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 心得開明
彌勒菩薩長跪白言:佛威神尊重④,所說快善⑤,聽佛經語,貫心思之⑥。世人實爾,如佛所言。
(此後是彌勒代表大衆申說心開意解,先歎佛叁業。)
這時彌勒菩薩代表聽經大衆長跪地上,向佛禀白:佛之身相,有威可尊,佛心慈悲,有德可重,佛無戲言,講經時所說的每一句話,字字珠玑,句句精華,聽了令人貫澈于心,發人深省。佛在前面指出世人叁毒過患,確實如此,跟佛所說的完全一樣。
今佛慈愍,顯示大道,耳目開明,長得度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諸天人民,蠕動之類⑦,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這是說聽經大衆皆得解脫憂苦)
今天大家得到佛的慈悲憐愍,爲我們特別開示如此至頓、至圓,且又至簡、至易的成佛大法,人人皆得念佛叁昧,目得見十方諸佛,耳得聞諸佛說法,而且長得涅槃妙樂,度脫生死之苦報。所以今天大家聽到佛說此經,莫不皆大歡喜!以後天上人間的人,和一切的畜生蟲類,如果有緣聽聞此經,歡喜信樂,老實念佛,皆可蒙彌陀慈恩加被,帶業往生,解脫一切之憂苦。
附記1:經文中提到的“蠕動之類”,是指畜生與蟲類。關于畜生與蟲類也能往生,近代著名的臺宗大德谛閑老和尚,曾經說過一個“公雞往生”的見聞。老人家說他在溫州頭陀寺做方丈的時候,常住作息的規矩,是每天早飯、晚飯之後,大衆都一起念佛,繞佛叁匝,然後回寮房休息。那時寺裏沒有鍾表,只靠一只大公雞報曉。這只大公雞很特別,當大衆上佛殿念佛,或是吃飯時過齋堂,它都跟著一起去。人們掉在地上的飯粒,它都一一的把它吃掉。每天在大衆念佛時,它總是跟在衆人的最後面,人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它在後面也嘎叭嘎叭地叫著,仿佛也是在念佛。它還跟著大衆繞佛,人們繞出大殿,它也跟著出來,大家都覺得很稀奇!有一天,人們繞佛都出來了,它還站在大殿裏,不肯出來,香燈師對它說:“你還不出去,大殿要鎖門了。”大公雞站在佛桌前面,仰著脖子,嘎叭嘎叭地大叫叁聲,就死去了,是站著死的。這個真實的故事足以證明畜生同樣也可以往生。
附記2:古德有詩雲:“念佛門如大渡船,渡人渾不擇愚賢;若知這畔風波險,便好登舟過那邊。”
佛語教戒,甚深甚善,智慧明見,八方上下⑧,去來今事⑨,莫不究暢。今我衆等,所以蒙得度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
(這是說佛的教誡,道理很深,方法很善。)
佛對我們所說的教誡,道理很深,方法很善,這都是佛依照自己親證之無上菩提,徹底見到十方叁世之事理因果,無不究竟暢通之後,才契理契機地爲衆生說法的。今天我與所有聽經大衆,能夠當下得到度脫的利益,這都是世尊前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謙卑勤苦修集一切之善法所致。
附記:《涅槃經》中說:釋迦佛在過去因中修菩薩道時,以敬心求道聞于世,帝釋(俗稱玉皇大帝)爲了考驗他,便化作一個食人的羅刹鬼,對他說了半個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釋迦知道尚有下半偈,乃請說完全偈,羅刹說:“我以人爲食,你若能舍身給我食,我就爲你說。”釋迦答應他,于是羅刹鬼繼續說:“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釋迦聽了,法喜充滿,乃遵守諾言,攀登高樹,從樹上跳下來,准備給羅刹鬼食。正當其時,羅刹即恢複帝釋身,自下抱之,頂禮贊歎。釋迦甯舍身命以求半偈,固然是表示他求法心切,朝聞道,夕死可矣;但他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度衆生,此即這裏經文所說的“今我衆等,所以蒙得度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阿彌陀佛也是一樣,他爲了度衆生,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時,用了整整五大劫的時間,來構思他的極樂世界,和集結了許多莊嚴淨土之法和幫助一切衆生修證成佛的48大願。在在說明,世人有機會往生淨土,不退成佛,此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啊!我們能不從心底深處,向佛致予無上之敬意?能不對佛,感激涕零?
