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P6

  ..續本文上一頁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七、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七種語】 佛所說的七種語,即一、因語,于現在因中說未來之果;二、果語,于現在果中說過去之因;叁、因果語,對著一件事既說因又說果;四、喻語,即作種種的譬喻;五、不應說語;六、世流布語;七、如意語。

  【七種辯】 菩薩所特有的七種辯才,即捷疾辯、利辯、不盡辨、不可斷辯、隨應辯、義辯、一切世間最上辯。

  【七種布施】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鄉的人;二、施行人,即欲遠行的人;叁、施病人,即身體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園林,即以園林施給寺廟;六、施常食,即布施錢財或田園給十方僧供常食;七、隨時施,即不論何時何地隨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七種無上】 佛所特有的七種無上,即一、身無上,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二、道無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樂一切衆生;叁、見無上,佛以正戒正見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無上,佛具有四無礙智;五、神力無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議;六、斷障無上,佛已經斷盡了惑業苦之叁障;七、住無上,佛住于偉大的寂滅涅槃境界。

  【七種忏悔心】 人們在作忏悔時所應具有的七種心情,即大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發菩提心、冤親平等心、念佛報恩心、觀罪性空。

  【七葉岩】 地名,在王舍城側的靈鹫山上,因有七葉樹生于岩窟之上,故名七葉岩,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羅漢結集經典的地方。

  【七聖財】 七種已經見道的聖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財。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寶積經說:“雲何聖財?謂信、戒、聞、慚、愧、舍、慧。如是等德法,是謂七聖財。彼諸衆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法句經說:“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爲七財。”報恩經說:“七聖財爲信、精進、戒、慚愧、聞舍、忍辱、定慧。”

  【七聖覺】 七覺分。見七覺分條。

  【七遮罪】 七種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殺和尚和殺阿阇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薩戒,所以叫做遮罪。

  【七轉識】 八識中的第七末那識和其他六識,那是依第八根本識轉變而生起,所以七識稱爲七轉識。

  【七證師】 受具足戒時的七位證明師。

  【七法財】 七種出世的法財,即信財、進財、戒財、慚愧財、聞財、舍財、定慧財。

  【七法不可避】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緣不可避。

  【七重金山】 指環繞須彌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雙持、持軸、擔木、善見、馬耳、障礙、持地,此七金山多爲聖賢神鬼所住。

  【七常住果】 謂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境智。

  【七菩提分】 見七覺分條。

  【七等覺支】 見七覺分條。

  【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對宇宙萬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總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報所具的種種色質,內五根外五塵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識的作用。叁、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屬于心王者。四、不相應行法,有十四,謂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與此叁法皆不相應,非心非物,乃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五、無爲法,有叁,謂無生滅變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茲將其內容列表說明如下:

  

  ┌五根(眼、耳、鼻、舌、身)┐

   ┌色 法─┤五境(色、聲、香、味、觸)├───────十一┐

   │  └無表色   ┘  │

   │心 法─(亦名心王法,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

   │  身識、意識)────────────────一│

   │  ┌大地法(受、想、思、觸、欲、慧、念、  │

   │  │  作意、勝解、叁摩地)────────十│

   │  │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輕安、舍、慚、愧、無貪 │

  ┌有爲法─┤  │  、無嗔、不害、勤)────────十│七

  │  │心所法─┤大煩惱地法(癡、放逸、懈怠、不信、昏沈、  ├十

  │  │  │  掉舉)─────────────六│五

  宇  │  │大不善地法(無慚、無愧)──────────二│法

  宙  │  │小煩惱地法(忿、覆、悭、嫉、惱、害、恨、谄  │

  萬  │  │  诳、憍)────────────十│

  有  │  └不定地法(尋、伺、睡眠、惡作、貪、嗔、慢、  │

  │  │   疑)───────────────八│

  │  └不相應行法(得、非得、同分、無想果、無想定、滅盡定、命 │

  │   根、生、住、異、滅、文身、名身、句身)──十四│

  └無爲法──(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虛空無爲)──────────叁┘

  

