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九 劝进往生

  (卅九) 劝进往生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①。着于无上下②,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这是佛举极乐国的依正庄严以劝勉世人发愿往生)

   佛告诉未来佛弥勒菩萨和一切天上人间的人: 住在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的声闻和菩萨,每一个人的功德和智慧,大到不可以用言语来称说!而且他们所生活的国土和环境,也是那么的殊胜、微妙、安乐和清净!世人何不努力修积往生的善因呢?假如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的话,则决定得生,那是极其自然的一回事。一往生即住于无比清净平等之净土,同时智慧亦洞达一切,有如虚空无有边际。人人皆应朝此方向努力精进,必然横超三界,断绝生死,往生安乐国。

  附记:本师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为世人宣讲本经,又如此苦口婆心劝勉世人要努力念佛,求生西方,功过乾坤,恩逾父母,世人粉身碎骨,也不足报答佛祖深恩于万一的。

  

横截五恶道④,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⑤,易往而无人⑥。其国不逆违⑦,自然之所牵⑧。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⑨。可得极长生⑩,寿乐无有极(11)。

   (这是佛再次劝勉世人务必念佛求生)

   人人都往生西方,不复在五恶道之中轮迴,则五恶道之门自然就被关闭了。世人不可再留恋娑婆,应当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凡是至心发愿求生的人,无不飞升到广大无边的极乐世界去。不过,西方虽说易往易生,若世人心中仍然留恋娑婆,不修善因,那是没有人可以往生的,因为欲往生的人,须不违逆“念佛为因,往生为果”的因果定律。有因必有果,加上发愿求生,在愿力的牵引下,决定得生,那是很自然的事啊!

   明白了这种事理因果,世人何不抛弃凡尘俗事,积极地上求成佛之道,下积广度众生之德呢?因为凭此福德因缘,就能往生极乐,就能获得永生之涅槃,以及永享无有极限的寿命和妙乐!

  附记1:本师释迦牟尼佛,悲心彻骨,深恐后世障深慧浅之众生,对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之法,闻而不信,信而不修,特地在此再一次举出极乐世界之依正庄严,以劝勉世人务必欣求净土。接着佛又在下面详举此土三毒过患,以劝勉世人务必厌舍娑婆。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教导世人往生西方之下手功夫,就是“厌苦欣乐”。因为,凡是希冀往生西方的人,一定要“厌”娑婆之“苦”,一定要“欣”净土之“乐”。倘若一面欣净土之乐,一面又留恋娑婆,那就没有资格往生了。由此可知,“欣厌二门”乃往生净土之不二窍门,亦是其关键之所在。

  附记2:兹抄录一阕古德所作名叫“西方好”的词给大家欣赏:“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日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埋荒坵,何似早回头。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圆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神力不思议。临报尽,接引定无疑,普愿众生同系念,金台天乐共迎时,弹指到莲池。”

  ◎注释

  ①念道之自然 念佛求生净土,就能得生,那是很自然的事。

  ②著于无上下 住于清净平等之心上。

  ③超绝 横超三界,断绝生死。

  ④横截五恶道 横超断截五恶道。“五恶道”又名五道,或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因皆有生死轮回之苦,故称“五恶道”。

  ⑤升道无穷极 “升道”形容飞升极乐世界;“无穷极”形容广大无边。

  ⑥易往而无人 极乐世界虽易往,但世人留恋娑婆,不修善因,便无人能往生了。

  ⑦其国不逆违 欲往生极乐,须不违逆“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因果定律。

  ⑧自然之所牵 发愿往生,自然得生,这是愿力所牵动,是很自然的事。

  ⑨勤行求道德 努力实行上求佛道,下积度生之德。

  ⑩可得极长生 可得极长生之涅槃果。“长生”是永生的意思。

  (11)寿乐无有极 寿命和快乐皆无量无边。

  然世人薄俗①,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②,以自给济③。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④,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

   (此后是举娑婆众生三毒过患以劝厌舍,此段先举贪欲之过。)

   然而世人福薄,且又留恋世俗的妄心太重,以致懞懵糊塗,不知追求依正庄严的妙乐,只知争着做那无关紧要的事。因此,在这充满十恶极苦的世间,劳心劳力地去经营造作,终日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社会各阶层的人,无论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等等,起心动念,都是为了钱而忧愁烦恼。未曾拥有的希望有,已经拥有的希望越多,所以他们的忧思烦恼是相同相等的。他们不但在人前如此,甚至独处时也是不停地受到妄心的驱使去想方设法,而陷溺于忧愁痛苦之中,终其一生,其心没有一刻的安祥和宁静。

