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九 劝进往生▪P2

  ..续本文上一页“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这种无常的现象,乃世间的真理。在佛教的四法印中,头一个法印就是“诸行无常”,它强调世间一切事物,皆如白云苍狗,变幻无常,不能常在。在古人的诗词中,我们就时常读到感叹无常的句子,诸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间花草太匆匆,春未残时花已空”等等,在在说明,世事波谲云诡,时刻变幻无常。一般人一旦遭遇横逆,对失去的好景,放不下、舍不得,老是耿耿于怀,那是不了解“诸行无常”的真理,才会如此;如果明白了,就会看破、放下,得不足喜,失不足悲,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多么潇洒、自在!

  ◎注释

  ①世人薄俗 世人福薄而又留恋世俗的妄心太重。

  ②勤身营务 勤劳身心去经营造作。

  ③以自给济 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④屏营愁苦 “屏”是与人隔离或独居,“屏营愁苦”是说独居时也是不停地想方设法而陷于忧愁痛苦之中。

  ⑤六畜 牛、马、猪、羊、鸡、犬等六种被人畜养的动物。

  ⑥重思累息 “重思”是重复的思想,“累息”是累积不息。

  ⑦横为非常 “横”是横逆、意外,“非常”是指无常。

  ⑧焚漂劫夺 火焚、水漂、劫夺。

  ⑨忧毒忪忪 忧愁、恐惧。

  ⑩适无纵舍 是放不下、舍不得的意思。

  或坐摧碎①,身亡命终,弃捐之去②,莫谁随者③。

   (这是说财尽人亡之苦)

   或因贪求财物,身心交瘁,导致健康大受破坏,结果身亡命终,到那时候,舍命换来的财物,还不是要弃之而去,又有哪一样跟着你呢?

  附记:《普贤行愿品》也说:“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古德也提醒世人:“一朝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④,与痛共居⑤。

   (这是说富贵之苦)

   像尊贵豪富之人,也有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他们为了维持名利地位,唯利是图,勾心斗角,真是忧惧万端。他们愈是如此为富不仁,所造作的恶业就愈多,结果种下了无数三途恶报及八寒八热地狱的种子,来生与后世,难免要与三恶道的痛苦结下不解之缘了。

  附记:清朝开国顺治皇帝,虽贵为天子,却看破世情,毅然出家。他留下脍炙人口之“顺治皇帝出家偈”,发人深省,尊贵富豪之人,宜一读再读,以免“结众寒热,与痛共居”,其诗曰:“天下丛林饭似山,缽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知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口中喫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禹开九洲周伐纣,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征南战北几时休,我今撒手西归去,管甚千秋与万秋。”

  

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⑥,思有齐等

   (这是说贫贱之苦)

   贫穷及下劣的人,衣食住行,样样缺乏,他们对于田园屋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杂物等等,没有的时候,很想拥有,拥有了之后,又怕失去,所以没有与有都同样的忧愁。有了这样,又觉得少了那样,总想跟别人看齐,你有我也有,所以他们一生都在忧愁、苦恼中过日子。

  附记1:人之所以贫穷下劣,皆因前世没有种福,正如农夫如果春天没有播种,到了秋天哪里会有收成?根据佛教所说的因果定律:常行财布施,得金银财富;常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常行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有如是因,得如是果,是贫是富,各有前因。