  【七陀羅尼】 七種的陀羅尼,即尊勝陀羅尼、寶箧印陀羅尼、大悲陀羅尼、光明真言陀羅尼、隨求陀羅尼、衆陀羅尼、十甘露陀羅尼。

  【七見二疑二無明】 即十一遍使。見十一遍使條。

  【八天】 指色界的四禅天與無色界的四空處。

  【八定】 指色界的四禅定與無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叁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八宗】 律宗、華嚴宗、天臺宗、叁論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淨土宗。

  【八佛】 八佛名號經所說東方之八佛,即東方難降伏世界之善說稱功德如來、東方無障礙世界之因陀羅幢星王如來、東方愛樂世界之普光明功德莊嚴如來、東方普入世界之善鬥戰難降伏超越如來、東方淨聚世界之普功德明莊嚴如來、東方無毒主世界之無礙藥樹功德稱如來、東方側塞香滿世界之步寶蓮華如來、妙音明世界之寶蓮華善住沙羅樹王如來。

  【八邪】 與八正道相反的八種邪道,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八念】 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那律八念經中所說的八念是:一、道從無欲,非有欲得;二、道從知足,非無厭得:叁、道從遠雜,非聚會得;四、道從精勤,非懈怠得;五、道從正念,非邪念得;六、道從定意,非亂意得;七、道從智慧,非愚癡得;八、道從戲樂,非戲行得。

  【八法】 1.又名八風。見八風條。2.地水火風爲四大,色香味觸爲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總稱爲八法。3.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門,都不離此八法。

  【八味】 佛的大涅槃境界共有八種的法味,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淨、虛通、不動、快樂。

  【八重】 比丘尼的八波羅夷。見波羅夷條。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種聲音,即極好音、柔軟音、和適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誤音、深遠音、不竭音。

  【八風】 又名八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因此八法常爲世人所愛憎,而且又能煽動人心,所以叫做八風。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體弱的痛苦;叁、病苦,即患病時的痛苦;四、死苦,即臨死時的痛苦;五、愛別離苦,即與所愛分離的痛苦;六、怨憎會苦,即與仇人見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陰熾盛苦,即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後,複須再生。

  【八迷】 即生、滅、去、來、一、異、斷、常的八種迷見。

  【八海】 見九山八海條。

  【八倒】 對生死的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執定爲常樂我淨者,是凡夫的四倒;對涅槃的常樂我淨,執定爲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二乘人的四倒。這兩種四倒合起來就是八倒。

  【八教】 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合稱爲八教。化法四教是叁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因此四教是教化衆生的法門,故名化法;化儀四教是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衆生的儀式,故名化儀。以上八教,都是天臺宗所立。

  【八梵】 八種的梵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強音、不軟音、不清音、不濁音、不雄音,不雌音。

  【八幹】 又作八犍,即八犍度。

  【八棄】 即比丘尼的八波羅夷罪。波羅夷華譯爲斷頭,又譯作棄,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會被擯棄于佛法的門外。

  【八智】 四法智與四類智,合稱爲八智。見四法智與四類智條。

  【八會】 華嚴經是七處八會的道法,所以稱爲八會之經。

  【八慢】 八種的驕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大慢。

  【八輪】 八正道法錀。

  【八遮】 叁論宗所說的八不中道。見八不中道條。

  【八輩】 指四向四果的聖人。

  【八墮】 比丘尼的八波羅夷。

  【八憍】 八種的憍慢。憍慢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因其氣慨好像鳥類的淩高視下,故文殊問經配八憍于八種之鳥:一、盛壯憍,如鸱鳥。二、姓憍,如枭鳥。叁、富憍,如雕鳥。四、自在憍,如鹫鳥。五、壽命憍、如烏鳥。六、聰明憍,如鵲鳥。七、行善憍,如鸠鳥。八、色憍,如鴿鳥。

  【八穢】 出家人購置田宅、種植耕栽、貯聚谷栗、畜養奴婢、畜養群畜、藏積金銀錢寶、藏積象牙刻镂等物、藏積銅鐵釜镬以自燒煮。

  【八魔】 煩惱魔、陰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八難】 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