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有時候大家意見相左,不能忍讓,而有所瞋恚忿怒。今生這種的恨意,雖然只是那麼一點點,但是如果積至後世,這種怨恨就會越來越嚴重,乃至成爲大仇恨。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世界的因果是循環不息的,你報複我,我報複你,生生世世,互相傷害。今生的恨意,其果報雖然沒有立刻現前,但是遲早會出現的,所以雙方應當急忙想辦法破解,釋怨解結,不要讓仇恨滋長。不然的話,這種彼此想要傷害對方、懷恨于心的情形,自然就會在阿賴耶識裏,熏成種子。有了種子,遇緣就會發生現行,現行又熏成種子,如是種子現行,現行種子,相熏相生,不得相離,于是互相報複的程度就會愈演愈烈,誰也逃不了怨怨相報的惡果。
附記1: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在因地修行時,有一天走在路上,遇到一個號啕大哭的人,他很慈悲地問他:“什麼事令你這樣傷心呢?告訴我,讓我幫助你。”那人告訴他:“我的母親生重病,醫生說要修道人的眼珠同煎,吃了才會好,但要到哪裏去找修道人的眼珠呢?”舍利弗即說:“我就是修道的人,我願意布施眼珠給你。”說著即把左邊的眼珠挖下來交給那個人。誰知那個人卻說:“醫生說要吃右邊的眼珠才會好。”舍利弗怪自己沒有問清楚,幫人幫到底,于是又把右邊的眼珠挖出來,交在那人手上。那人接過眼珠,放在鼻子上嗅一嗅,隨即往地上一摔,並罵道:“你哪裏是一個修行的人,你的眼珠臭氣難聞,怎能拿去做藥給我母親食!”罵後還用腳去踩舍利弗的眼珠。舍利弗的眼睛雖然已看不見,但耳朵聽到他罵人的話,和用腳去踩眼珠的聲音,他氣極了,發誓要報複那人對他的侮辱。由于起了瞋恨報複之心,後來舍利弗曾經多生多世墮落爲蛇,咬死了不少人。瞋乃叁毒之一,瞋恨能化人爲蛇,其毒如何,不想可知矣。
附記2:舍利弗後來在釋迦牟尼佛降世成佛時,跟隨佛出家學道,證得阿羅漢果,在佛十大弟子中,以智慧第一著稱。在他八十歲的那一年,結夏安居之後,不辭辛勞要求佛允許他出外弘法度生,佛不但准他所請,還稱贊他爲教爲人的精神。就在他走後不久,有個比丘告訴佛,說舍利弗這次出外雲遊不是爲了弘揚佛法,而是侮辱了他,不好意思見他,這才出外旅行去。佛最不喜歡人在背後誹謗他人,于是派人去追舍利弗回來,在大衆之前,問他是否真有其事?舍利弗無比安祥的、恭敬地答佛:“佛啊!自從我皈依您以來,沒有殺害過生命,沒有講過一句騙話,也沒有跟人計較是非,我的心如碧波一樣的澄清,我哪裏會去侮辱人家呢?佛啊!大地最能忍辱一切,不管什麼不淨的東西加于它,它都不拒絕,我今日的心,就好像大地一樣願意忍辱一切。佛啊!澄清的水,不管是好是壞的東西,都一樣把它洗淨,我的心就好像澄清的水一樣,已經沒有一點憎愛之念。佛啊!住于正念的我,決不會去輕視人家、侮辱人家。那個比丘說我侮辱他,如果真有其事,我願向他忏悔,以便消除我良心的責備。”大家聽了舍利弗如實的禀告,無不被他感動。那位誹謗舍利弗的比丘,也立刻跪在佛的座前,發出真誠的忏悔,說自己不該不知擁護一個有德行的聖者,反而嫉妒他、誹謗他。佛叫他去向舍利弗忏悔,當那位比丘向舍利弗忏悔的時候,舍利弗慈祥地對他說:“是人誰沒有錯呢?知過能改,就是一件大善事。希望你忏悔之後,以後不要再犯錯。”舍利弗寬廣的胸懷,平坦的心境,不愧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異處⑩,宿豫嚴待(11),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
(這是說惡道之苦)
人生世間,都在愛欲之中打滾,能得所欲,遂起貪愛,求而不得,便生瞋恚。由于每個人所造的業因不同,果報也就不一樣,以致將來在六道之中輪迴時,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無人作伴。當行至所投生之六趣時,是苦是樂,也是自己造業,自己承受,沒有人能替代你。
由于今生造業不同,來世的果報便起善惡的變化,業惡者,即趣向遭殃之叁途;業善者,則投向人天之善道。總之,你過去或今生所造的業因,其果報絲毫不爽地就在前面嚴陣以待等著你。六道衆生,都是這樣隨業受報,獨自走向叁善道或是叁惡道。這種六道輪迴受報的事實真相,世人愚癡沒有知道和見到。
附記:古德有首勸世歌,頗發人深省:“大衆造業苦如何?可憐孽海起風波。皮乾發白尚不醒,生死到來這奈何?田園産業非吾有,富貴空花轉眼過。生老病死誰能免,冤冤相報罪業多。一墮叁途真個苦,不知何日出網羅。急急回頭行善道,喜舍慈悲福慧多。放下萬緣生淨土,一心念佛出娑婆。”
◎注釋
①中外親屬 “中”指家族中的父、母、兄、弟、妻、子等六親眷屬;“外”指家族以外之親戚,如外公、外婆等是。
②有無相通 在財物方面要互通有無、互相幫助。
③莫相違戾 切莫做出互相敵對和暴戾的行爲。
④心诤 指意見相左。
⑤更相患害 彼此報複、互相傷害。
⑥應急相破 雙方應當急忙想辦法破解。
⑦含毒畜怒 “含毒”是含有怨毒的意念,“畜怒”是畜存忿怒。
⑧結憤精神 懷恨于心的意思。
