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一 勸修十善▪P3

  ..續本文上一頁換面,隨所作業而受其苦報之身形。

  ③痛苦極刑 遭受非常痛苦的極刑。

  ④叁塗 又名叁途,即血途、刀途、火途。血途是畜生道,因畜生常被人殺,或互相吞食而死;刀途是餓鬼道,因餓鬼常在饑餓,或刀劍杖逼迫之處;火途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之處。

  ⑤轉貿其身 “貿”是貿易、買賣,“轉貿其身”是說在叁惡道的衆生,賣了畜生身,又買回地獄身或餓鬼之身,總之不離叁惡道。

  ⑥改形易道 改變一次身形,便變易另一種惡道。

  ⑦魂神精識 指世人所說的靈魂,也是佛法中所說的神識。

  ⑧當獨值向 是說在叁惡道中,獨來獨往,隨業流轉受苦。

  ⑨相從共生 互相跟從,共生一處。

  ⑩無有止已 無有停止的日子。

  (11)天地之間 指在叁界六道之中。

  (12)自然有是 自然而有這種的因果報應。

  (13)卒暴應至 “卒暴”是忽然暴發之義;“應至”是報應立至之義。

  (14)一心製意 專一其心,製伏其意業。

  佛言: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①,不順法度②,奢淫驕縱③,各欲快意

   (這是說悭貪爲盜業之因)

   佛說:第二大惡,就是偷盜。世間的人,就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往往都不講正義和公理,也不依法律和製度,爲了過分的奢侈、驕慢和放縱,人人都爲自己的快樂著想,而不去理會他人的痛苦。

  附記:悭貪爲盜業之因,而悭貪之“悭”是自己的東西不舍得給人家,“貪”是人家的東西卻千方百計想據爲己有。

  

任心自恣④,更相欺惑⑤,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谄不忠⑥,巧言谀媚⑦。嫉賢謗善⑧,陷人怨枉⑨。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僞多端,踐度能行(11),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爲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12)。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13),更相欺诳。各懷貪欲瞋恚愚癡,欲自厚己(14),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

   (這是說偷盜惡業的範圍)

   世人都聽任自己悭吝貪欲的心而爲所欲爲,諸如:互相用欺詐的手段,誘惑對方上當;或是心口不一,口是心非;或是心術不正,谄媚奉承,對人不真誠;或是花言巧語,博人歡喜;或是嫉妒賢良,誹謗善人,陷害人家受到冤枉;或是在上面主事的領導人,任用親信,讓手下機詐百出,自由自在地貪贓枉法;或是爲上司審情度勢,出謀獻策,看看應用什麼方法來詐取財物;或是身在其位卻不是正氣凜然的人,必被其手下蒙蔽和欺瞞,如被手下以虛構故事冤枉忠良等等。凡此種種,皆是置天理良心于不顧的勾當。

   凡以欺詐手段來取得財物,皆屬偷盜。世人就是如此這般地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家裏家外,包括一切所知所識的親朋戚友,全都互相欺詐,人人懷著貪、瞋、癡叁毒的心,自私自利,只求自己獲得厚利、快樂,卻罔顧他人之痛苦、死活。這些凡夫俗子,無論家中的長輩、晚輩,或是外面的上司、下屬,大家的心思都是一樣的。

  附記:不與而取,謂之“偷盜”。像上面經文所說的以欺詐手段,得人財物,皆屬偷盜。偷盜的範圍極廣,如盜叁寶物、盜人財物、盜名、盜色、盜功、盜心、盜聽等等皆是,我們稍一不慎,便成犯盜。其中以盜僧之物(即施主供養十方僧衆之物)之罪最重,以其盜十方僧物,即在十方無量僧中結罪,其過無量故也。《方等經》說:“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

  ◎注釋

  ①義理 正義和公理。

  ②法度 法律和製度。

  ③奢淫驕縱 “奢”是奢侈;“淫”這裏是指過分;“驕”是驕慢;“縱”是放縱。

  ④任心自恣 聽任自己貪欲的心而爲所欲爲。

  ⑤更相欺惑 互相欺詐誘使人家迷惑上當。

  ⑥佞谄不忠 “佞”是心術不正;“谄”是谄媚奉承;“不忠”是對人不真誠。

  ⑦巧言谀媚 “巧言”是花言巧語;“谀媚”是用言語求人喜悅,俗稱“拍馬屁”。

  ⑧嫉賢謗善 嫉妒賢良,誹謗善人。

  ⑨陷人怨枉 陷害人家受到冤枉。

  ⑩機僞 “機”是機心,亦即機變取巧的心;“僞”是欺詐。

  (11)踐度能行 這裏是說看看能不能實行,或能實行到什麼程度。

  (12)不當天心 置天理良心于不顧。

  (13)中外知識 “中”指家中的人;“外”指外人;“知識”指所知所識的朋友。

  (14)欲自厚己 欲要自己得到很豐厚的利益。

  破家亡身,不顧前後,親屬內外,坐之滅族。或時室家知識,鄉黨市裏①,愚民野人②,轉共同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結③。富有悭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④,心勞身苦

   (這是說造作盜業)

   從事偷盜的人,甚至不顧前因後果,公然集合家人、外人、所知所識的親朋戚友,乃至一鄉一村的人,共同打家劫舍。他們既愚又野,對于偷盜得來的財物,往往因爲分贓不均,發生利益沖突,結忿成仇,互相殘殺,結果招致家破人亡,乃至殺身滅族之禍患。

   又有的以欺詐诳騙手段,得人財物致富之後,不改悭貪本性,愛財如命,不肯施舍,因此既要保護已有,又心無厭足,貪多務得,搞到心勞身苦,憂苦不堪!

