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P5

  ..续本文上一页无量的国土是。

  【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条。

  【二种供养】 财供养和法供养。财供养是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法供养是演说修行佛法以利众生。

  【二种涅槃】 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还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犹余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

  【二种资粮】 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是由修习正观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后一度。

  【二种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二种清净】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二种寂静】 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舍家弃欲和离开喧闹的都市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闲居,身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心寂静是杜绝贪嗔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以使心不散乱,意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

  【二种菩萨】 1.居家菩萨和出家菩萨。2.生死肉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生死肉身菩萨是惑业未断,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萨;法性生身菩萨是已证无生法性,脱离分段生死,但还受不思议变易生死的菩萨。

  【二种菩萨身】 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见二种菩萨条。

  【二种罗汉】 1.时解脱罗汉和不时解脱罗汉。时解脱罗汉是钝根的罗汉,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好缘具足,才能证罗汉;不时解脱罗汉是利根的罗汉,不须待衣食等事缘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随时都能证罗汉。2.慧解脱罗汉和俱解脱罗汉。慧解脱罗汉是但得慧障解脱,发得无漏地,即证涅槃的罗汉;俱解脱罗汉是不但解脱慧障,连定障亦解脱,于灭尽定得出入自在的罗汉。

  【二种菩提心】 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二十部】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二十五有】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二十八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二百五十戒】 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七灭诤法。

  【七大】 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见即眼根的见性,识即八识。因为以上七大周遍于法界,所以叫做大。

  【七有】 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七宗】 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七使】 七种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即嗔恚无忍。三、有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七垢】 七种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见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执著分别的见解。三、疑垢,即对于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别人校量而生出轻慢他人的心。五、憍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贡高欣喜的心。六、随眠垢,即自己的功德为他人所盖覆而生烦恼。七、悭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七逆】 七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摩僧及转法錀僧、杀圣人(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地上菩萨)。

  【七华】 (喻)七觉支。

  【七识】 见末那识条。

  【七聚】 律学的七项罪名,即一、波罗夷,是弃(于佛法之外)罪,是断头罪,是不可救药罪。二、僧残,是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惟其虽残而尚有忏除救药的余地。三、偷兰遮,译作大障善道、大罪、粗恶、粗过等,或称为浊重犯,主要是由于波罗夷及僧残罪的未遂罪中产生,但是也有独立产生的。四、波逸提,译作舍堕,这是由于取了蓄了不应当蓄的东西,忘了带上不应不带的东西,首先将那东西舍给僧中,然后再以忏波逸提罪的方法忏罪。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条特定的戒,犯了以后,须立即面对(彼)一人宣说悔过,所以又称为悔过法。六、恶作,指身业的恶作,是举止上的小过小失。七、恶说,指口业的恶说,是言语上的小过小失。

  【七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是出家众,后二众是在家众。

  【七趣】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七支】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七支戒】 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七佛】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萨】 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七宝】 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七宝狱】 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埵懈慢界的人,他于五百岁间不能见三宝和获得法乐,这情形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七贤】 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谦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后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日:“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七贤七圣】 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贤位与圣位。七贤见七贤条。七圣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圣人。俱舍论说:“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

  【七七斋】 人死之后七七四十九日,由于业缘的安排将去投胎,此时若其亲属为之修福,则可以转劣为胜而投生于善处。

  【七金山】 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七方便】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七加行】 七方便的别名。

  【七觉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