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八 真实功德▪P3

  ..续本文上一页名,其树枝繁叶茂,庇荫广阔。以喻极乐菩萨,大悲自在。

  (13)金翅鸟 八部众之一。翅羽金色,两翅张开有360万里,常取龙为食。《六十华严经》第36卷说:“譬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以清净眼观察大海龙王宫,奋勇猛力,以左右翅搏开海水,知龙男女有命尽者而撮取之。如来亦复如是,以佛眼观法界一切众生,有善根熟者,以止观两力,搏开生死大海,除灭一切妄想颠倒,安立如来无碍之行。”这里以金翅鸟之大威力,来比喻极乐菩萨,威力自在。

  (14)众遊禽 即众鸟飞空。鸟过长空,不留痕迹,以喻极乐菩萨,离相度生,大行自在。

  (15)无所藏积 是说极乐菩萨虽应现十方,广作佛事,但无住无著。无住即无藏,无著即无积。犹如众鸟飞空,不留痕迹。

  (16)牛王 牛中之王。《胜鬘经》曰:“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以喻极乐菩萨,形色自在。

  (17)象王 象中之王。佛经常以象王喻佛,佛为调御丈夫,菩萨亦如是,这里以象王喻极乐菩萨,行愿自在。

  (18)狮子王 即兽中之王。狮王一吼,群兽慑伏,以喻极乐菩萨,无畏自在。

  旷若虚空①,大慈等

   (这是赞叹极乐菩萨体用无碍)

   极乐世界诸大菩萨,虽然已悟我空法空而证自性清净心,却又从清净心中生出大慈大悲的心来,平等的去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种不动真际,徧应十方的情形,正如虚空虽然毕竟空无,但不障碍任何事物之生起。

  附记1:此二句经文,前一句说的是体,后一句说的是用,正所谓“无尽空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以之比喻极乐菩萨,体用无碍。又前一句说的是真空,后一句说的是妙有,真空是体,妙有是用。说明极乐菩萨,从体起用,无往生心,而大慈大悲,等视众生,普度一切的力用。

  附记2: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如此的清净!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没有生灭的!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自己圆满具足的!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没有动摇的!没有想到自性自能生出万法来!”近代禅门宗师虚云老和尚曾经解释说:“前4句何期是摄用归体,后一句何期是全体大用。”由六祖大师的话和虚云大师的解释,我们不难明白,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自性清净心,是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不二,是自在无碍的。正如《法华经》之所说:“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极乐菩萨,莫不如此。《法华经》说的是一乘妙法,而极乐菩萨广说的正是一乘妙法之净土法门。

  

摧灭嫉心③,不忌胜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⑤,建法幢⑥。曜慧日⑦,除痴暗⑧。

   (这是说极乐菩萨自他二利具足圆满)

   他们已摧灭了人类的劣根性之一的嫉妒心,绝对不会妒忌别人胜过自己。又一心一意地追求正法,不证无上菩提,不得大般涅槃,誓不罢休。时常都为众生演说妙法,从来不感到疲倦、劳苦。他们大鸣法鼓,高建法幢,放智慧光,以破除芸芸众生的愚昧和无知。

  

修六和敬⑨,常行法施志勇精进⑩,心不退弱(11)。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12),等无憎爱(13)。唯乐正道,无余欣戚(14)。拔诸欲刺(15),以安群生功慧(16)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障(17),游诸神通(18)。

   这些大菩萨,人人都修六和敬,互相尊敬、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又互相法施,交换修行的心得,皆立志勇猛精进地自行化他,像这样的心永远也不会退却或转弱。

   他们如同世间的明灯,能照破一切痴迷和黑暗;又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令人凡事吉祥如意。这些菩萨皆已究竟一生补处,具有大智,常作一切众生的导师,同体大悲,平等的普度一切众生,没有憎爱的分别。由于已具大智,所以唯乐无上之正道,安住于空、无我之理,因心无所住,故无欣喜或忧戚的感觉。

   他们善以佛之正法,把沉溺于爱河欲海中之芸芸众生救拔出来,皆置于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像这样的功德和智慧太殊胜了,故为一切世间天人声闻菩萨所尊敬和赞叹。他们一面灭除自心之贪瞋痴三毒,复本心源以自利;一面又成就六通,以种种神通遊戏世间,普度众生以利他。