恩德普覆,福祿巍巍,光明徹照,達空無極⑩,開入(11)泥洹(12)。
(這是說佛對衆生的恩德廣大)
佛對衆生的恩德,有如天之普覆一切,又如地之普載一切。佛所成就的福祿功德,亦如須彌山之巍巍盛大,殊勝微妙;智慧光明,則徹底明達一切諸法,畢竟空無;並以此智慧方便教導衆生,向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令衆生皆入于空有無礙之大涅槃。
附記1:《法華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無非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又是什麼呢?就是佛所證悟之諸法實相(空有不二)的智慧。衆生本具如此能力,但由于業障深重,所以不能開。爲此,諸佛世尊以其大悲心出現于世,向衆生開示佛的知見,使之領悟,從而進入佛之知見。
附記2:涅槃與大涅槃有何不同,方倫老師說:“涅槃與大涅槃的性質,有所不同,按狹義的涅槃,是斷除煩惱,不起惑業,灰心滅智,始終不生作用,這是小乘涅槃的情狀;說起廣義的大般涅槃,就不同了,諸佛法身,在湛然寂滅之中,爲了有悲願加持的緣故,能變化無量應身,示現八相成道。或創造佛國,廣度衆生,具叁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體用俱備, 這是大乘涅槃的情狀。”
教授典攬(13),威製消化(14),感動十方,無窮無極。佛爲法王(15),尊超衆聖,普爲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今得值佛,複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這是說聽經衆生皆心得開明)
佛今天所教授的這部經典,總攬了佛法之要義,既可攝受一切苦惱衆生往生極樂,見佛成佛,且其威力能夠製伏一切衆生之妄想分別執著,使生清淨心,消滅生死,化除煩惱,跳出叁界。故此,今天從十方來聽經的聲聞菩薩大衆,都被佛廣大無邊的慈悲和智慧所感動
佛爲法王,聖中之聖,最尊無上,所以普遍地成爲一切天、人之導師,能夠應機說法,尤其能隨娑婆衆生之所願,開示此淨土法門,皆令一切衆生往生極樂,同成佛道。今日我們遇到佛,又親耳聽到佛說《無量壽經》,真是太希有難遇了,所以大家無不歡喜,人人心中都開悟明白!
◎注釋
④威神尊重 指佛的身相有威可尊,佛心慈悲有德可重。
⑤所說快善 指佛歡喜勸人向善,絕無戲言。“快”是歡喜、快樂。
⑥貫心思之 貫徹于心,發人深省。
⑦蠕動之類 指微動之蟲類。
⑧八方上下 即十方。
⑨去來今事 過去、未來、現在之事。
⑩達空無極 通達諸法畢竟空無。
(11)開入 開、示、悟、入。開者開佛知見,示者示佛知見,悟者悟佛知見,入者入佛知見。此開示悟入,乃諸佛出世之本懷。
(12)泥洹 即涅槃。
(13)教授典攬 指佛說此無量壽經,總攬一切佛法之要義。
(14)威製消化 指這部經的威力能製伏衆生的妄想,消滅生死,化除煩惱。
(15)法王 佛福慧兩足,于法自在,故稱“法王”。
佛告彌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實爲大善。天下久久①,乃複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說經法,宣布道教,斷諸疑網②,拔愛欲之本,杜衆惡之源。遊步叁界,無所罣礙。典攬智慧③,衆道之要④。執持綱維⑤,昭然分明,開示五趣,度未度者,決正⑥生死泥洹之道。
(這是說佛法難遇)
世尊印可彌勒之所說而告訴他:你說的話,對極了!如果娑婆世界的衆生,能以誠敬的心來信仰叁寶,那實在是一樁很大的善事,因爲世界要過很久很久以後,才會再有佛出現。今天我在此五濁惡世作佛,爲一切苦惱衆生演說經法,宣揚符合真理的教化,目的是欲使一切衆生斷除見解方面和思想方面的諸多疑惑。世界上只有佛教才能拔除衆生生死之本的愛欲,和杜絕一切罪惡之源的貪、瞋、癡叁毒。
佛雖然在叁界之中遊化,但毫無牽挂和障礙,因爲一切所爲,皆隨智慧而行,故所說的一切經典,總攬真俗二谛之義理,這是世出世間修行成道之心要。佛先教導衆生斷惡修善,以世間的道德來綱維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系,使人人循規蹈矩,對善惡是非,昭然分明;然後再教以出世的佛法,如本經所倡導的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以度脫仍在六道之中,生死輪回,尚未得度的苦惱衆生。而且非常明確地告訴世人,什麼是生死的因果,什麼才是涅槃之正道。
附記1:這裏所說的“典攬智慧,衆道之要”,是說本經總攬包括了一切的智慧,在智慧裏面又總攬包括了真俗二谛,而真俗二谛又是世出世間修行成道之心要,故說“典攬智慧,衆道之要。”叁寶歌中有雲:“二谛總持,叁學增上,恢恢法界身;淨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
附記2:這裏所說的“斷諸疑網”,指的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之見惑,和貪、瞋、癡、慢、疑之思惑。此見思二惑乃衆生生死之根,也是衆惡之源,斷之即了生死,出叁界。
彌勒當知,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衆生,其已久遠。從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稱數。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衆,永劫已來,展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絕。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複得聞無量壽佛,快哉甚善,吾助爾喜。
(這是說修別的法門多劫難成)
佛進一步地對彌勒菩薩說: 你應當知道,你在無數劫前便已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欲度衆生,同成佛道,這是很久遠以前的事了。現在要等你成佛,普度衆生,證得涅槃,還要等不可稱說那麼長的時間。總之你及十方世界,諸天人民,乃至一切出家在家四衆弟子,從久遠劫以來,輾轉五道…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 心得開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