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P16

  ..續本文上一頁壽經說往生極樂的人,聽到七寶樹林的聲音,便得叁種之忍,即一、音響忍,就樹林的聲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順忍,心柔智順,對實相的道理很信順;叁、無生法忍,安住于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2.指唯識論所說的叁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叁智】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總相就是空相;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叁報】 現報、生報、後報。現報是現在造業現在就受報;生報是現在造業要等到來生才受報;後報是現在造業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後才受報。

  【叁道】 又名輪回叁道,或叁輪,即煩惱道、業道、苦道。煩惱道又名惑道,即無明貪欲嗔恚等之煩惱妄惑;業道是依著煩惱而産生的種種善惡行爲;苦道是因善惡行爲而召感未來的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叁者能互相通連,由煩惱而通向于業,由業而通向于苦,再由苦而回轉到煩惱,因此叫做叁道,因其輪轉去來,所以又名叁輪。

  【叁塗】 血塗、刀塗、火塗。血塗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殺,或互相吞食之處;刀塗是餓鬼道,因餓鬼常在饑餓,或刀劍杖逼迫之處;火塗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之處。叁塗即叁惡道的別名。

  【叁達】 天眼、宿命、漏盡。天眼能知未來生死的因果;宿命能知過去的生死因果;漏盡是知道現在煩惱的根源而盡斷之。不但知道而且明了叫做明,不但明了而且通達叫做達,所以以上叁事在羅漢只叫做叁明,在佛卻叫做叁達。

  【叁照】 (喻)佛法好像日光,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高山喻佛成道後,最初說華嚴經,化頓大的菩薩;幽谷喻佛在鹿苑說小乘經,化聲聞緣覺;平地喻佛最後說方等經乃至涅槃經,化一般大乘漸入的根機。

  【叁福】 叁種的福業,即世福、戒福、行福。世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戒福是受持叁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發菩提心,修行佛道。

  【叁際】 1.指過去、現在、未來叁時。2.指內、外、中間叁處。

  【叁疑】 疑自、疑師、疑法。

  【叁漏】 漏是煩惱的別名。歸納叁界一切之煩惱有叁種,即一、欲漏,指欲界之一切煩惱;二、有漏,有是苦果的別名,指色界之一切煩惱;叁、無明漏,指叁界中之一切無明煩惱。

  【叁障】 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如貪欲嗔恚愚癡等之惑是;業障,如五逆十惡等之業是;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是。衆生因有此叁障,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叁語】 如來所說的叁種語,即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隨自意語就是佛隨自己的意思而說自己親證的實相法;隨他意語是佛隨順衆生的根機而說種種的方便法;隨自他意語是佛在爲衆生說法時,一方面隨著自己的意思,一方面又順著衆生的根機。

  【叁緣】 淨土宗說念佛能産生叁種的緣,即親緣、近緣、增上緣。親緣是衆生的口常念佛名,佛立刻聽到,身常禮敬佛,佛立刻看到,心常念佛,佛立刻知道,此情形顯示念佛人的叁業已經跟佛的叁業相應不離了;近緣是衆生如想見佛,佛立刻應念而出現在他的面前;增上緣是衆生稱念佛,念念都能夠消除無量劫以來的罪業,當命終的時候,佛就來迎接他往生西方。

  【叁慧】 聞慧、思慧、修慧。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叁德】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夠化度一切衆生而自在無礙。2.智德、恩德、斷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號稱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廣大,誓度一切衆生,無黨無偏,叁界六道衆生,有緣莫不蒙度;斷德是佛將一切的煩惱斷除,清淨無爲,解脫自在。

  【叁學】 戒學、定學、慧學。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定即禅定,經藏之所诠,能使人們靜慮澄心;慧即智慧,論藏之所诠,能使人們發現真理而斷愚癡。修此叁學,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所以叁學又名爲叁無漏學。

  【叁教】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叁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說諸法性空無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攝一切小乘教;說諸法本相是空,惟衆生妄見爲有的,名相空教,此攝一切大乘淺教;說諸法外塵本無,實際上唯有識的,名唯識圓教,此攝一切大乘深教。以上叁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臺叁教,即頓教、漸教、不定教。見天臺叁教條。4.叁時教的簡稱。見叁時教條。