⑨剋識 爲識所剋製。“識”指阿賴耶識,這裏是說如果大家互相懷恨于心,即在阿賴耶識裏種下了惡的種子,此種子遇緣必起現行,而互相報複。
⑩殃福異處 “殃”指惡有惡報,“福”指善有善報,“異處”指善惡果報,異時而熟,即種因在先,受果在後,先後時間相差,或後生,或至無數劫。
(11)宿豫嚴待 “宿豫”指過去或今生所造業因,“嚴待”指由業因而生的果報在前面嚴陣以待。
善惡自然①,追行所生②,窈窈冥冥③,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
(這是勸導世人應斷瞋恚)
善因自然有善報,惡因自然有惡報,這種善惡果報,不管你投生到何處,它都會對你緊追不舍,在六道之中輪迴時,有人生天,有人墮地獄,因各人所走的道路不同,所以都是孤身上路,而且時長路遙,想要與至親的人再相聚,那是很難、很難的事,簡直會見無期!
附記:衆生的生死輪回,真的是窈窈冥冥,因爲各人所走的路不同,而且時間長久,如果生天,最低的四天王天一晝夜,人間50年,其壽500歲,等于人間9百12萬5千年;若墮落地獄,就以八熱地獄最上面的等活地獄來說,四天王天壽,只是此獄一晝夜,其壽也500歲,計算起來簡直是天文數字。若以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和最低的地獄無間地獄來說,那就難以計算其時間之長了,所以這裏經文說:“別離長久”。就算我們至親的人立刻回來作人,也已經改頭換面,再加上有隔陰之迷,再見面也不認識了。所以古德有首詩曰:“莫把庭花類此身,庭花落後又逢春;此身死後歸何處,叁界茫茫愁煞人。”
今得相值④,何不棄衆事⑤,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⑥,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⑦,欲何樂乎⑧。
(這是世尊勸誡世人應棄惡修善)
今生得與至親的人相值,又遇到彌足珍貴之佛法,何不把貪欲、瞋恚、愚癡、怨恨等事抛開?趁著大家都身強體健的時候,努力斷惡修善,立願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只要一心念佛,發願求生,必生極樂,可得極長生之無量壽!爲什麼不求這樣的道呢?還等什麼呢?你還要什麼樣的快樂呢?
◎注釋
①善惡自然 善因自然有善報,惡因自然有惡果。
②追行所生 “追行”指果報追逐他的行蹤,“所生”指輪回六道所生之處。
③窈窈冥冥 “窈窈”是比喻深遠,“冥冥”是昏暗不明。
④相值 相遇。
⑤棄衆事 這裏指應抛棄貪欲、瞋恚、結怨等等之事。
⑥願度世 立願要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
⑦安所須待 還要等待什麼呢?
⑧欲何樂乎 還要什麼樣的快樂呢?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爲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惡之事,都不信之,謂之不然,終無有是。但坐①此故,且自見②之,更相瞻視③,先後同然④。
(此後是舉愚癡之過,這裏先說不信因果)
有這樣愚癡無明的世人,不信修善會得善果,修道必然得道的因果定律。也不信人死之後還會投胎再生,惠施行善就會獲得大福報,乃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事,他一概不信,說那不是真的,根本沒有這麼一回事。因爲沒有智慧的緣故,所以凡事都執著己見,自以爲是,更與同是愚癡的人在一起,互相仿效、學習,大家都一樣的不信因果。
附記1:經文所謂“不信作善得善,爲道得道”,那是五惡見中之“謗無因果”;“不信人死更生”,那是五惡見中之斷常二見的“斷見”;“且自見之”,那是五惡見中之“見取見”。因果二字,因是種因,果是結果。又因是前因,果是後果。“有如是因,得如是果”,是因果的定律。佛教之所以處處談因說果,那是告訴世人,一個人造作了怎樣的“因”,肯定就會召感怎樣的“果”,正如大家都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可能得豆,種豆亦不可能得瓜,這理論,是科學的、絕對的。偏偏有許多世人就是不相信因果,謗無因果,實在沒有辦法。在人類曆史上,在現代社會中,一些不信因果、謗無因果的人,什麼罪惡的事都敢做,結果他們“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自食其果,後悔莫及。關于“不信人死更生”,那是“斷見”,具有這樣見解的人,便說人死如燈滅,不複再有。其實,人死只是四大(地、水、火、風)假合之肉體而已,其阿賴耶識(俗稱靈魂)又隨所作業,再去投胎,業善的投叁善道(天、人、阿修羅…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九 勸進往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