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八 真實功德▪P3

  ..續本文上一頁名,其樹枝繁葉茂,庇蔭廣闊。以喻極樂菩薩,大悲自在。

  (13)金翅鳥 八部衆之一。翅羽金色,兩翅張開有360萬裏,常取龍爲食。《六十華嚴經》第36卷說:“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奮勇猛力,以左右翅搏開海水,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亦複如是,以佛眼觀法界一切衆生,有善根熟者,以止觀兩力,搏開生死大海,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這裏以金翅鳥之大威力,來比喻極樂菩薩,威力自在。

  (14)衆遊禽 即衆鳥飛空。鳥過長空,不留痕迹,以喻極樂菩薩,離相度生,大行自在。

  (15)無所藏積 是說極樂菩薩雖應現十方,廣作佛事,但無住無著。無住即無藏,無著即無積。猶如衆鳥飛空,不留痕迹。

  (16)牛王 牛中之王。《勝鬘經》曰:“如牛王,形色無比,勝一切牛。”以喻極樂菩薩,形色自在。

  (17)象王 象中之王。佛經常以象王喻佛,佛爲調禦丈夫,菩薩亦如是,這裏以象王喻極樂菩薩,行願自在。

  (18)獅子王 即獸中之王。獅王一吼,群獸懾伏,以喻極樂菩薩,無畏自在。

  曠若虛空①,大慈等

   (這是贊歎極樂菩薩體用無礙)

   極樂世界諸大菩薩,雖然已悟我空法空而證自性清淨心,卻又從清淨心中生出大慈大悲的心來,平等的去廣度無量無邊的衆生。這種不動真際,徧應十方的情形,正如虛空雖然畢竟空無,但不障礙任何事物之生起。

  附記1:此二句經文,前一句說的是體,後一句說的是用,正所謂“無盡空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以之比喻極樂菩薩,體用無礙。又前一句說的是真空,後一句說的是妙有,真空是體,妙有是用。說明極樂菩薩,從體起用,無往生心,而大慈大悲,等視衆生,普度一切的力用。

  附記2: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如此的清淨!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沒有生滅的!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自己圓滿具足的!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沒有動搖的!沒有想到自性自能生出萬法來!”近代禅門宗師虛雲老和尚曾經解釋說:“前4句何期是攝用歸體,後一句何期是全體大用。”由六祖大師的話和虛雲大師的解釋,我們不難明白,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自性清淨心,是體不離用,用不離體,體用不二,是自在無礙的。正如《法華經》之所說:“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爲諸菩薩及四衆,廣說是法華經。”極樂菩薩,莫不如此。《法華經》說的是一乘妙法,而極樂菩薩廣說的正是一乘妙法之淨土法門。

  

摧滅嫉心③,不忌勝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⑤,建法幢⑥。曜慧日⑦,除癡暗⑧。

   (這是說極樂菩薩自他二利具足圓滿)

   他們已摧滅了人類的劣根性之一的嫉妒心,絕對不會妒忌別人勝過自己。又一心一意地追求正法,不證無上菩提,不得大般涅槃,誓不罷休。時常都爲衆生演說妙法,從來不感到疲倦、勞苦。他們大鳴法鼓,高建法幢,放智慧光,以破除芸芸衆生的愚昧和無知。

  

修六和敬⑨,常行法施志勇精進⑩,心不退弱(11)。爲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爲師導(12),等無憎愛(13)。唯樂正道,無余欣戚(14)。拔諸欲刺(15),以安群生功慧(16)殊勝莫不尊敬滅叁垢障(17),遊諸神通(18)。

   這些大菩薩,人人都修六和敬,互相尊敬、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又互相法施,交換修行的心得,皆立志勇猛精進地自行化他,像這樣的心永遠也不會退卻或轉弱。

   他們如同世間的明燈,能照破一切癡迷和黑暗;又是世間最殊勝的福田,令人凡事吉祥如意。這些菩薩皆已究竟一生補處,具有大智,常作一切衆生的導師,同體大悲,平等的普度一切衆生,沒有憎愛的分別。由于已具大智,所以唯樂無上之正道,安住于空、無我之理,因心無所住,故無欣喜或憂戚的感覺。

   他們善以佛之正法,把沈溺于愛河欲海中之芸芸衆生救拔出來,皆置于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像這樣的功德和智慧太殊勝了,故爲一切世間天人聲聞菩薩所尊敬和贊歎。他們一面滅除自心之貪瞋癡叁毒,複本心源以自利;一面又成就六通,以種種神通遊戲世間,普度衆生以利他。