  【叁余】 聲聞緣覺行人雖然已經證入無余涅槃的境界,但是因爲還有叁事的殘余,所以不是真正的無余,叁余者,煩惱余、業余、果余。煩惱余謂雖已斷盡了叁界內的見思惑,但是還余著界外的無明惑未斷;業余謂雖已斷盡了叁界內的有漏業,但是還余著界外的無漏業未盡;果余謂雖已脫離了叁界內分段生死的苦果,但是還余著界外變易生死的苦果未離。

  【叁縛】 叁種的纏縛,即貪嗔癡的煩惱。

  【叁境】 又名叁類境,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性境就是一切實境,各有其性質,如石之堅,水之濕,不可能加以改變者;獨影境如第六識想龜毛兔角,其相虛妄,既無能生的種子,亦無所托的本質,惟獨起影像;帶質境者,謂以心緣心,即以見分緣見分兩頭帶出有質的相分境,名真帶質,若以心緣色,帶彼外塵本質,擬議其長短方圓,名似帶質。

  【叁禅】 色界的第叁禅天,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樂,又因此天的快樂乃是叁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爲定生喜樂地。悲華經說:“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叁禅。”

  【叁想】 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叁檀】 檀是梵語檀那的簡稱,華話爲布施,叁檀即是財施、法施、無畏施。

  【叁皈】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見叁歸條。

  【叁舉】 戒律中的罪名,凡是遇到犯罪經他人忠告而不肯認罪的人,或是不肯忏悔的人,或是說淫欲不障礙修道的人,對此叁種人,應行白四羯磨之法,以舉其罪而將之擯棄于衆僧之外,謂之叁舉。

  【叁斷】 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見所斷是初果羅漢斷八十八使見惑;修所斷是二果叁果羅漢修斷叁界十隨眠惑,名修道所斷之惑;非所斷是四果羅漢叁界見思斷盡,乃無漏果,更無不斷之惑,名非所斷。

  【叁識】 1.真識、現識、分別事識。真識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也就是離生滅相的真心;現識就是能變現的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因它含藏一切的善惡種子,能變現根身世界;分別事識就是依阿賴耶識而生的眼耳等六識,在六塵境界中起種種的分別。2.指末那識、阿賴耶識、奄摩羅識。

  【叁覺】 1.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使自己覺悟,但要斷盡叁界內的見思惑和叁界外的塵沙無明惑,才能算是達到自覺的地位;覺他是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傳播給別人,使他人也覺悟;覺行圓滿謂所覺悟的程度,已經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2.本覺、始覺、究竟覺。本覺是一切衆生本來就有的自性清淨心;始覺是本覺被無明蒙蔽之後,又開始漸除無明,漸息妄心,恢複其固有的本覺;究竟覺是終極徹底的覺悟,也就是佛的覺悟。

  【叁難】 叁惡道的苦難。

  【叁觀】 1.指天臺宗叁觀,即空觀、假觀、中觀。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修此叁觀,能破叁惑,證叁智,成叁德。茲列下表說明。2.指華嚴宗叁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真空觀是觀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爲性,惟此空不是無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離諸相;理事無礙觀是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也就是真如,猶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周遍含容觀是觀諸法互相含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而相應。3.指南山叁觀,即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性空觀是觀諸法緣生性空;相空觀是觀諸法的相皆空無虛妄;唯識觀是觀諸法唯識所現。4.指慈恩叁觀,即有觀、空觀、中觀。有觀是觀依他圓成之二性爲有;空觀是觀遍計之一性爲空;中觀是觀諸法以遍記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圓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修叁觀) (破叁惑)  (證叁智)  (成叁德)

  生 ┌修空觀───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菩

  死─┤修假觀───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提

  煩 └修中觀───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涅

  惱      槃

  【叁賢】 1.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但斷見思惑,尚有塵沙無明惑在,未入十地聖位,所以只稱爲叁賢,或地前菩薩。2.合小乘之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叁者,名爲叁賢。

  【叁賢四善根】 又名七方便。見七方便條。

  【叁世】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凡已生已滅之法叫做過去世,已生未滅之法叫做現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來世。

  【叁世間】 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又名假名世間,即假五陰和合之名而有的衆生,亦即衆生的正報;國土世間又名器世間,即一切衆生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亦即衆生的依報;五陰世間又名五衆世間,即色法的色,和心法的受想行識,亦即構成依正二報的要素。

  【叁世諸佛】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稱爲叁世,在佛教成立的當時,釋迦牟尼…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