  ◎注释

  ①旷若虚空 空旷有如虚空。《释摩诃衍论》说虚空有10种的含义,即:无障碍、周徧、平等、广大、无形相、清净、不动、绝对、空空、不可得。

  ②大慈等 平等的大慈大悲。

  ③嫉心 妒嫉心,为二十种随烦恼之一。

  ④不忌胜 不会妒忌别人胜过自己。

  ⑤击法鼓 击鸣法鼓。“法鼓”是比喻菩萨教化众生的法音,传播得很遥远。

  ⑥建法幢 建立法幢。“法幢”是比喻妙法高耸,如幢幡之高悬。这也是比喻佛菩萨说法,能摧伏邪魔。

  ⑦曜慧日 比喻菩萨的智慧光明如日,能照破无明黑暗。

  ⑧除痴暗 消除众生的愚痴和暗昧。

  ⑨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 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说,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

  ⑩志勇精进 立志要勇猛精进地修行佛法。

  (11)心不退弱 学佛的心永远不后退或衰弱。

  (12)常为师导 常作一切众生的导师。

  (13)等无憎爱 平等的普度一切众生,没有憎爱的分别。

  (14)无余欣戚 因心无所住,故无欣喜或忧戚的感觉 。

  (15)拔诸欲刺 拔除众生种种贪爱和欲念。“欲刺”是形容贪欲如芒刺能伤害人。

  (16)功慧 功德和智慧。

  (17)灭三垢障 灭除由贪、瞋、痴三毒而引起的种种障碍,其障碍如令人堕落于三恶道是。

  (18)遊诸神通 以种种神通遊戏人间,随缘度生。

  因力①、缘力②、意力③、愿力④、方便之力⑤、常力⑥、善力⑦、定力⑧、慧力⑨、多闻之力⑩。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11),诸通明力(12)。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这是说极乐菩萨福慧二力具足)

   他们都有福德与智慧之二力,诸如: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还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以及正念止观、六通三明、如法调伏诸众生之力等等。像这许多的力用,他们都已圆满具足了。

  附记:从因力至调伏众生力,一共有13种的力用,若加上六度之力,则共有19种力用, 但归纳起来,只得二力,即福德与智慧之力。此福德与智慧二力,相辅相成,不即不离,谁若是具足成就了,便是成就诸佛之卢舍那报身。而极乐菩萨,个个莫不如是圆满具足。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13),修空无相无愿三昧(14),不生不灭(15)诸三昧门(16),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这是说极乐菩萨具足相好)

   除此之外,极乐菩萨无不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以及无量的功德和种种辩才,这是没有人可与之相等的。他们的福慧虽然已经具足,但是仍时空无尽的继续增上,还不停地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因此常为十方诸佛之所赞叹。

   他们已经到达究竟圆满之彼岸(即佛之果地),不但成就三乘共修之空、无相、无愿的三三昧,更成就了大乘不生不灭的一切正定,从此永远地超越了声闻缘觉之境界。

  

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但为汝略言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这是结叹功德无尽)

   世尊告诉阿难:极乐世界的菩萨,成就如上所说之无量功德,我今天只是简略地介绍而已,如果要详细地说,纵使百千万劫,也是说不完的。

  ◎注释

  ①因力 “因”指主要的原因。又分为正因和助因二种,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叫做“正因”;过去所修的一切善法,能生出世善法功能,叫做“助因”。

  ②缘力 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叫做“缘力”。

  ③意力 闻法之后,发出无上菩提心,叫做“意力”

  ④愿力 依愿起行之力。又诸佛菩萨的本愿,都叫做“愿力”。

  ⑤方便之力 菩萨自利利他皆能善巧方便,叫做“方便力”。

  ⑥常力 常行佛法,至心精进,叫做“常力”。

  ⑦善力 所积集的信愿行三资粮,叫做“善力”。

  ⑧定力 定心一处,而不散乱,叫做“定力”。

  ⑨慧力 彻了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叫做“慧力”。

  ⑩多闻之力 于佛教法,无不知晓,或读诵大乘,深信因果,都叫做“多闻力”。

  (11)正念止观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叫做“正念”;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叫做“止”,每一句佛号,每一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做“观”。能如是念佛,则能成就“正念止观”。

  (12)诸通明力 “诸通”指六通,“明”指三明,极乐众生人人皆具六通三明,叫做“诸通明力”。

  (13)究竟菩萨诸波罗蜜 意思是说菩萨已达到圆满之佛的果地了。

  (14)空无相无愿三昧 即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昧。见前面第66页之解释。

  (15)不生不灭 不生也不灭,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经说:“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又“不生”即非有,“不灭”即非空,由此可见,一切众生的佛性,和一切法的法性,都是不生不灭,非有非空的。

  (16)诸三昧门 三昧有三乘共修的三三昧,也有大乘不生不灭之三昧,故曰“诸三昧门”。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八 真实功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