  附记1:贪欲是多方面的,但人类最大的贪欲是金钱。佛法却告诉世人,贪欲为一切罪恶的根源,证诸事实,的确如此,试看社会上所发生的罪恶的事,哪一样不与贪欲有关?贪欲的心,有时能令人连手足之情都不顾,可见其罪恶之一斑。有一个故事:过去有兄弟二人,离乡别井到外地工作多年,各积蓄了20斤黄金,大家联袂回乡。回乡途中,各把20斤黄金负在背上,照道理说,两兄弟应该互相照顾才对。但走到一个荒山野岭、四顾无人的地方,哥哥心里忽然起了一个自私的念头,如我把弟弟杀了,那我便可多得20斤黄金;说也奇怪,当哥哥正在这样想的时候,弟弟心中也正在这样想,如我把哥哥杀掉,自己便可多得20斤黄金。好在大家只是心中这样想,并没有行动。又走了一段路,兄弟两人忽然醒悟过来,兄弟两人都有钱,那不是顶好,为什么要谋害对方?后来两人走到一个有水的池塘边,哥哥心里想,金钱不是好东西,差点使我杀害自己的弟弟,于是便将黄金一块一块地丢到水里去。弟弟看见了便说:“很好!很好!”弟弟一面赞美哥哥,一面也把自己的黄金一块一块地往水里丢。哥哥在旁看了也连声地说:“很好!很好!”两人都很奇怪地问对方:“我将黄金丢进水里,你为什么老是说很好呢?”到这时候,大家都坦白地说出自己所起的恶念,要不是觉悟得早,恐怕已经干下了弥天大罪!像这样为了金钱而使血浓于水的兄弟反目、分家,甚至对簿公堂的例子,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附记2:人人爱钱,佛门有个有关“钱”的佛偈:二戈争金杀气高,人人因它犯唠叨,能会用者超三界,不会用者孽难逃。

  附记3:人类贪婪的心,无穷无尽,所以佛经常说:“欲壑难填”。世人之所以贪得无厌,皆因不懂得知足。古人有一首“不知足歌”,正是芸芸众生心无厌足的写照:“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

  

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⑤,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⑥,忧念愁怖

   (这是说人为了既得的财物而患得患失)

   一个人有田时忧田,有宅时忧宅,因为怕失去它。同样的,有了牛马等六畜,以及奴婢、钱财、衣食、什物等等时,也是患得患失,忧思重重,搞到自己终日忧愁、烦恼和畏怖。

  附记1: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五色缤纷使人眼花,五音交响使人耳鸣,五味罗列使人口伤,驰马打猎使人心疯狂,难得的财物使人行为失常。”老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人在物欲旋涡里,很难自拔。中国儒家鼻祖孔子也曾说过:“鄙陋的人,当他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就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世人因为怕失去所得到的名利地位,所以无所不用其极,以保护自己既得的利益,和满足个人的欲望,试想想,他们能够知足、清醒吗?有几人能像晋时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有几人能像佛门之高僧大德那样,对世间的一切,看破、放下?

  附记2:要想财物富足而又不丧失,唯有存好心,做好事,常行布施,积功累德,才能福德自然,继续增上,也就没有守护之愁苦了。最好如《大疏》八曰:“我今舍世间所爱之财,五家所共,多诸过患,用贸(买)无上法宝正法之财。”懂得舍世间之财来买无上法宝、正法之财,那才是世间一个大富(具有无量福德)大贵(一生超凡入圣)的人。

  

横为非常⑦,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⑧,消散磨灭忧毒忪忪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⑩。

   (这是说财物散失之苦)

   人们的财物,往往会因为遭遇横逆而无常变化,诸如:水灾的漂流、火灾的焚毁、盗贼的劫夺、怨家的散失、债主的磨灭等等,都能造成财物损失,甚至荡然无存。遭遇如此变故,人们就会忧心忪忪,愤恨难平,哀伤不已,心中如绳打结,难以解开。由于看不破、放不下,穷年累月,耿耿于怀,愁苦不堪!

  附记1:这段经文所说的,就是世间财物皆为“五家所共”的情形,五家就是王、贼、火、水、恶子。《智度论》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又说:“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附记2:《阿含经》中有一个“四非常偈”,说明世间的法则,就是:…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九 劝进往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