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七种语】 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于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于现在果中说过去之因;三、因果语,对著一件事既说因又说果;四、喻语,即作种种的譬喻;五、不应说语;六、世流布语;七、如意语。
【七种辩】 菩萨所特有的七种辩才,即捷疾辩、利辩、不尽辨、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
【七种布施】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七种无上】 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于伟大的寂灭涅槃境界。
【七种忏悔心】 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七叶岩】 地名,在王舍城侧的灵鹫山上,因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之上,故名七叶岩,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罗汉结集经典的地方。
【七圣财】 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宝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德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法句经说:“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报恩经说:“七圣财为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
【七圣觉】 七觉分。见七觉分条。
【七遮罪】 七种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杀和尚和杀阿阇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萨戒,所以叫做遮罪。
【七转识】 八识中的第七末那识和其他六识,那是依第八根本识转变而生起,所以七识称为七转识。
【七证师】 受具足戒时的七位证明师。
【七法财】 七种出世的法财,即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舍财、定慧财。
【七法不可避】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缘不可避。
【七重金山】 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七常住果】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七菩提分】 见七觉分条。
【七等觉支】 见七觉分条。
【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于心王者。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相应,非心非物,乃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五、无为法,有三,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兹将其内容列表说明如下:
┌五根(眼、耳、鼻、舌、身)┐ ┌色 法─┤五境(色、声、香、味、触)├───────十一┐ │ └无表色 ┘ │ │心 法─(亦名心王法,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 │ 身识、意识)────────────────一│ │ ┌大地法(受、想、思、触、欲、慧、念、 │ │ │ 作意、胜解、三摩地)────────十│ │ │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 │ ┌有为法─┤ │ 、无嗔、不害、勤)────────十│七 │ │心所法─┤大烦恼地法(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 ├十 │ │ │ 掉举)─────────────六│五 宇 │ │大不善地法(无惭、无愧)──────────二│法 宙 │ │小烦恼地法(忿、覆、悭、嫉、恼、害、恨、谄 │ 万 │ │ 诳、憍)────────────十│ 有 │ └不定地法(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 │ │ │ 疑)───────────────八│ │ └不相应行法(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 │ │ 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十四│ └无为法──(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三┘
|
【七陀罗尼】 七种的陀罗尼,即尊胜陀罗尼、宝箧印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光明真言陀罗尼、随求陀罗尼、众陀罗尼、十甘露陀罗尼。
【七见二疑二无明】 即十一遍使。见十一遍使条。
【八天】 指色界的四禅天与无色界的四空处。
【八定】 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八宗】 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八佛】 八佛名号经所说东方之八佛,即东方难降伏世界之善说称功德如来、东方无障碍世界之因陀罗幢星王如来、东方爱乐世界之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东方普入世界之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东方净聚世界之普功德明庄严如来、东方无毒主世界之无碍药树功德称如来、东方侧塞香满世界之步宝莲华如来、妙音明世界之宝莲华善住沙罗树王如来。
【八邪】 与八正道相反的八种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八念】 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那律八念经中所说的八念是: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三、道从远杂,非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八、道从戏乐,非戏行得。
【八法】 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
【八味】 佛的大涅槃境界共有八种的法味,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
【八重】 比丘尼的八波罗夷。见波罗夷条。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八风】 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做八风。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八迷】 即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八种迷见。
【八海】 见九山八海条。
【八倒】 对生死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者,是凡夫的四倒;对涅槃的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二乘人的四倒。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就是八倒。
【八教】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八梵】 八种的梵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强音、不软音、不清音、不浊音、不雄音,不雌音。
【八干】 又作八犍,即八犍度。
【八弃】 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会被摈弃于佛法的门外。
【八智】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见四法智与四类智条。
【八会】 华严经是七处八会的道法,所以称为八会之经。
【八慢】 八种的骄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大慢。
【八轮】 八正道法錀。
【八遮】 三论宗所说的八不中道。见八不中道条。
【八辈】 指四向四果的圣人。
【八堕】 比丘尼的八波罗夷。
【八憍】 八种的憍慢。憍慢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因其气慨好像鸟类的凌高视下,故文殊问经配八憍于八种之鸟:一、盛壮憍,如鸱鸟。二、姓憍,如枭鸟。三、富憍,如雕鸟。四、自在憍,如鹫鸟。五、寿命憍、如乌鸟。六、聪明憍,如鹊鸟。七、行善憍,如鸠鸟。八、色憍,如鸽鸟。
【八秽】 出家人购置田宅、种植耕栽、贮聚谷栗、畜养奴婢、畜养群畜、藏积金银钱宝、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烧煮。
【八魔】 烦恼魔、阴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八难】 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