  ◎注釋

  ①曠若虛空 空曠有如虛空。《釋摩诃衍論》說虛空有10種的含義,即:無障礙、周徧、平等、廣大、無形相、清淨、不動、絕對、空空、不可得。

  ②大慈等 平等的大慈大悲。

  ③嫉心 妒嫉心,爲二十種隨煩惱之一。

  ④不忌勝 不會妒忌別人勝過自己。

  ⑤擊法鼓 擊鳴法鼓。“法鼓”是比喻菩薩教化衆生的法音,傳播得很遙遠。

  ⑥建法幢 建立法幢。“法幢”是比喻妙法高聳,如幢幡之高懸。這也是比喻佛菩薩說法,能摧伏邪魔。

  ⑦曜慧日 比喻菩薩的智慧光明如日,能照破無明黑暗。

  ⑧除癡暗 消除衆生的愚癡和暗昧。

  ⑨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複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 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诤,是言語的不起爭論;叁、意和同說,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

  ⑩志勇精進 立志要勇猛精進地修行佛法。

  (11)心不退弱 學佛的心永遠不後退或衰弱。

  (12)常爲師導 常作一切衆生的導師。

  (13)等無憎愛 平等的普度一切衆生,沒有憎愛的分別。

  (14)無余欣戚 因心無所住,故無欣喜或憂戚的感覺 。

  (15)拔諸欲刺 拔除衆生種種貪愛和欲念。“欲刺”是形容貪欲如芒刺能傷害人。

  (16)功慧 功德和智慧。

  (17)滅叁垢障 滅除由貪、瞋、癡叁毒而引起的種種障礙,其障礙如令人墮落于叁惡道是。

  (18)遊諸神通 以種種神通遊戲人間,隨緣度生。

  因力①、緣力②、意力③、願力④、方便之力⑤、常力⑥、善力⑦、定力⑧、慧力⑨、多聞之力⑩。施、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11),諸通明力(12)。如法調伏諸衆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這是說極樂菩薩福慧二力具足)

   他們都有福德與智慧之二力,諸如: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之力。以及正念止觀、六通叁明、如法調伏諸衆生之力等等。像這許多的力用,他們都已圓滿具足了。

  附記:從因力至調伏衆生力,一共有13種的力用,若加上六度之力,則共有19種力用, 但歸納起來,只得二力,即福德與智慧之力。此福德與智慧二力,相輔相成,不即不離,誰若是具足成就了,便是成就諸佛之盧舍那報身。而極樂菩薩,個個莫不如是圓滿具足。

  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爲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13),修空無相無願叁昧(14),不生不滅(15)諸叁昧門(16),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這是說極樂菩薩具足相好)

   除此之外,極樂菩薩無不具足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以及無量的功德和種種辯才,這是沒有人可與之相等的。他們的福慧雖然已經具足,但是仍時空無盡的繼續增上,還不停地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因此常爲十方諸佛之所贊歎。

   他們已經到達究竟圓滿之彼岸(即佛之果地),不但成就叁乘共修之空、無相、無願的叁叁昧,更成就了大乘不生不滅的一切正定,從此永遠地超越了聲聞緣覺之境界。

  

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爲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這是結歎功德無盡)

   世尊告訴阿難:極樂世界的菩薩,成就如上所說之無量功德,我今天只是簡略地介紹而已,如果要詳細地說,縱使百千萬劫,也是說不完的。

  ◎注釋

  ①因力 “因”指主要的原因。又分爲正因和助因二種,衆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叫做“正因”;過去所修的一切善法,能生出世善法功能,叫做“助因”。

  ②緣力 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叫做“緣力”。

  ③意力 聞法之後,發出無上菩提心,叫做“意力”

  ④願力 依願起行之力。又諸佛菩薩的本願,都叫做“願力”。

  ⑤方便之力 菩薩自利利他皆能善巧方便,叫做“方便力”。

  ⑥常力 常行佛法,至心精進,叫做“常力”。

  ⑦善力 所積集的信願行叁資糧,叫做“善力”。

  ⑧定力 定心一處,而不散亂,叫做“定力”。

  ⑨慧力 徹了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叫做“慧力”。

  ⑩多聞之力 于佛教法,無不知曉,或讀誦大乘,深信因果,都叫做“多聞力”。

  (11)正念止觀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叫做“正念”;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叫做“止”,每一句佛號,每一個字,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做“觀”。能如是念佛,則能成就“正念止觀”。

  (12)諸通明力 “諸通”指六通,“明”指叁明,極樂衆生人人皆具六通叁明,叫做“諸通明力”。

  (13)究竟菩薩諸波羅蜜 意思是說菩薩已達到圓滿之佛的果地了。

  (14)空無相無願叁昧 即空、無相、無願之叁叁昧。見前面第66頁之解釋。

  (15)不生不滅 不生也不滅,是常住的別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經說:“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又“不生”即非有,“不滅”即非空,由此可見,一切衆生的佛性,和一切法的法性,都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空的。

  (16)諸叁昧門 叁昧有叁乘共修的叁叁昧,也有大乘不生不滅之叁昧,故曰“諸叁昧門”。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八 真實功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