲缘是众生的口常念佛名,佛立刻听到,身常礼敬佛,佛立刻看到,心常念佛,佛立刻知道,此情形显示念佛人的三业已经跟佛的三业相应不离了;近缘是众生如想见佛,佛立刻应念而出现在他的面前;增上缘是众生称念佛,念念都能够消除无量劫以来的罪业,当命终的时候,佛就来迎接他往生西方。
【三慧】 闻慧、思慧、修慧。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三德】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无量无边;解脱德是佛所证得的最胜妙法,能够化度一切众生而自在无碍。2.智德、恩德、断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广,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号称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广大,誓度一切众生,无党无偏,三界六道众生,有缘莫不蒙度;断德是佛将一切的烦恼断除,清净无为,解脱自在。
【三学】 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三教】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见天台三教条。4.三时教的简称。见三时教条。
【三余】 声闻缘觉行人虽然已经证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但是因为还有三事的残余,所以不是真正的无余,三余者,烦恼余、业余、果余。烦恼余谓虽已断尽了三界内的见思惑,但是还余著界外的无明惑未断;业余谓虽已断尽了三界内的有漏业,但是还余著界外的无漏业未尽;果余谓虽已脱离了三界内分段生死的苦果,但是还余著界外变易生死的苦果未离。
【三缚】 三种的缠缚,即贪嗔痴的烦恼。
【三境】 又名三类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性境就是一切实境,各有其性质,如石之坚,水之湿,不可能加以改变者;独影境如第六识想龟毛兔角,其相虚妄,既无能生的种子,亦无所托的本质,惟独起影像;带质境者,谓以心缘心,即以见分缘见分两头带出有质的相分境,名真带质,若以心缘色,带彼外尘本质,拟议其长短方圆,名似带质。
【三禅】 色界的第三禅天,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乐,又因此天的快乐乃是三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为定生喜乐地。悲华经说:“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三想】 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三檀】 檀是梵语檀那的简称,华话为布施,三檀即是财施、法施、无畏施。
【三皈】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见三归条。
【三举】 戒律中的罪名,凡是遇到犯罪经他人忠告而不肯认罪的人,或是不肯忏悔的人,或是说淫欲不障碍修道的人,对此三种人,应行白四羯磨之法,以举其罪而将之摈弃于众僧之外,谓之三举。
【三断】 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见所断是初果罗汉断八十八使见惑;修所断是二果三果罗汉修断三界十随眠惑,名修道所断之惑;非所断是四果罗汉三界见思断尽,乃无漏果,更无不断之惑,名非所断。
【三识】 1.真识、现识、分别事识。真识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离生灭相的真心;现识就是能变现的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因它含藏一切的善恶种子,能变现根身世界;分别事识就是依阿赖耶识而生的眼耳等六识,在六尘境界中起种种的分别。2.指末那识、阿赖耶识、奄摩罗识。
【三觉】 1.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断尽三界内的见思惑和三界外的尘沙无明惑,才能算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传播给别人,使他人也觉悟;觉行圆满谓所觉悟的程度,已经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2.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自性清净心;始觉是本觉被无明蒙蔽之后,又开始渐除无明,渐息妄心,恢复其固有的本觉;究竟觉是终极彻底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
【三难】 三恶道的苦难。
【三观】 1.指天台宗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假观是观诸法虽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观是观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理。修此三观,能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兹列下表说明。2.指华严宗三观,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真空观是观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为性,惟此空不是无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离诸相;理事无碍观是观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也就是真如,犹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周遍含容观是观诸法互相含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而相应。3.指南山三观,即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性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性空;相空观是观诸法的相皆空无虚妄;唯识观是观诸法唯识所现。4.指慈恩三观,即有观、空观、中观。有观是观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空观是观遍计之一性为空;中观是观诸法以遍记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修三观) (破三惑) (证三智) (成三德)
生 ┌修空观───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 菩
死─┤修假观───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提
烦 └修中观───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涅
恼 槃
【三贤】 1.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圣位,所以只称为三贤,或地前菩萨。2.合小乘之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三者,名为三贤。
【三贤四善根】 又名七方便。见七方便条。
【三世】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三世间】 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又名假名世间,即假五阴和合之名而有的众生,亦即众生的正报;国土世间又名器世间,即一切众生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亦即众生的依报;五阴世间又名五众世间,即色法的色,和心法的受想行识,亦即构成依正二报的要素。
【三世诸佛】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为三世,在佛教成立的当时,释迦牟尼…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