  附记2:顺便说一个“出卖贫穷”的故事:释迦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论议第一著称的迦旃延尊者,有一天去城市弘法,途中听到很凄楚的哭声,于是朝着哭声的方向走去,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太婆,坐在河岸边,不断地啼哭。于是他问老太婆为了何事在此啼哭?老太婆说:“我是一个苦命的穷人,我在城里一个富人家里当佣人,他对我很刻薄,我日夜不停地工作,还要受他的打骂,又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穷苦的生活,所以在这里痛哭我的贫穷、苦命!”尊者听了点点头,对老太婆说:“你不用悲伤,我有法子解除你的贫苦。你不是因为贫穷而感到痛苦吗?我告诉你,你把贫穷卖给别人,不就解决了吗?”老太婆说:“贫穷如果可以卖掉,世间早就没有穷人了。即使可以出卖,世人都爱富有,谁肯买贫穷呢?”尊者慨然地说:“卖给我呀,我告诉你,贫穷是可以出卖的,只是许多人不知道出卖的方法罢了。”接着尊者告诉她,出卖贫穷的法子就是“布施”,他还让老太婆知道,人生的贫富,各有前因,贫人之所以贫,是前生没有布施修福;富人之所以富,是前生有布施修福。有福的富人,更要种福,才能终身享福,来生又感福果。如果享福而不种福,福报是有限的,当福尽就会受苦的。所以世上有很多富人转贫,贫人转富的实例。老太婆听了,知道布施修福即是卖贫买富的最好方法,顿时心中感到解脱和清凉。她很想布施,但身无一物,如何布施?尊者知道她的心念,即对她说:“布施不一定要用财物,只要你有诚恳的心,即使布施一瓶净水,也能获得无量的福报。”于是她手持瓷瓶,盛满净水,布施给尊者,尊者以钵接水,为她祝福,并教她念佛 。从此她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什么痛苦也没有了,并以此因缘,死后得以转生天上享乐。

  附记3:关于布施,许多人都误以为要有钱才能做布施,其实没有钱同样也能做布施,诸如:见到或听到人家做善事,即心生欢喜,指导人家、称赞人家、安慰人家、鼓励人家、帮人家做事、为迷途的人指示方向、与人相遇时点一点头、说一声你好、或对人家笑一笑等等,都是做布施,这一类的布施是不必花费一分钱的。尤其当你与人见面时,或一拿起电话,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不但代表问候和祝福,同时你已做了一件大布施,因为佛经说“弥陀圣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所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对方一定听到,既听到即历其耳根,等于你已为他(她)种下了将来必定得度的善因,这不是比什么布施都更好、更有意义吗?

  

适欲具有,便复糜散⑦,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或时坐之⑧,终身夭命⑨。

   (这是说现报之苦)

   前世若有修福,此生不求自得;若无修福,就算千方百计求得了,也会左手来右手去,转眼成空。过后,想要重新来过,惜乎时不我予矣,总是白费心机,徒劳无功,落得劳心劳力,坐立不安。终日为妄心所驱使,投机取巧,处处走法律漏洞,虽勤苦一世,换来的却是无数的三途恶报及八寒八热地狱的种子,来生后世必与痛苦结下不解之缘,或是现在生中即遭受国法的制裁而坐牢,或是遭遇横祸而死于非命。

  

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⑩,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这是说未来之苦)

   这类只知唯利是图、盲目追求财物,却不肯为善及行道进德的众生,死后即随业受报,当然是独自远去堕落于三恶道之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将来是趣向于三善道还是三恶道,不要问别人,自己应该知道。

  ◎注释

  ①或坐摧碎 因为劳心劳力过度而身摧心碎。坐者因之义。

  ②弃捐之去 是说人死了,所有财物皆须弃之放下而去。

  ③莫能随者 没有一样跟随你。

  ④结众寒热 结果种下众多八寒八热地狱之种子。

  ⑤与痛共居 与痛苦结不解之缘,指堕落三恶道,永劫不复。

  ⑥有是少是 多也忧愁,少也烦恼的意思。

  ⑦糜散 糜烂、散失。

  ⑧或时坐之 或者现生就受到国法的制裁而坐牢。

  ⑨终身夭命 这里是说因造恶业,其身遭遇横祸而短命。

  ⑩当独远去 这里是说因造恶业,死了之后当然独自远去堕落于三恶道之中。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①,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②,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③。

   (此后是举瞋恚之过,先晓谕众生应互相敬爱。)

   生活在世间的人民,包括所有的父子、兄弟、夫妇、家族中和家族以外的亲朋戚友,大家都要互相尊敬和爱护,不可彼此憎恨和嫉妒。在财物方面,亦应互通有无,千万不可吝啬。大家的言语和态度,必须和蔼可亲,切莫做出互相敌对或暴戾的行为。

  

或时心诤④,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⑤,虽不即时,应急相破⑥。然含毒畜怒⑦,结愤精神⑧,自然克识⑨,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相报复

   (这是说结怨之苦)

  …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九 劝进往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