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九 勸進往生▪P2

  ..續本文上一頁“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這種無常的現象,乃世間的真理。在佛教的四法印中,頭一個法印就是“諸行無常”,它強調世間一切事物,皆如白雲蒼狗,變幻無常,不能常在。在古人的詩詞中,我們就時常讀到感歎無常的句子,諸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間花草太匆匆,春未殘時花已空”等等,在在說明,世事波谲雲詭,時刻變幻無常。一般人一旦遭遇橫逆,對失去的好景,放不下、舍不得,老是耿耿于懷,那是不了解“諸行無常”的真理,才會如此;如果明白了,就會看破、放下,得不足喜,失不足悲,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多麼潇灑、自在!

  ◎注釋

  ①世人薄俗 世人福薄而又留戀世俗的妄心太重。

  ②勤身營務 勤勞身心去經營造作。

  ③以自給濟 以滿足自己的欲望。

  ④屏營愁苦 “屏”是與人隔離或獨居,“屏營愁苦”是說獨居時也是不停地想方設法而陷于憂愁痛苦之中。

  ⑤六畜 牛、馬、豬、羊、雞、犬等六種被人畜養的動物。

  ⑥重思累息 “重思”是重複的思想,“累息”是累積不息。

  ⑦橫爲非常 “橫”是橫逆、意外,“非常”是指無常。

  ⑧焚漂劫奪 火焚、水漂、劫奪。

  ⑨憂毒忪忪 憂愁、恐懼。

  ⑩適無縱舍 是放不下、舍不得的意思。

  或坐摧碎①,身亡命終,棄捐之去②,莫誰隨者③。

   (這是說財盡人亡之苦)

   或因貪求財物,身心交瘁,導致健康大受破壞,結果身亡命終,到那時候,舍命換來的財物,還不是要棄之而去,又有哪一樣跟著你呢?

  附記:《普賢行願品》也說:“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古德也提醒世人:“一朝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衆寒熱④,與痛共居⑤。

   (這是說富貴之苦)

   像尊貴豪富之人,也有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他們爲了維持名利地位,唯利是圖,勾心鬥角,真是憂懼萬端。他們愈是如此爲富不仁,所造作的惡業就愈多,結果種下了無數叁途惡報及八寒八熱地獄的種子,來生與後世,難免要與叁惡道的痛苦結下不解之緣了。

  附記:清朝開國順治皇帝,雖貴爲天子,卻看破世情,毅然出家。他留下脍炙人口之“順治皇帝出家偈”,發人深省,尊貴富豪之人,宜一讀再讀,以免“結衆寒熱,與痛共居”,其詩曰:“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爲貴,惟有袈裟披最難。朕爲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叁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誰,不知不來亦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悲歡離合多勞意,何日清閑誰得知,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挂得安閑。口中喫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爲上客,逍遙佛殿任君嘻。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屢世種菩提,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叁頂衣。兔走鳥飛東複西,爲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叁更夢,萬裏江山一局棋。禹開九洲周伐纣,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爲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來不自由,征南戰北幾時休,我今撒手西歸去,管甚千秋與萬秋。”

  

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複少一,有是少是⑥,思有齊等

   (這是說貧賤之苦)

   貧窮及下劣的人,衣食住行,樣樣缺乏,他們對于田園屋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雜物等等,沒有的時候,很想擁有,擁有了之後,又怕失去,所以沒有與有都同樣的憂愁。有了這樣,又覺得少了那樣,總想跟別人看齊,你有我也有,所以他們一生都在憂愁、苦惱中過日子。

  附記1:人之所以貧窮下劣,皆因前世沒有種福,正如農夫如果春天沒有播種,到了秋天哪裏會有收成?根據佛教所說的因果定律:常行財布施,得金銀財富;常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常行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有如是因,得如是果,是貧是富,各有前因。

