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P5

  ..續本文上一頁無量的國土是。

  【二種生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們于叁界內肉體上的生死;變易生死是菩薩們于叁界外精神上心念生滅的生死。見二死條。

  【二種供養】 財供養和法供養。財供養是以香花飲食等財物作供養;法供養是演說修行佛法以利衆生。

  【二種涅槃】 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如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但其身體還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猶余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無余涅槃,或無余依涅槃。

  【二種資糧】 福德資糧和智德資糧。福德資糧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資糧是由修習正觀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後一度。

  【二種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叁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獨得的法空智。

  【二種清淨】 自性清淨和離垢清淨。自性清淨是說衆生本具的真如心體,其性本來無垢清淨;離垢清淨是說衆生自性清淨的心體,離諸煩惱垢染而得清淨。

  【二種寂靜】 身寂靜和心寂靜。身寂靜是舍家棄欲和離開喧鬧的都市到一個寂靜的地方去閑居,身方面的惡行,一切不作;心寂靜是杜絕貪嗔癡等諸煩惱,修習禅定以使心不散亂,意方面的惡行,一切不作。

  【二種菩薩】 1.居家菩薩和出家菩薩。2.生死肉身菩薩和法性生身菩薩。生死肉身菩薩是惑業未斷,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薩;法性生身菩薩是已證無生法性,脫離分段生死,但還受不思議變易生死的菩薩。

  【二種菩薩身】 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見二種菩薩條。

  【二種羅漢】 1.時解脫羅漢和不時解脫羅漢。時解脫羅漢是鈍根的羅漢,須待衣食住處師友等好緣具足,才能證羅漢;不時解脫羅漢是利根的羅漢,不須待衣食等事緣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隨時都能證羅漢。2.慧解脫羅漢和俱解脫羅漢。慧解脫羅漢是但得慧障解脫,發得無漏地,即證涅槃的羅漢;俱解脫羅漢是不但解脫慧障,連定障亦解脫,于滅盡定得出入自在的羅漢。

  【二種菩提心】 緣事菩提心和緣理菩提心。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爲體,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緣理菩提心是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于此中道實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願行,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二十部】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製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說一切有部、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飲光部、經量部。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舍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時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護衛其身。

  【二十五有】 由業因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爲有。叁界的果法,分爲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爲四有,另大梵天五淨居天無想天爲叁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二十八天】 叁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在此叁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與忉利天,因依須彌山的地界而居,故稱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淩空而處,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樂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衆天

   │  “初禅─┤梵輔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無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淨天

  天 │  │叁禅─┤無量淨天

   │  │  └遍淨天

   │  │  “無雲天

   │  │  │福生天

   │  │  │廣果天

   │  │  │無想天 

   │  └四禅─┤無煩天───┐

   │   │無熱天  │  

   │   │善見天  │──五淨居天

   │   │善現天  │ 

   │   └色究竟天──┘ 

   │  “空無邊處天

   └無色界天──┤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

  【二百五十戒】 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羅夷、十叁僧殘、二不定、叁十舍墮、九十單墮、四悔過法、一百衆學、七滅诤法。

  【七大】 地、水、火、風、空、見、識。地水火風是四大,空即虛空的本性,見即眼根的見性,識即八識。因爲以上七大周遍于法界,所以叫做大。

  【七有】 地獄有、畜生有、餓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

  【七宗】 律宗、法相宗、叁論宗、華嚴宗、天臺宗、真言宗、禅宗。

  【七使】 七種的煩惱,使就是煩惱的別名。一、欲愛,即五欲的貪愛。二、恚,即嗔恚無忍。叁、有愛,即色無色愛。四、慢,即貢高我慢。五、無明,即不明事理。六、見,即各種邪見。七、疑,即懷疑正法。

  【七垢】 七種的煩惱,垢就是煩惱的別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見垢,即對自己的功德生執著分別的見解。叁、疑垢,即對于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別人校量而生出輕慢他人的心。五、憍垢,即對自己的功德生起貢高欣喜的心。六、隨眠垢,即自己的功德爲他人所蓋覆而生煩惱。七、悭垢,即對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七逆】 七種大逆不道的行爲,即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阇梨、破羯摩僧及轉法錀僧、殺聖人(小乘是阿羅漢,大乘是地上菩薩)。

  【七華】 (喻)七覺支。

  【七識】 見末那識條。

  【七聚】 律學的七項罪名,即一、波羅夷,是棄(于佛法之外)罪,是斷頭罪,是不可救藥罪。二、僧殘,是僧團淨法中的殘傷者,惟其雖殘而尚有忏除救藥的余地。叁、偷蘭遮,譯作大障善道、大罪、粗惡、粗過等,或稱爲濁重犯,主要是由于波羅夷及僧殘罪的未遂罪中産生,但是也有獨立産生的。四、波逸提,譯作舍墮,這是由于取了蓄了不應當蓄的東西,忘了帶上不應不帶的東西,首先將那東西舍給僧中,然後再以忏波逸提罪的方法忏罪。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條特定的戒,犯了以後,須立即面對(彼)一人宣說悔過,所以又稱爲悔過法。六、惡作,指身業的惡作,是舉止上的小過小失。七、惡說,指口業的惡說,是言語上的小過小失。

  【七衆】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前五衆是出家衆,後二衆是在家衆。

  【七趣】 地獄趣、餓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羅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七支】 十惡中的前七惡叫做七支,即身叁(殺生、偷盜、邪淫)與口四(妄語、绮語、兩舌、惡口)的惡業。

  【七支戒】 戒止身叁口四的七支作業。

  【七佛】 指過去的七佛,即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薩】 七佛八菩薩神咒經所說,七佛是維衛佛、式佛、隨棄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八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大勢至菩薩、後大勢至菩薩、堅勇菩薩。

  【七寶】 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砗渠、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瑪瑙。

  【七寶獄】 一個疑惑佛智但憑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埵懈慢界的人,他于五百歲間不能見叁寶和獲得法樂,這情形好像一個人被關在由七寶所成的牢獄裏一樣,所以稱爲七寶獄。

  【七賢】 1.指小乘的七賢,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聲聞乘人在見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謙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前叁是叁賢位,後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賢。仁王經天臺疏上日:“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叁無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習種性人,六性種性人,七道種性人,俱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爲七賢。”

  【七賢七聖】 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賢位與聖位。七賢見七賢條。七聖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聖人。俱舍論說:“學無學位有七聖者,一切聖者皆此中攝。一隨信行,二隨法行,叁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

  【七七齋】 人死之後七七四十九日,由于業緣的安排將去投胎,此時若其親屬爲之修福,則可以轉劣爲勝而投生于善處。

  【七金山】 在須彌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雙持山、持軸山、擔木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礙山、持地山。

  【七方便】 即小乘的叁賢四善根。叁賢是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四善根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七加行】 七方便的別名。

  【七覺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覺支、七等覺支,爲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僞。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叁、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