  

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⑤,或在樂處⑥,或入苦毒⑦,然後乃悔,當複何及⑧。

   (這是說偷盜的生報)

   這些造作盜業的人,當其壽終時,因生前不信佛法,又不行善修福,死後業報現前,便沒有什麼可以依靠。以前欺盜得來的不義之財,沒有一樣可以帶得走,唯有一生所造的業力,追隨著他,獨來獨往地在六道之中輪回。作善的人就得福,來世必生叁善道;若是作惡就得禍,來世必墮叁惡道,到那時候才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附記1:人生于世,不只是有了生命就可以生存,還要有維持生命生存的資糧,如衣服、飲食、金錢等,缺一不可,否則生命便難以維持下去。因此,偷拿人家的東西,輕者令人傷心,重者使別人失去生命所需,乃至喪失生命,你于心何忍呢?因此,爲佛弟子,要光明磊落,不可不與而取。

   附記2:偷盜不一定是偷外人的東西才叫做偷,就是拿自己家裏的東西也叫做偷。中國唐朝時,有一位韋慶植,生一個女兒,常偷吃家裏好吃的東西,或將父母的東西偷偷拿去。不久女兒死了,投生畜生道中做羊。女兒死後的第二年,有一天韋慶植在家大宴賓客,吩咐廚子殺羊招待客人。就在請客的前一天晚上,他的太太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對她說:“我是你死去的女兒,因生前常偷吃家裏的東西,偷拿父母的東西,所以死後變成一只羊來還債。明天在父親要殺的羊群中,有一隻具有黑白毛的,頸上有些毛好像一枝金叉的,那就是女兒轉生的,請你們不要殺牠,我會很感激你們的!“第二天,韋慶植太太到羊群裏一看,果然有一隻如夢中所說的羊,于是吩咐廚子不可殺牠。不久,韋慶植從外面回來,問廚子菜肴預備怎樣了?廚子回答一切都預備好了,只是少殺了一隻羊。主人一聽,大發脾氣,命令立刻把羊殺掉。廚子不能不聽主人的話,于是把羊挂起來預備宰殺。正在此時,有幾個客人進來,見挂在上面的,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在那裏喊救命。客人叫廚子不可殺,說那是個女子不是羊,但是廚子看見的是羊不是人,結果還是把羊殺了。當羊肉送到桌上時,客人不肯吃,韋慶植覺得很奇怪,追問原因,客人便將所見告知,並說可能是你家裏的人。他的太太這才把昨晚的夢境告訴他,至此方知所殺的,竟是自己的女兒,因爲傷心過度,從此一病不起。

  

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⑨。但欲爲惡,妄作非法⑩。常懷盜心,悕望他利(11),消散磨盡,而複求索。邪心不正,懼人有色(12)。不豫思計(13),事至乃悔。今世現有,王法牢獄,隨罪趣向,受其殃罰

   (這是說偷盜的現報)

   世上常作偷盜的人,現生即得惡報,諸如:心思糊塗,沒有智慧,見人行善,不但不隨喜贊歎,反而憎惡、誹謗,沒有敬慕仿效之心;一心只想作惡,交結惡友,廣作非法之事,習以成性,經常存有偷盜之心,很喜歡偷拿別人的東西;財物一到手,馬上又花光,又複重造盜業;因爲自己心術不正,做了虧心事,生怕被人識破,故很怕接觸別人的眼光和臉色;沒有預先思考所做的事是善是惡和其後果,事後才來後悔;所作所爲,國法不容,因果難逃,現生今世,必被國家法律,繩之以法,自作自受等等。

  

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複爲惡天神克識(14),別其名籍(15),壽終神逝,下入惡道,故有自然叁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說偷盜的後報)

   他們之所以如此,皆因多生多世,不信因果報應,不知道德規範,不修善根功德,有以致之。今生複再爲惡,常行偷盜,在他們的神識(阿賴耶識)裏,種下了衆多惡業的種子,這些種子就好像賬簿一樣,把人一生所犯的罪行,都清清楚楚地記錄下來。等到壽終之時,業力就會牽引其神識,下入叁惡道,依照所作惡業的輕重,自然而有血途、刀途、火途之不同果報。從此輾轉于叁惡道中,頭出頭沒,備受衆苦,無有出期,這種痛苦實非言語所能形容。

  附記1:這裏是說盜業的報應,由于偷盜的範圍極廣,業因既然很多,果報的差別自然也是無量的不同,我們應舉一反叁,處處小心,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施出,絕不妄取,這就對了。

  附記2:《大智度論》說盜業有十種惡報,即:一、物主常瞋;二、生人疑;叁、常在非時非處行;四、與惡人…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一 勸修十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