  附記2:順便說一個“出賣貧窮”的故事:釋迦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論議第一著稱的迦旃延尊者,有一天去城市弘法,途中聽到很淒楚的哭聲,于是朝著哭聲的方向走去,看到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太婆,坐在河岸邊,不斷地啼哭。于是他問老太婆爲了何事在此啼哭?老太婆說:“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我在城裏一個富人家裏當傭人,他對我很刻薄,我日夜不停地工作,還要受他的打罵,又沒有別的地方可去,我實在受不了這種窮苦的生活,所以在這裏痛哭我的貧窮、苦命!”尊者聽了點點頭,對老太婆說:“你不用悲傷,我有法子解除你的貧苦。你不是因爲貧窮而感到痛苦嗎?我告訴你,你把貧窮賣給別人,不就解決了嗎?”老太婆說:“貧窮如果可以賣掉,世間早就沒有窮人了。即使可以出賣,世人都愛富有,誰肯買貧窮呢?”尊者慨然地說:“賣給我呀,我告訴你,貧窮是可以出賣的,只是許多人不知道出賣的方法罷了。”接著尊者告訴她,出賣貧窮的法子就是“布施”,他還讓老太婆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前因,貧人之所以貧,是前生沒有布施修福;富人之所以富,是前生有布施修福。有福的富人,更要種福,才能終身享福,來生又感福果。如果享福而不種福,福報是有限的,當福盡就會受苦的。所以世上有很多富人轉貧,貧人轉富的實例。老太婆聽了,知道布施修福即是賣貧買富的最好方法,頓時心中感到解脫和清涼。她很想布施,但身無一物,如何布施?尊者知道她的心念,即對她說:“布施不一定要用財物,只要你有誠懇的心,即使布施一瓶淨水,也能獲得無量的福報。”于是她手持瓷瓶,盛滿淨水,布施給尊者,尊者以缽接水,爲她祝福,並教她念佛 。從此她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什麼痛苦也沒有了,並以此因緣,死後得以轉生天上享樂。

  附記3:關于布施,許多人都誤以爲要有錢才能做布施,其實沒有錢同樣也能做布施,諸如:見到或聽到人家做善事,即心生歡喜,指導人家、稱贊人家、安慰人家、鼓勵人家、幫人家做事、爲迷途的人指示方向、與人相遇時點一點頭、說一聲你好、或對人家笑一笑等等,都是做布施,這一類的布施是不必花費一分錢的。尤其當你與人見面時,或一拿起電話,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不但代表問候和祝福,同時你已做了一件大布施,因爲佛經說“彌陀聖號,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你所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對方一定聽到,既聽到即曆其耳根,等于你已爲他(她)種下了將來必定得度的善因,這不是比什麼布施都更好、更有意義嗎?

  

適欲具有,便複糜散⑦,如是憂苦,當複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衆寒熱與痛共居。或時坐之⑧,終身夭命⑨。

   (這是說現報之苦)

   前世若有修福,此生不求自得;若無修福,就算千方百計求得了,也會左手來右手去,轉眼成空。過後,想要重新來過,惜乎時不我予矣,總是白費心機,徒勞無功,落得勞心勞力,坐立不安。終日爲妄心所驅使,投機取巧,處處走法律漏洞,雖勤苦一世,換來的卻是無數的叁途惡報及八寒八熱地獄的種子,來生後世必與痛苦結下不解之緣,或是現在生中即遭受國法的製裁而坐牢,或是遭遇橫禍而死于非命。

  

不肯爲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⑩,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這是說未來之苦)

   這類只知唯利是圖、盲目追求財物,卻不肯爲善及行道進德的衆生,死後即隨業受報,當然是獨自遠去墮落于叁惡道之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將來是趣向于叁善道還是叁惡道,不要問別人,自己應該知道。

  ◎注釋

  ①或坐摧碎 因爲勞心勞力過度而身摧心碎。坐者因之義。

  ②棄捐之去 是說人死了,所有財物皆須棄之放下而去。

  ③莫能隨者 沒有一樣跟隨你。

  ④結衆寒熱 結果種下衆多八寒八熱地獄之種子。

  ⑤與痛共居 與痛苦結不解之緣,指墮落叁惡道,永劫不複。

  ⑥有是少是 多也憂愁,少也煩惱的意思。

  ⑦糜散 糜爛、散失。

  ⑧或時坐之 或者現生就受到國法的製裁而坐牢。

  ⑨終身夭命 這裏是說因造惡業,其身遭遇橫禍而短命。

  ⑩當獨遠去 這裏是說因造惡業,死了之後當然獨自遠去墮落于叁惡道之中。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①,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②,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③。

   (此後是舉瞋恚之過,先曉谕衆生應互相敬愛。)

   生活在世間的人民,包括所有的父子、兄弟、夫婦、家族中和家族以外的親朋戚友,大家都要互相尊敬和愛護,不可彼此憎恨和嫉妒。在財物方面,亦應互通有無,千萬不可吝啬。大家的言語和態度,必須和藹可親,切莫做出互相敵對或暴戾的行爲。

  

或時心诤④,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⑤,雖不即時,應急相破⑥。然含毒畜怒⑦,結憤精神⑧,自然克識⑨,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複

   (這是說結怨之苦)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九 勸進往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